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死刑犯处决,午时三刻或秋后问斩,究竟有什么讲究?

我们经常看到古代在处决犯人的时候,有经常惯用的三个条件,比如午时三刻,还要推出午门外,而且一般行刑的时间都会放在秋后,其实在中国历朝历代,处决犯人不一定要遵循上面的习惯,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级别,一般也就只有大奸大恶的人,才能够享受这样的一种待遇。

古代死刑犯处决,午时三刻或秋后问斩,究竟有什么讲究?

在古代,普通犯人,尤其是在全国各地的死囚,未必都享受午门待遇,一般都是菜市口问斩,为何要选择菜市口,自然也是因为这个地方人比较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者,树立一定的权威,所以故意选在人多的地方处决犯人,同时对老百姓造成威慑,是他们对于皇权产生莫名的尊重可恐惧。

古代死刑犯处决,午时三刻或秋后问斩,究竟有什么讲究?

算起来在午门也从来都没有处决犯人的记录,其实如果我们去过北京故宫的话,就可以知道,午门其实就是进入宫城的一道门,作为进出最重要的通道,皇帝自然也不会蠢到在自己家门口杀人,之所以留下这样的习惯,是从明代的时候开始的。

古代死刑犯处决,午时三刻或秋后问斩,究竟有什么讲究?

明代一些大臣在谏言如果不小心触怒皇帝的话,就会被推出午门,但这时候也不是斩首,而是廷杖,所谓廷杖,就是当中将官员的衣服剥掉,当众大屁股,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也都见过,而且这种处罚方式,对于读书人来说,其实是一件有辱斯文的事情,而且廷杖在明代被发展以后,成为了一种比斩首更加严酷的刑罚,嘉靖皇帝因为大议礼事件,曾创造一次性杖毙17人的记录,可见打板子也不是谁都能受得起的。

古代死刑犯处决,午时三刻或秋后问斩,究竟有什么讲究?

既然午门不是斩首的地方,那么就只剩下一个地方菜市口了,菜市口其实是清代的时候,处决犯人的场所,也是从清代的时候才流行起来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也是在菜市口被刑决的记录,甚至围观的人还绘声绘色的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幕,及其血腥残忍。

古代死刑犯处决,午时三刻或秋后问斩,究竟有什么讲究?

而行刑的时间也多半是在秋后午时三刻,至于秋后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秋分,在古代汉朝以后,统治者规定一般只有秋冬时期才能够执行死刑,汉朝儒学大师董仲舒就曾经有过记录: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适应四季变化。而选择在午时三刻,是指中午十二点的时候,这时候的人们大多数犯困,所以囚犯在被处斩的时候,往往也能少些痛苦,加上此时阳气上升,由于封建迷信的思想,一般认为阳气上升之时,死去的人就连鬼也做不成,只能安稳的下去投胎,故而按照这样的习惯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