天天看点

他是蒋介石手下最能干指挥官,大名鼎鼎“西北王”晚年却郁郁而终

在国民党时期,他曾拥兵45万,控制着陕、甘、宁、青各省,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同时他也拥有着五个第一的成就,是黄埔学生在国民党里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成为将军、也是在离开大陆前第一个获得三颗将星的人。这个成就斐然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名震一时的“西北王”胡宗南。就连周总理也是高度评价道:“蒋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挥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

他是蒋介石手下最能干指挥官,大名鼎鼎“西北王”晚年却郁郁而终

胡宗南

同时,胡宗南也是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胡宗南的发迹史吧?胡宗南,别号琴斋。他在年轻时,当过小学老师,但是他有一个不良嗜好就是喜欢赌博,因此也是负债累累。后来因为有着同乡章云的资助,他也是前往了广东去报考黄埔军校。胡宗南因为自己的身材矮小,在口试时便被淘汰了,还是廖仲恺特许他参加考试,这才被黄埔军校录取,成为了黄埔第一期学生,后来他也号称自己是“天子门生第一人”。

说起胡宗南,他与戴笠的关系也是极好,戴笠也是为胡宗南的发展助力了很多。,二人一见如故,说话投机,逐渐成为知己挚友,后胡宗南将戴笠大力举荐给蒋介石,这才有了戴笠日后成就,飞黄腾达后的戴笠除了蒋介石对任何将领都不买账,唯有对胡宗南毕恭毕敬,戴笠曾语“琴斋是有恩与我的”,凡是得到有关胡宗南及所部的负面情报,戴笠都要过滤后再转呈给老蒋。

他是蒋介石手下最能干指挥官,大名鼎鼎“西北王”晚年却郁郁而终

不得不说胡宗南在战争期间可谓是官运爆棚,在抗战期间便担任了第八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又担任西安绥靖主任。其麾下有着四十多个师,足足有着45万的兵力控制着陕、甘、宁、青各省的 " 国统区 ",成为西北地区国民党最高统治者,被称为 " 西北王 "。他的晋升速度可谓是相当快了,并且有着重兵在身,那时的胡宗南已经进入了巅峰期了。

他是蒋介石手下最能干指挥官,大名鼎鼎“西北王”晚年却郁郁而终

也许是觉得自己已经称霸一方了,老胡也是飘了起来。当时他的气焰十分嚣张,阿谀者为之捧场,说什么在洛阳掘出一方古碑,碑上刻有诗句" 一轮古月照中华 ",应在 " 胡 " 字上。胡宗南从此变得更为骄傲,野心也就更大。他在西安兼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主任,该校校址在王曲青龙岭,传说青龙岭是后汉光武帝刘秀兴隆发迹之地,胡宗南也想在这个地方 " 兴隆发迹 ",因把青龙岭改名为 " 兴隆岭 ";把青龙脚的皇甫村,改名为 " 黄埔村 ";把终南山改为 " 宗南山 ",梦寐以求继承蒋介石 " 黄埔起家 " 的衣钵。我们也能理解胡宗南的心理,如果是我们坐在那个位置上,又拥兵自重,相信我们也会变得自满,当然这都是玩笑话。

他是蒋介石手下最能干指挥官,大名鼎鼎“西北王”晚年却郁郁而终

但谈起胡宗南,他在玩弄权术方面可谓是最为擅长的。胡宗南一直想实现自己的野心,那就是继承蒋介石的位置,于是他便秘密地组织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组织叫做“铁血救国团”。这个组织里汇集了有军队里的高级军官,也有政府官员可谓是众强云集。他还笼络了一批人,作为他的高参、谋士来为他效劳。

胡宗南有时在用人方面也是特别的奇特。比如他麾下有一个叫做徐保的人,但徐保可是一个赌徒,再有一次他领了全团的军饷后便拿去赌博了,没想到输了个精光。军需主任找他来发军饷,他便把全团将士召集了起来。他告诉将士们团长把军饷输光了,到今晚就能赢回来明天发双倍军饷。就这么一忽悠,将士们都高兴的回去了。胡宗南在批评过他后,又给他补发了军饷,让徐保十分感激,在以后徐保也是为胡宗南更加的卖命了。

他是蒋介石手下最能干指挥官,大名鼎鼎“西北王”晚年却郁郁而终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国民党内部也是派系众多,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争斗,遇到机会便互相拆台,而胡宗南与白崇禧两人也是一直明争暗斗。1940年时,抗日战争期间,胡宗南坐拥大西北时,开始招兵买马。他也主办了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开始招收学员,此时的白崇禧是军训部长,对军校的管辖也是有着权力的。白崇禧突然带了一批考核官亲临西安,对七分校招考来的学员进行评测。

胡宗南一时手忙脚乱,他一面亲自出马,为白崇禧接风洗尘,一面差人连夜组织人员,冒名顶替,巡回代考。白崇禧耍了一个花枪,规定所有学员,要对照片入考,这一下把胡宗南的部署打乱了。胡宗南没有预料到这一招,那些临时拉来的学生在操场上大出洋相,一不懂口令,二不懂步法,三不懂枪法,笑话百出。这也让白崇禧在众人面前得以嘲笑胡宗南,说这些学员真是乱七八糟,摆了胡宗南一道。

他是蒋介石手下最能干指挥官,大名鼎鼎“西北王”晚年却郁郁而终

后来待国民党战败后,胡宗南便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了,在台湾他过得并不好,本想着能安度余生,却被弹劾,狼狈不堪。1962年的2月14日,胡宗南病逝,享年67岁。蒋介石也是亲自来参加祭奠,原本风光的十三太保之一的胡宗南,也终究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可悲可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