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6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国家出现了稳定局面,国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就是北边匈奴的不断侵犯,为了遏制匈奴对大汉边境的骚扰。从汉高祖。就开始奉行汉匈和亲政策,有时还需要向匈奴纳贡。
这一政策在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以及汉景帝时期都出现过与匈奴和亲的情况。但是这样并没有打消匈奴的野心,他们反而得寸进尺,不断骚扰边境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一改对匈奴的乞和政策,开始使用武力讨伐的方式迫使匈奴妥协,汉匈和亲70多年的历史宣告结束按理说,汉朝的面积和国力远在匈奴之上,且只是战略防御,并不涉及吞并

为什么汉朝如此惧怕匈奴保证和平,汉朝如何安抚匈奴?汉武帝又是如何实现你转的呢?
一、武帝之前
1、立朝之初
刚刚立国之初战乱,百废待兴,人们迫切希望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适合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高祖时期,为了平定匈奴之乱,试图解决边患,刘邦曾率20万大军北境匈奴。
却被当时的匈奴单于冒顿围困于白登,险些丧命。为了减少战乱,自高祖就开始和匈奴和亲,并给予物资上的"援助
就这样,在传递了几世之后,汉匈之间维持了短暂的和平,匈奴人的野心和贪欲不降反增,还是会时常派兵骚扰边境,秦时蒙恬的战果被蚕食殆尽,匈奴步步紧逼
2、策略
自冒顿统一各部后,这位单于将目光放在了大汉王朝,企图侵占领土或是掠夺物资,即使有长城的阻挠,也没有抵挡住其野心,汉朝的一味谦让让冒顿更加嚣张,开始对汉朝进行掠夺,白登之围一次战役奠定了今后数十年的两国格局就此建立
二、变法
1、独尊儒术
对于汉王朝来说,经历了文帝、景帝时期的黄老之治,社会进入了一段相对安定期,百姓得以修生养息,经济、文化得到一定恢复,但是与之对应的是各藩王的势力不受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逐渐削弱
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时候。于是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贯彻入法治之中,在限制百姓、诸侯行为的同时,以儒家之法统御全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推恩令
开始着手削藩施行推恩令,将藩王的领土逐步收回,加强中央的权利,通过层层分封,将诸侯势力圈死,互相制约,这样中央就便于管理了。同时汉朝开始注重马政,培育属于自己的骑兵部队以匹敌匈奴骑兵
三、征匈之路
3、讨伐匈奴
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汉武帝一改之前几位皇帝的对匈政策,放弃求和,改为以武力反击,对匈奴进行讨伐,两国战争相持达十余年
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大军与匈奴进行漠南之战,击退了入侵的匈奴军队,并多次挫败匈奴贤王的进攻。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两次率军进攻匈奴,河西之战取得胜利。
两年之后,卫青、霍去病各领一支五万人的队伍对匈奴发动漠北之战,此战重挫匈奴精锐主力,创造了最远距离歼灭战的经典案例
四、局势逆转
4、迁移
与汉军的数次交战,匈奴的国力被大幅削弱精锐战力损失殆尽,在卫青、霍去病等将的率领下,一直将匈奴打到被迫迁徙。当然,汉军的消耗也很大,多年的积蓄消耗一空,特别是军队实力,但也获得了好处。
迁移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基础,虽然没有完全消灭匈奴,但短时间内无法对汉朝造成什么困扰,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边患得到很大缓解,社会局势稳定
5、和亲逆转
多次征伐匈奴对于汉朝的威胁已经基本解除,所以自汉高祖刘邦开始,就一直奉行同的政策,包括汉武帝的姐姐还有王昭君等女子,都成为了和亲公主,牺牲个人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
但不断加码的和亲,让匈奴人的胃口越来越大,汉朝给出的条件越来越丰厚,匈奴依然不依不饶,时常犯边。直到时期,这种局势才发生逆转。
历经十余年的征战,匈奴主力消耗大半,已无力同汉朝再战,只得退回大漠,暂避锋芒,汉朝则趁机恢复了边境的秩序。和亲政策被取消,不再需要汉朝向匈奴乞和,而是汉朝占据主动权,他树立起汉民族的民族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中原民族的名号。
自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奉行汉匈和亲的道路,而汉朝的一再忍让,让匈奴的野心越来越大,即使和亲,匈奴也会去边境骚扰百姓,掠夺物资,匈奴一直都是汉朝时期的大患。
通过独尊儒术让汉朝的国力得到显著提升,厉兵秣马,卫青、霍去病率军与匈奴决战,经过多次战役,成功将匈奴赶走,退回了北边大漠,汉朝边境一时间安定和谐,社会,匈奴虽然没有被歼灭,但在短时间范围内无法再对汉朝形成威胁,汉武帝提振了汉民族的信心,为边境地区带来了生机。
参考文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