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处?不过那八字痛骂

说到海瑞和嘉靖的矛盾离不开他们对于治国理念的解读!

在海瑞看来,儒家之言是法理伦常,于是他坚定认为:民贵君轻,君臣父子应该互相爱护。

而在嘉靖看来是另一解读:国家是皇家私产。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处?不过那八字痛骂

(他们理念不同)

而这就是他们矛盾核心。

也因此才有海瑞和嘉靖辩论时候嘉靖说的那个台词出现!

嘉靖说海瑞: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这话说的对,也不全对要看怎么理解!

首先看第一句:无父无君。

这海瑞确实没爹啊,四岁时倭寇进犯,他不幸死了爹,可是他有一个对他影响非常深远的母亲,海母其人可以说是中国无数贤良淑德母亲的典范,不过在贤良淑德之后她还有一个标签,那就是非常刚强而又固执与礼法和传统。

简而言之是严厉而又爱护孩子,对孩子道德要求极高的母亲。

因为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对海瑞的影响可以说深入骨髓,如何看出来?

其实剧情中多有表述。

上任他要问母亲,做事他要问母亲,就连和媳妇办事也要问母亲。

由此可见,海瑞对待自己母亲那是绝对孝顺。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处?不过那八字痛骂

(在家孝顺父母,为官忠于君王)

而儒家所言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叫做在家孝顺父母,为官忠与君王。

海瑞如此孝顺父母,必定也会非常的孝顺君王,这即是儒家教义熏陶也是海瑞母亲熏陶。

只是这孝顺表达方式,和对待母亲时不一样。

就让嘉靖说出海瑞“无父无君”这话。

那么这又是为何,原因不过是这孝顺和忠君与海瑞而言,理解不同而已!

儒家伦常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海瑞在家孝顺父母,却面对君王的时候上大逆不道之《治安疏》,这就是大不敬。

可是这怪不得海瑞,他理解的孝道和忠义,和其他人不同,对海瑞而言,对君王的忠义最高境界就是直言敢谏。君王如有错,而不谏言,这就是最大的不忠不义。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处?不过那八字痛骂

(嘉靖认为海瑞为了名声)

那么用这个逻辑来看!

嘉靖认为海瑞无父无君是对的,因为他不忠于自己。

海瑞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他是用直言敢谏,去践行自己的忠义。

两个人的矛盾就在这理解偏差上,嘉靖没有做好父亲和君王,海瑞的直谏就是为了忠义,也是为了君付好。

理解不同,观念不同,最后造成矛盾,这就是嘉靖说海瑞”无父无君“的解读,那么后面“弃国弃家”何解!

则又有另一番深意,这就是他们对国和家理解也不同。

国家国家,国是大局,家是小局。

因为顾全大局才有老成谋国,这样的形容词,那么这个词形容谁比较合适?

在嘉靖看来,严嵩啊,徐阶啊,赵贞吉都是此列,他们无论心里想法如何,都在用皇帝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治理这个国家。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处?不过那八字痛骂

(严嵩为他遮风挡雨就是谋国之臣)

皇帝乐于接受的方式就是,这国家是我的,是我的,是我的。

而这就是古往今来家天下的顽疾,别信什么儒家说的,民贵君轻,那是哄小孩的。

可是海瑞不一样啊,在他看来,这个国不是你嘉靖一人的国,而是万民之国,是所有官员的国,是所有人共有的。

你不过是这个国家的大家长而已,你胡乱行事最后让国家不安宁,到处亏空内忧外患,你这个家长做的就不合格。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处?不过那八字痛骂

(海瑞认为自己为君父直言)

这国家不是你一个人的,你不能乱来!

这就是海瑞和嘉靖的另一层主要矛盾,那就是对家国观念的不同理解。

于是嘉靖说海瑞弃国弃家,海瑞却觉得嘉靖不理解自己!

无父无君,弃国弃家,这八个字就道出了海瑞和嘉靖之间的最大矛盾!他们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有国家观念的不同理解”让他们矛盾即深刻而又尖锐。

那么海瑞上的《治安疏》主要说了什么?

其实就是表达他自己对这“父君和国家理解”。

父君和国家归根结底,就是江山社稷,而比江山社稷更大的则是天下苍生,这就是海瑞要表达的意思,我不是反对你嘉靖,而是希望你嘉靖帝,真的能成为合格的父亲合格的家长。

“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治安疏》

这份疏奏虽然激烈,可是句句真情实意,目的其实是劝诫,让皇帝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真正做到他理想中的君父和家长!

他理想的君父是什么?不过是汉文帝汉景帝那样的君王。

当今圣上,处处自以为效文景之举,二十年不上朝,美其名曰无为而治。修道设醮行,其实是大兴土木。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以一人之心夺万人之心,无一举与民休养生息,以致上奢下贪,耗尽民财,天下不治,民生困苦。要我直言,以汉文帝之贤,犹有废政之弊,当今皇上,不如汉文帝,远甚-《治安疏》

这句话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他理想中的家长又是什么?

不过是用自己的母亲和天下苍生做对比,画出了理想中的父亲形象。

出而为官,家母谆谆诲之:尔虽无父,既食君禄,君即尔父。其实,岂止我海瑞一人视君如父,天下苍生无不视皇上为父。无奈当今皇上,不将百姓视为子民。重用严党以来,从宫里二十四衙门派往各级的宦官,从朝廷到省、府、州、县,所设各级官吏,无不将百姓视为鱼肉。皇上身居西苑,一意玄修,几时查民间之疾苦?几时想过,几千万百姓虽有君而无父,虽有官而如盗。两京一十三省,皆是饥寒待毙之婴儿,刀俎待割之鱼肉-《治安疏》

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两层意思表达完了,正好对应了嘉靖对海瑞的指责。

其实他们对对方的诉求心知肚明,但嘉靖却不以为然!

原因很简单,他做皇帝做的太久太久了,从来没一个人敢于这样跟他说话,这时的他只有愤怒,没有理智。

在位40多年,他从没想过其实他的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他的人民饿殍遍野,他的臣子离心离德,所有人都在期望他快点死。

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说这样的话。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处?不过那八字痛骂

(嘉靖皇帝做的其实是失败的)

可是海瑞说了,将这个真相用一种近乎与搏命的方式告诉了嘉靖。

在海瑞看来,这才是最大的忠臣和孝顺。

在嘉靖看来,这就是最大的大逆不道。

矛盾由此而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坚持,和一个被蒙蔽双眼人的坚持。

两个人互相的拉扯,成全了一份旷古烁今的《治安疏》。

最后嘉靖懂了海瑞的意思,这也是嘉靖不杀海瑞关键。

是啊所有人都在闭口不言却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他才是真正的忠臣,虽然我不喜欢他。

最后海瑞也践行了自己的忠义,在听闻嘉靖去世之后,他昏厥与地,痛苦不已。

他骂了皇帝,却是为了忠义,他听闻噩耗也悲痛不已。

这是海瑞的忠,这是海瑞的义,也是他为万民的呐喊,更是他对国家的责任。

只不过这样的话语,太过理想化,做皇帝的即使懂了,也不会照做。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处?不过那八字痛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