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义之殇梁炎东:
《逆局》这部戏每个角色都刻画的很精彩,梁炎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嫉恶如仇,虽然傲慢,但做事不避权贵,无论是在司法部门,还是后来离职做了律师,都不失为正义的先驱,因此遭人嫉恨。服务体制的时候被当成麻烦制造者,做律师的时候被看成是绊脚石,眼中钉,牺牲他或除掉他都是早晚的事。那场发生在圣美广场突如其来的枪击案,真正的凶手已经逃之夭夭,替死鬼被安排死在现场,为了平息民众的恐慌,也避免上级的压力,那些侦办组干脆以假乱真,把一个不可能的人变成凶手,草率的结案,这是欺上瞒下。梁炎东越是反对草率结案,越是对凶手的真实性质疑,看不惯他的人就越多,这些人就有内部的自己人。虽然都是神圣的工作,入职前也宣誓过这份使命,可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是当成职业,一种生活的交换,而非什么理想,更加不懂什么为民请命。就因为这些人良莠不齐,或是滥竽充数,这才让梁炎东无计可施,大家就是想早日结案,不想承担责任丢了饭碗。
梁炎东的老师季老说过“正义是没有捷径的”,这话显得苍白无力,正义注定要任重道远,要千锤百炼。可有的人等不了,他们不认为迟到的正义就是正义,觉得那是正义的耻辱、是种无能,真正的正义是领先于罪恶,不让罪恶先出手。一旦司法系统的正义被人嘲讽,私刑手段就出现了,有人会用非常手段去清除逍遥法外的罪犯。人所以会丧失理智,是因为他们觉得司法在包庇罪犯,正义对弱者袖手旁观,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现实社会都是一样的现实。权贵会鄙视正义,他们有钱能扭转乾坤,能让正义替自己卖命,穷苦人家会渴望正义,正义对弱者又很偏心,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故意插肩而过。古代有个叫范蠡的谋士,他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因为知道勾践是一个不能共享富贵的人,他便离开了越国,然后经商谋利,很快就富甲一方,被称为陶朱公。若干年后,他的中子在楚国杀人,伤天害理一直都是富二代的通病,当消息传来之后,陶朱公一点也不担心,还自以为是的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话,很明显,金钱可以改变司法程序。
古人有句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究竟是正义会占上风,还是邪恶会占上风,是正义没有好下场,还是邪恶没好下场。这要看时代背景,如果奸臣当道,像北宋蔡京那样,就不能奢望有正义,天下都被逼成乱世,或上梁山,或投奔方腊,只能得过且过,听天由命。如果是在赵匡胤的时代,奸臣就不敢明目张胆,百姓有什么意见可以去敲登闻鼓,皇帝都会积极处理,即使是民间丢了头猪,皇帝也会关心问几句。为了表示皇宫没有隐私,皇帝下令把宫门打开,随便让人观瞻,白宫也有对外开放,这种亲民中国比美国早了近千年。清朝的宫门禁闭,有发生过天理教混入紫禁城谋杀满清皇帝,北宋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哪个朝代更体贴人这还用辩论吗。正义也需要自身实力,如果在高处就能做更大的事,敌人当然也更强大,不小心就会被暗算,然后身败名裂。正义如果体现在弱者身上,如一个底层人充满正义感,那么他的正义就会被大家嘲笑,除了嘲笑还会欺压他取乐,底层人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想法。
曾经我做过小区保安,苦口婆心论理,可那些司机就是不听,或谩骂,或威胁,因为我穿的是保安服,如果穿的是警服,又有配枪支,那些违规的司机当然不敢那么嚣张,他们如果一意孤行,或出手伤人,就有可能被子弹击倒。剧中的梁炎东是一个正义的坚定信仰者,属于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一有什么蛛丝马迹就不想错过,非得查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性子和年青的警察任非一样。梁炎东是做了捍卫正义的事,最后被黑警陷害,身陷囹圄,还险些被误杀。梁炎东有着对理念的执着,这也是信仰,他不和坏人同流合污,因为有实力所以敢和权贵对抗。我不能,我不堪一击,只能发发牢骚,随便一个流氓或黑警都可以让我万劫不复,随便一个破鞋都可以玷污我一生,如果我谈正义,别人就会觉得我很可笑,正义的声音也需要阶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