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宣布了北平城内守军接受和平改编。10天后,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是震动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它使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北平免于战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定都奠定了基础。
傅作义将军是和平解放的主要功臣,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所起的作用,人们了解得并不多。那时的傅冬菊才25岁,她被北京人称为和平女神。她为和平解放北平大立下如此大功,那么建国后她是不是当了很大的官?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解开这个谜。
傅冬菊1924年生于太原,是傅作义第一个孩子,这个名字还是他起的。童年的傅冬菊对傅作义其实很有意见,主要是因为母亲的缘故。她的母亲张金强是傅作义的原配,是那种老式婚姻,父母之命,她随傅作义入驻太原,生下了傅冬菊。
傅作义是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资历很老的一代名将。在二十年代,傅作义升任天津警备司令时,在那里结识年轻的刘芸生,并和她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张金强对此非常不满,虽然傅作义保持张金强结发妻子的名分不变,但她必须承担起独立抚养子女的义务。
在傅作义看来,傅冬菊是子女中有思想有见解的一个,对她很看重。1942年,傅冬菊考入昆明西南联大,攻读英语专业。傅作义为女儿的长成高兴,他希望她毕业后到美国去深造。傅冬菊不愿意,她说要留在国内,亲身参加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傅冬菊性格开朗,也敢于和父亲争辩。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即将毕业的傅冬菊给父亲去信,希望他不要打内战。她还专门跑到张家口找父亲,当面劝说他不要参与内战。
傅作义是一个生活简朴的将军。他的父亲是一名在黄河里的背水工。就是从这个岸边背人到对岸,一次赚两枚铜钱。早年读书期间,傅作义花钱大手大脚,钱花光了就向人借了20两银子。寒假回到家中,父亲知道后没有责备他,只带他到黄河边,让他脱掉军装鞋袜,一同跳入水中,他在跳进河水的一刹那,顿感寒气沁骨,浑身不由瑟瑟发抖。
这时,他听父亲说,我给你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是这样一点点积攒来的。傅作义深感内疚,自此一生崇尚简朴,人称“布衣将军”。因此他对民众的疾苦非常同情。在内心深处,不愿意再打内战,但作为一个军人,他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因此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傅冬菊一直陪在傅作义的身边,做他的思想工作,促使他早下停战和谈的决心。傅冬菊晚年曾表示,她当时到傅作义身边去做工作是自愿的,要劝他不打内战,多了解党的主张。
此外,她没有收集所谓的军事情报。第一傅冬菊本身不懂军事,第二傅作义有意避免女儿接触到军事秘密。1948年,11月7日,傅作义让傅冬菊发出了第一封和谈密电,经过三轮和谈,于1949年1月21日,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
作为一代名将,傅作义手握20多万大军,尤其傅作义善于守城,他曾对傅冬菊说,我不是不会打仗,要打就是一场血战。但是打下来会有什么结果?我反复想的就是这个。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傅冬菊的劝说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建国后,傅作义做了水利部长达22年之久。因为傅作义生在黄河之滨,黄泛灾害他感同身受,当上水利部长后,他认为这是实现他多年追求的“为民造福”夙愿的绝好机会。
建国后,傅冬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当了多大的官,她一直没有从政,依然平常心看待一切。她也没有抛头露面,一直做着幕后的工作。她先后到天津任《进步日报》副刊编辑。1951年3月,被调入人民日报社,先后在记者部、文艺部工作。1982年,借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任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傅冬菊在人民日报社岗位上离休,属于局级离休干部。2007年7月,傅冬菊因病去世,享年83岁。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傅冬菊却平淡地走完一生,确实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