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既得慈禧宠信又让光绪敬重,放眼大清朝堂大概只有此人了

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慈禧太后撤帘,光绪皇帝亲政。从此以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母子政见不一,疑窦渐生,逐渐形成了两股政治势力,即“帝党”与“后党”。这个时期,不管是哪个大臣无一例外都要选择站队,想要左右逢源几乎是不可能的。

既得慈禧宠信又让光绪敬重,放眼大清朝堂大概只有此人了

然而,作为慈禧身边的红人,二品顶戴的大总管李莲英却极具智慧,他在慈禧和光绪之间游刃有余,而且在慈禧和光绪死后得以全身而退,放眼满朝文武无一人可及,为何李莲英却能做到呢?

在帝后两党激烈的斗争中,李莲英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世间传闻,众说不一,多有歧误。有的说李莲英完全站在慈禧太后一边,借机挟持光绪,谋陷珍妃。有的说光绪帝被囚瀛台,每年冬天,李莲英派光绪从冰上逃走,让太监去瀛台周围破冰。

甚至还有人认为,慈禧和光绪帝同时病重时,李莲英在慈禧面前说,光绪听到太后有病,面带喜色。慈禧听后十分恼怒,并说必须叫他死于我的前头等等。第二天,光绪帝吃了李莲英送去的东西,病情加重终先慈禧太后一天而死去。种种传闻,不一而足。

既得慈禧宠信又让光绪敬重,放眼大清朝堂大概只有此人了

事实上,李莲英在宫中服役数十年,遇事总是深谋远虑,从长计议,给自己留下后退之路。他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御用的奴才,既要服服帖帖顺应慈禧,更不能冒冒失失得罪皇上。皇上毕竟比慈禧年轻,一旦慈禧归天,脑袋是保不住的。

因此,从维新变法一开始,乃至光绪帝被囚禁的十年当中,李莲英都处在这样的夹缝中,说话办事十分小心,慎之又慎,从内心里并不完全站在慈禧一边,专门与光绪皇帝为难,而是采取中庸调和的态度,多方回护光绪帝。

既得慈禧宠信又让光绪敬重,放眼大清朝堂大概只有此人了

光绪帝十分惧怕慈禧太后,每次见到太后生气都要长跪不起。李莲英见光绪帝久跪不起有些心疼,故假装责备地说:“别老跪在这儿,惹老佛爷生气,赶紧走吧。”既给光绪解了围,又叫慈禧太后听了顺心。所以光绪帝非常感激李莲英。这正是李莲英聪明“有大过人者”之处。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由西安回銮,途径保定,慈禧太后行宫铺陈华美,供给周全,李莲英次之。光绪帝寝殿却极冷落。时值隆冬,光绪帝连个被褥都没有,整晚不能入睡。李莲英得知情况后,将自己的被褥抱给光绪帝,并抱着皇上的腿大哭说:“奴才罪该万死!”

既得慈禧宠信又让光绪敬重,放眼大清朝堂大概只有此人了

对此,晚清诗人王小航在《方家园杂咏》十三首中写道:“炎凉世态不堪认,蔑主惟知太后尊。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鸣咽老黄门。”诗中讲的就是这件事,老黄门是太监的代称,这里指的就是李莲英。

再比如,早在“戊戌变法”之前,珍妃伙同其兄卖官事露,慈禧命太监将珍妃传到养心殿,又令太监拿来黄袋子,取出竹杖,杖责珍妃。光绪帝战战兢兢,跪着求情不允。李莲英见珍妃实在可怜,便说:“太后莫须生气,免得伤了龙体,难道就没别的法子吗?”

此话一出果然奏效,慈禧即令太监将珍妃带回景仁宫,并说日后慢慢再处治你。所以光绪皇帝也好,珍妃也好,都很感激李莲英。

既得慈禧宠信又让光绪敬重,放眼大清朝堂大概只有此人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绪帝病重期间,御弟载沣去探望,光绪流着泪说,朕所落得如此,皆袁世凯所为,务必杀他。另外还说,总管李莲英实属不易,对他要多加保护。如此种种例子都足以说明,李莲英心活眼活,办事巧妙,他是不会愣头愣脑干出一些只效忠慈禧太后,而得罪光绪帝的傻事的。

或许有人对此看法不屑一顾,认为这是笔者一家之说。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假如李莲英真的处处与光绪为敌,他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以地位而言,此时的李莲英身为大总管且赏戴二品衔,已经是无以复加了。晚年的慈禧太后已经不能离开李莲英,对他的信任和宠爱自不待言。换句话说,不论李莲英如何讨好慈禧,他的地位都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既得慈禧宠信又让光绪敬重,放眼大清朝堂大概只有此人了

但若是得罪光绪帝甚至是谋害光绪帝,那么结果无疑是惨重的。封建时代,以下犯上,尤其是对皇帝不敬属于十恶不赦,就算慈禧在世时没人敢拿他怎么样,那么慈禧死后李莲英将不容于爱新觉罗氏,不容于满朝文武大臣,更不容于封建纲常,身首异处那都是轻的。笔者坚信,以李莲英之智慧断断不会干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