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匈多年的和親政策在漢武帝時期被打破,匈奴如何妥協

全文共1762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國家出現了穩定局面,國家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就是北邊匈奴的不斷侵犯,為了遏制匈奴對大漢邊境的騷擾。從漢高祖。就開始奉行漢匈和親政策,有時還需要向匈奴納貢。

這一政策在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以及漢景帝時期都出現過與匈奴和親的情況。但是這樣并沒有打消匈奴的野心,他們反而得寸進尺,不斷騷擾邊境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一改對匈奴的乞和政策,開始使用武力讨伐的方式迫使匈奴妥協,漢匈和親70多年的曆史宣告結束按理說,漢朝的面積和國力遠在匈奴之上,且隻是戰略防禦,并不涉及吞并

漢匈多年的和親政策在漢武帝時期被打破,匈奴如何妥協

為什麼漢朝如此懼怕匈奴保證和平,漢朝如何安撫匈奴?漢武帝又是如何實作你轉的呢?

一、武帝之前

1、立朝之初

剛剛立國之初戰亂,百廢待興,人們迫切希望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不适合再發動大規模的戰争高祖時期,為了平定匈奴之亂,試圖解決邊患,劉邦曾率20萬大軍北境匈奴。

卻被當時的匈奴單于冒頓圍困于白登,險些喪命。為了減少戰亂,自高祖就開始和匈奴和親,并給予物資上的"援助

就這樣,在傳遞了幾世之後,漢匈之間維持了短暫的和平,匈奴人的野心和貪欲不降反增,還是會時常派兵騷擾邊境,秦時蒙恬的戰果被蠶食殆盡,匈奴步步緊逼

漢匈多年的和親政策在漢武帝時期被打破,匈奴如何妥協

2、政策

自冒頓統一各部後,這位單于将目光放在了大漢王朝,企圖侵占領土或是掠奪物資,即使有長城的阻撓,也沒有抵擋住其野心,漢朝的一味謙讓讓冒頓更加嚣張,開始對漢朝進行掠奪,白登之圍一次戰役奠定了今後數十年的兩國格局就此建立

二、變法

1、獨尊儒術

對于漢王朝來說,經曆了文帝、景帝時期的黃老之治,社會進入了一段相對安定期,百姓得以修生養息,經濟、文化得到一定恢複,但是與之對應的是各藩王的勢力不受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逐漸削弱

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時候。于是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将儒家學說貫徹入法治之中,在限制百姓、諸侯行為的同時,以儒家之法統禦全國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漢匈多年的和親政策在漢武帝時期被打破,匈奴如何妥協

2、推恩令

開始着手削藩施行推恩令,将藩王的領土逐漸收回,加強中央的權利,通過層層分封,将諸侯勢力圈死,互相制約,這樣中央就便于管理了。同時漢朝開始注重馬政,培育屬于自己的騎兵部隊以匹敵匈奴騎兵

三、征匈之路

3、讨伐匈奴

經過多年的韬光養晦,漢武帝一改之前幾位皇帝的對匈政策,放棄求和,改為以武力反擊,對匈奴進行讨伐,兩國戰争相持達十餘年

公元前127年,衛青率大軍與匈奴進行漠南之戰,擊退了入侵的匈奴軍隊,并多次挫敗匈奴賢王的進攻。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兩次率軍進攻匈奴,河西之戰取得勝利。

兩年之後,衛青、霍去病各領一支五萬人的隊伍對匈奴發動漠北之戰,此戰重挫匈奴精銳主力,創造了最遠距離殲滅戰的經典案例

漢匈多年的和親政策在漢武帝時期被打破,匈奴如何妥協

四、局勢逆轉

4、遷移

與漢軍的數次交戰,匈奴的國力被大幅削弱精銳戰力損失殆盡,在衛青、霍去病等将的率領下,一直将匈奴打到被迫遷徙。當然,漢軍的消耗也很大,多年的積蓄消耗一空,特别是軍隊實力,但也獲得了好處。

遷移為漢朝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基礎,雖然沒有完全消滅匈奴,但短時間内無法對漢朝造成什麼困擾,百姓安居樂業,邊境邊患得到很大緩解,社會局勢穩定

漢匈多年的和親政策在漢武帝時期被打破,匈奴如何妥協

5、和親逆轉

多次征伐匈奴對于漢朝的威脅已經基本解除,是以自漢高祖劉邦開始,就一直奉行同的政策,包括漢武帝的姐姐還有王昭君等女子,都成為了和親公主,犧牲個人利益來換取一時的和平。

但不斷加碼的和親,讓匈奴人的胃口越來越大,漢朝給出的條件越來越豐厚,匈奴依然不依不饒,時常犯邊。直到時期,這種局勢才發生逆轉。

曆經十餘年的征戰,匈奴主力消耗大半,已無力同漢朝再戰,隻得退回大漠,暫避鋒芒,漢朝則趁機恢複了邊境的秩序。和親政策被取消,不再需要漢朝向匈奴乞和,而是漢朝占據主動權,他樹立起漢民族的民族自信,他的國号成為中原民族的名号。

漢匈多年的和親政策在漢武帝時期被打破,匈奴如何妥協

自從漢高祖劉邦開始,一直奉行漢匈和親的道路,而漢朝的一再忍讓,讓匈奴的野心越來越大,即使和親,匈奴也會去邊境騷擾百姓,掠奪物資,匈奴一直都是漢朝時期的大患。

通過獨尊儒術讓漢朝的國力得到顯著提升,厲兵秣馬,衛青、霍去病率軍與匈奴決戰,經過多次戰役,成功将匈奴趕走,退回了北邊大漠,漢朝邊境一時間安定和諧,社會,匈奴雖然沒有被殲滅,但在短時間範圍内無法再對漢朝形成威脅,漢武帝提振了漢民族的信心,為邊境地區帶來了生機。

參考文獻:《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