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代一人被世人拥为清官,1968年,他的坟墓挖开,却发现各种珍宝

袁炜,字懋中,号元峰,浙江慈溪人,是明朝嘉靖年间重要官员。

由于青词写得好而受嘉靖帝喜爱,升官的速度极快,仅六年时间就做到宫保、尚书。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墓意外被挖开,引起一阵不小的轰动。

明代一人被世人拥为清官,1968年,他的坟墓挖开,却发现各种珍宝

四百年后墓葬重见天日

1968年,浙江省袁马村的农村公社组织社员在三峰山搬石头,准备砌一个猪圈,在搬石头的过程中,他们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巨型古墓。

古墓露出地面的部分有精美的石雕,正好可以用作砌猪圈。

彼时并没有什么文物保护的概念,公社成员也并没有多注意,只是将炸药包放入,炸毁了这些石雕以及古墓的大部分构造,以获得更多的碎石。

随着碎石的搬运,古墓的全貌逐渐清晰,墓室已经被完全炸毁,里面有一具上好的楠木棺材,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还是因为当年文物知识的匮乏,人们一哄而上抢夺这些宝物,本来炸药就已经摧毁了墓室的外部构造,纷抢之中,墓内的结构也几乎被破坏殆尽。

明代一人被世人拥为清官,1968年,他的坟墓挖开,却发现各种珍宝

随葬品更是被众人抢光,连楠木棺材板都被做成了公厕里的蹲板,古墓中后来又挖掘出两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字,被抬去当了桥面。

而到了七十年代,国家逐渐重视起文物保护,袁马村响应国家号召,把挖到古墓这件事报告给上级。

相关部门动员村民上交文物,但是离古墓被挖掘已经过去十年,文物四处流散非常难收集。

最终共收到了银簪两件、玉簪两件、银锭四件、玉带片十六件等,而实际的随葬品远不止这些,有的随葬品已经被村民典当,且也有一些村民不愿意上交。

被抬去当桥面的两块石头也在考古专家的验证下被证明为“墓志铭”,墓志铭是墓葬中非常重要的随葬品,可以直接证明墓主身份。

通过对墓志铭的解读,专家发现这座墓是明代重臣袁炜的墓葬,而通过墓志铭,四百余年后的人们才得以见识到这位重臣的真实面貌。

明代一人被世人拥为清官,1968年,他的坟墓挖开,却发现各种珍宝

袁炜其人

袁炜是嘉靖十七年的探花,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可谓是位极人臣。

袁炜少年得志,是明代少数可以称作“神童”的人之一。

据说他出生前,父母于同日都梦见一黑龙降临其家,于是相互庆祝说:“若生儿,当非常,必亢吾宗”,果然如同父母所愿,袁炜自小聪明伶俐,五岁便能做对子。

袁炜性情不羁,曾被御史包孝弹劾,但明世宗并不治罪,任侍读后,靠给明世宗撰写“青词”得宠,赐袭衣白金,眷遇日隆。

青词,亦作“青辞”,是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称,嘉靖皇帝常在半夜传出片纸,命内阁众臣撰写青词。

明代一人被世人拥为清官,1968年,他的坟墓挖开,却发现各种珍宝

许是因为自小就极会对对子,袁炜的青词写得极佳,往往挥笔而就并且最得圣意,每逢有朝野上下进贡珍奇宝物,也是袁炜的赞词写得最美,朝野上下都一片称赞。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这幅长对联就是袁炜的作品,在当时脍炙人口。

袁炜自负有才,又备受皇帝的重用,因此免不得有些跋扈,他对他人的作品总是挑三拣四,稍有不称意就大加诋毁。

不过袁炜倒一直是个独具慧眼的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他任会试主考官。

此科一甲前三名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先后全都位至内阁宰辅,成为万历朝的名臣。

明代一人被世人拥为清官,1968年,他的坟墓挖开,却发现各种珍宝

对袁炜的评价

对袁炜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两极分化,墓志铭上记载“上独察公清忠亮直,谕同少师徐公拟票”。

他在世的时候深得皇帝信任,大部分人都认为他公正廉明,清忠亮直,在家乡和一些名臣眼里他是一代清官。

但在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的笔下,袁炜因为极其擅长写青词拍马屁,因此是一个阿谀奉承、贪污渎职、纵容家奴祸害乡邻的恶人。

也许真实的袁炜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再也没办法分辨清楚,但就墓葬出土的盛况,大量丰富的随葬品以及高等级的墓葬规格,我们可以推断,他并不是一个那么清廉的官员,不过大概也算不上庸臣。

明代一人被世人拥为清官,1968年,他的坟墓挖开,却发现各种珍宝

通过这些文物的出土,特别是墓志铭的记载,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更深入了解了明代内阁首辅的制度,对研究明代历史文化有很大的作用。

小结

考古发现可以“补史证史”,通过对袁炜墓的发掘,人们知道了历史上一个更立体真实的袁炜。

与一直被大众认同的清官截然不同,却有些善于阿谀奉承,但嘉靖帝非常爱护他。

如今国家非常重视科学的考古发掘,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既可以进一步证明历史的真实性,又可以弥补史料中的一些不足,是还原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

袁炜墓中大量财物的流失也非常令人痛心,在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诚挚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