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名将对垒,赵括除了自信过头外,还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中能得好死的唯有王翦一人,其他三人虽则带兵打仗能力无双,但在性格和朝堂斗争的认知上有些不成熟。

长平之战名将对垒,赵括除了自信过头外,还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当年秦王一意孤行,非要发兵攻打邯郸,白起认为没有成功的可能,君臣之间产生了别扭。

果真,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败在邯郸城下。这时,白起嘚嘚瑟瑟说道:秦王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他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讽刺应侯和秦昭王,发泄心头的愤恨。这种恨意的源头来自长平之战。但作为臣子,不识起倒用话噎自己的顶头上司,最后被赐剑自裁,身死道消,可以看出白起对朝堂斗争认识不足。

再说廉颇,其实比白起有过之而无不及。秦赵渑池会盟,赵王带着蔺相如出境时,廉颇曾言: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长平之战名将对垒,赵括除了自信过头外,还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廉颇估摸着日子呢,三十日不回来,就当赵王你死在外头了,到时便会立太子为新王。

你想想,要搁有头脑的人,或者就是一般人,也不会把话说得这么直白,大多数都会拿一路顺风,福寿天齐的好话祝福一下。

但廉颇就敢胡咧咧,等到赵惠文王成功回来,他还能活蹦乱跳,也证明了赵王不是个小心眼,但其钢铁直男的性格是确凿无疑的。

在悼襄王时,乐乘替代了他的位置,廉颇比蔺相如为相时还想不通,一怒之下带人把乐乘打跑,自己也逃亡魏国。所以人无完人,天才是有的,但什么都懂的天才可能是没有的。

而战国四大名将基本处于一个时代,这几位领兵天才之间或多或少产生了交集,王翦和李牧曾直接对垒。

长平之战名将对垒,赵括除了自信过头外,还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廉颇和白起则是于长平之战擦肩而过。长平之战前期,廉颇和秦将王龁相距长平。王龁也不是弱者,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战,以奇谋获胜的可能性很小,一些小把戏怎么能逃过沙场老将的眼睛。他们稳扎稳打,最后陷入了对峙之中。

穷兵伐战,消耗的是国力,也是对国力的考验。

秦国在秦孝公时,由于商鞅变法改革得比较彻底,国力一跃成为诸国之首。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虽然也进行了改革,但主要是兵制上的变动,实行胡服射骑使得赵国军事力量大涨,从而吞灭中山,攻取云中、雁门等郡。连锁反应之下,也带动赵国国力大涨。

相比较的话,秦国为真正的肌肉男,赵国则是虚胖而已。

长平之战名将对垒,赵括除了自信过头外,还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不过四五十万的大军消耗,对于秦赵两国都是极大的负担。古时所有的战争,都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粮食之所以成为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运输。

四五十万人的口粮汇聚一地,又没有火车,汽车、马路,全靠的是人力和牲口。百姓们的牛、驴统统都得上阵,还需要征用马车,军役自然也必不可少,所需要动用的资源是不可胜计的。

而且这种大规模的战争,持续了五个月,在古代是不敢想象的。

廉颇作为赵军的领导人,在前期的对阵中没有占到便宜,便选择拖延战,准备把秦军耗死。

只不过,当时也没有个统计局,把两国的总体国力进行对比。秦国比赵国多了多少个GDP,廉颇怕是不清楚的。

长平之战名将对垒,赵括除了自信过头外,还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身处后方的赵孝成王心里其实也不清楚,但他知道再这样搞下去,后勤就要崩了。而秦国也是如此,压力同样很大,便用了一出反间计,将赵括推上了历史舞台。

赵孝成王之所以中计,任用赵括替下廉颇,因为实在耗不下去了。他渴望着一场胜利,最好是大胜,来刺激一下国民情绪。

这边的秦国听说赵括来了,也把吃奶的劲使出来。先把集团总司令换成白起,之后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可以看出老赢家也快山穷水尽了,只是在最后的一哆嗦,拿下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名将对垒,赵括除了自信过头外,还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至于马服子赵括的带兵水平怎么样,年少轻狂肯定是有的。但如果他气势汹汹地来到长平,选择的战略方案还和廉颇一样,可能第一个剁了他的便是赵孝成王。

赵括决定不做缩头乌龟,想出兵试一试。但试试就逝世,白起使用诈败诱敌之计,将赵军一分为二,并断其粮道。然后秦王亲自下场,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赵军饿了四十多天,赵括只得奋力一搏,却被射杀于乱阵之中,赵卒四十万人选择投降,但都成了饿死鬼。

长平之战归根结底是国力的比拼,但又夹杂了名将对垒,计谋运用,其精彩程度比那些以少胜多也不遑多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