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倒台后与同僚告别时,赫鲁晓夫低声警告此人:你会比我下场更惨

如何用最快速度给领导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网友有戏言曰: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敬酒我不喝。玩笑归玩笑,然而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政坛上还当真有位很“不长眼”的实权人物,他便是掌握着克格勃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

倒台后与同僚告别时,赫鲁晓夫低声警告此人:你会比我下场更惨

在一次高层会议上,人们正在商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思想宣传工作时,谢列平同志居然当场抨击苏联这种对领导人铺天盖地称颂的行为,甚至讲到激动处言辞还有些过激。咱勃列日涅夫是个场面人,虽说颜面有所折损,但毕竟对方占理,不好直接开怼;在场者更是面面相觑,个个噤若寒蝉。关键时刻,还是老成持重深明大义的苏斯洛夫站出来解围,解释说这不过是先前延续下来的“传统”罢了,没啥大不了的。哄了好半天,这事儿总算翻了篇。

不难想象,谢列平在老前辈们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但事实上,这绝不是他头一回这么“不长眼”了。

跟同一时代的苏联政坛有名有姓的大人物相比,谢列平的出身显得十分“非主流”:他出身于苏联共青团且成名很早,二十三四岁那会儿便获得了高层青睐。1941年,谢列平被任命为莫斯科共青团委书记,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卫国战争,但在战时充分动员俄国青年保家卫国,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组织才华。

另外,斯大林是位知人善任的领袖,他十分欣赏谢列平这样年轻且性格鲜明、能力出色的干才。于是,谢列平的仕途就像是开了绿灯,到了1953年,也就是斯大林逝世那会儿,他在决策层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倒台后与同僚告别时,赫鲁晓夫低声警告此人:你会比我下场更惨

3年后,高层的权力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渐渐脱颖而出的赫鲁晓夫成了众矢之的,遭到以马林科夫、莫洛托夫为首的一伙实权人物围攻。紧要关头,时年尚不足40岁的谢列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表达对赫鲁晓夫的支持,并点名道姓地要求对方就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这会儿的他还是太幼稚,只看到赫鲁晓夫“粉碎个人崇拜”的主张,坚信赫氏是正义的,却看不到后者的深层目的是想趁机打造自己的政治根基。但这群见惯风浪的大人物又哪能忍得了一个年轻人指手画脚?德高望重的伏罗希洛夫元帅气得破口大骂:“我们凭啥向你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解释?你先学会怎么穿裤子吧!”

不知是单纯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出于高明的政治投资考虑,赫鲁晓夫居然最终逆转了局势。此前谢列平的仗义执言令他无比感激,况且这位新任苏联一把手急需培养自己的班底,年轻敢作敢为又如一张白纸的谢列平是恰恰是个完美人选。因此,后者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回报:1958年12月25日,刚刚满40岁的谢列平被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这个部门就是克格勃。

倒台后与同僚告别时,赫鲁晓夫低声警告此人:你会比我下场更惨

换个角度来看,赫鲁晓夫有他自己的考虑。

首先,通常情况下,40岁并非一名政治家成熟的年龄,或许赫鲁晓夫认为,谢列平是块璞玉,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因此理想状况下,谢列平不但可以被发展为自己的心腹,赫鲁晓夫更可以将素来桀骜不驯的克格勃揽入麾下,成为巩固自己权势的工具,可谓一举两得。然而心思缜密的赫鲁晓夫偏偏想错了一点:谢列平虽然年轻,却比寻常人更加有主见;即便位列国家领导人之一,他的脾气性格丝毫没有改变。

咱们从两件小事中就能看出他可贵的品格。

苏联官员都有分配住房,自然是职位越高的人分到的房子越豪华。当谢列平走进自己的公寓后,他发现房子已经被装修过了,一看就花了不少钱。他对此很是不满,当即找人叫来了工作人员,讨到了所有花销的单据,然后一分不差地偿还了所有装修费。他向来痛恨公职人员拿国家的钱铺张的行为,同时也很讨厌那些弄权者。还有一次,一名记者捅了马蜂窝,把一位高官的部分“黑料”爆了出来,引发了不小的负面舆论效应。高层被迫处理了那名官员,同时打算“惩罚”一下多事的记者,谢列平得知后质问道:“有谁能否认这些事实(指记者爆料的内容)?”最终保全了那名记者。

倒台后与同僚告别时,赫鲁晓夫低声警告此人:你会比我下场更惨

而在对待赫鲁晓夫的态度上,谢列平也秉持着自己的判断。起初,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赫鲁晓夫要求谢列平去打压一些职能部门过于膨胀的权力,后者以身作则,先从自己掌管的克格勃下手,重新严肃规章制度,要求其工作人员不准佩戴肩章炫耀身份;自己更是干脆推掉了将军军衔,此举令军方十分难堪。毫无疑问,这样的“脏活”最容易得罪人,谢列平因此结了不少仇家,但他毫不在意,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在禁止国家暴力机关为非作歹的同时,他还借助职权之便积极平叛冤假错案,处理积压案件。这使得赫鲁晓夫时代成为苏联政治氛围最轻松开明的时期之一,被称赞“卢比扬卡的监狱空空如也”。

总而言之,谢列平自己惹了一身骚,为上司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哪位领导不喜欢这样的下属?反过头来,赫鲁晓夫也给了谢列平更大的权力,后者一度被视为苏联政坛实际上的“二把手”。然而,两人之间很快就有了裂隙。

原来,随着权位的逐渐稳固,赫鲁晓夫有了“屠龙者变成恶龙”的趋势,在政策上有些独断专行的意思,而对待同僚的态度更是愈发糟糕,将下属当做仆人呼来喝去。谢列平曾试图把问题挑明并解决,不料赫鲁晓夫对此嗤之以鼻。几番下来,他对上司十分失望,不久暗中倒戈,加入了密谋搞垮赫氏的阵营中。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外出度假时惨遭架空,不得不同意“提前退休”。值得一提的是,卸任当天,高层全体成员排成一排与他一一握手道别。轮到谢列平时,赫鲁晓夫握住他的手,低声说道:“他们也会这样对你的,说不定还要糟……”

这乍听如一句无可奈何的气话,谁料日后居然一语成谶。

倒台后与同僚告别时,赫鲁晓夫低声警告此人:你会比我下场更惨

接连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两个剑拔弩张的政治时代,人们急需缓和眼下压抑紧张的局势,勃列日涅夫也有意识地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这一时期,官员腐败现象有所抬头,相当一部分高层成员贪图享乐,大伙对此心知肚明却又心照不宣。然而,谢列平依旧没有改变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他不愿同流合污,频频抨击各种贪腐渎职现象,弄得大家十分难堪。有一次,勃列日涅夫意外发现谢列平总是只身外出,便非常惊讶地问他为何不享受国家领导人应有的安保服务。谢列平当场反问:“咱们这种人还用得着保护吗?”怼得勃氏说不出话来。

总的来说,苏联那个时期,“老人”们把政治当成了游戏,这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十分不满。越来越多的年轻官员自发聚集在谢列平周围,希望能在他的带领下改变现状;这使得谢列平的呼声一度非常高,大佬们视他如骨鲠在喉,恨得咬牙切齿。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谢列平的政治生涯毫无疑问进入了“倒计时”。

勃列日涅夫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水平如何,这尚且值得商榷,但他的权术无疑是历史顶尖水平。他不动声色地往克格勃安插了许多亲信,还恢复了内务部与之分权。三两下,年轻的克格勃主席就被架空了。后来,谢列平先后被调到轻工业、食品等国家部门,虽然在行政等级上没多大变化,但这些职位大多并无实权。他大好的政治年华就在这些“虚职”上被不断消磨着,直到1984年黯然退休。

倒台后与同僚告别时,赫鲁晓夫低声警告此人:你会比我下场更惨

谢列平的生涯就是一个典型的“理想者之死”的故事:怀揣着朴素的爱国热忱,只想尽职尽责地为国家服务,不料成名过早、晋升过快的他根本就没能看清政治场的复杂与险恶,误以为仅凭高尚的品质和一股干劲就能改变一切。殊不知身处那个位置,相比于能力,人情世故或许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谢列平的故事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苏联短暂历史上一个悲观的现实:在大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一些可贵的优点反而可能成为最致命的破绽。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