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平时我们听到别人夸赞某个人时,一般不说他能力有多强,而是说他有本事。有本事的人,不光能力要强,还要懂得做人,换句话说是智商和情商都很高。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成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该用在哪里,姿态也放得很低,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相反,一些自认为能力很强的人,平时都以一副高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即使身为下属也以老大自居,好像团队离开他就无法正常工作一样。这样的人一定有吃亏的一天,只有放低姿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之后尽职尽责,关键时刻不贪功,成人之美,才是有本事的人。

在《易经》坤卦的第三爻,即六三爻有这样一句爻辞:「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大意是说一个人才华横溢却不张扬,不显摆,就走上正道。如果他去辅佐他人,不以成功自居,最后都会好结果。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这句爻辞是针对我们大多数人说的,即为人臣为人下属的人。毕竟在各个行业里坐在一把手位置上的凤毛麟角,其他的都是「或从王事」的人。这类人的成功,除了依靠自己的本事之外,还要放低姿态,有功不居,否则就不利。

一、白帝城托孤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时把诸葛亮叫来,将蜀汉江山和后主刘禅托付给他,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说如果刘禅能够辅佐好,就好好辅佐他;假如他扶不起,你就取代他。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刘备这句话可能有打心理战的意思,他知道这句话一说出来,诸葛亮自然不会取刘禅而代之。后来诸葛亮明知道刘禅(阿斗)扶不起,他也没有二心,还是一心一意去辅佐刘禅。虽然诸葛亮在蜀汉有着「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全天下都知道他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但他的姿态永远摆在刘禅之下。

因为诸葛亮自从27岁跟随刘备下山时起,他便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从王事」的人,即便日后位高权重,对百官群臣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比后主刘禅的威望还高,他也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在诸葛亮心里,只有刘备的托付,「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他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可见诸葛亮的含章可贞,是他把才华用在兴复汉室上这条正道上,而不是个人的显摆。他一心辅佐后主刘禅,哪怕自己本事再大也不凌驾于对方之上,在东征西讨过程中建立的功业,他没有哪一次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后来得以善终——这种善终,可不是留得全尸,而是留下美名。

诸葛亮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当你在公司或单位里还不是老大,而是一个下属时,把自己的才华用在正道上,去协助上级领导做成一件件事,而不是显摆、恃才傲物。在成功时不要急于邀功,本事再大也要放低姿态,你的功劳别人自然会记得,全身心去做你该做的事,这样一来你才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二、杨修之死

说一个反面例子。我在上中学时,记得课文里有一篇文章叫《杨修之死》,说的是喜欢耍小聪明,从不低调的才子杨修,在曹操面前过于张扬,曹操忍无可忍把他杀掉的故事。后来读了《资治通鉴》,发现跟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有些出入,那是后话了。在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三个故事:

有一天,有人进贡一盒酥给曹操。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放在了桌子上就走开了。杨修进来看到了,就拿起勺子和身边的几个人把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进来之后问是怎么回事。杨修说,你叫我们分着吃的,因为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原来他把「合」字拆开为人一口,此时曹操表面上表扬他聪明,心里却很讨厌。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还有一次,曹操前去观看刚建成的花园,二话不说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便走了。别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杨修对工匠们说,在门里写一个活字,合起来就是「阔」字,意思是丞相说你们把门造得太大了,要改小一点。等完工后,曹操看了很是喜欢,就问是谁了解他写的字的意思,大家都说是杨修。曹操表面上很高兴,心里却很不舒服。

这两次还不算,杨修有一次听到曹操说鸡肋,就鼓动大家说第二天拔营撤退,于是大伙就开始准备。曹操见到之后大怒,问谁让你们这么干的,大家说是杨修。而杨修解释道:是您说要撤退的,因为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知道您是想退兵的。这时曹操心里恨不得把杨修杀了。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后来曹操便借故把杨修杀掉了。杨修之死,是死在没有做到《易经》里说到的「含章可贞」,处处表现自己的小聪明,在生性多疑的曹操面前惹来了杀身之祸,没有做到「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假如他不自作聪明,而是把才华用在辅佐曹操上,不妄加揣摩对方的意思,放低自己的姿态,一般的结局都是好的。

无论从才华还是家世来说,杨修都是不输给司马懿的,下场之所以不同,除了站队之外还有个人的原因。杨修恃才傲物,明知道自己是曹操的手下,却没有好好辅佐,而是屡犯大忌,甚至数次和曹操作对,纵使有「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的才华,到头来也没有好下场。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三、张良与刘邦

说完杨修,我们再看同样为人臣的张良,便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才华差不多,智慧却有天壤之别。同样是辅佐君王,张良可谓千古谋士,在辅佐刘邦成就帝王大业之后便隐居山林,得以善终。关于张良的传奇故事半天都说不完,我就说一说他跟刘邦之间的故事。

张良复国无望之后,便拿着一本《太公兵法》四处寻找明主,可每次他跟别人讲这本书里的计谋时,别人要么不感兴趣,要么听不懂。毕竟那时候的起义军都是农民,识字的不多,自然听不懂,即使有听懂的也不肯听,因为在他们看来,打仗无非是拿起刀剑直接上战场,谁人多谁就有胜算。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可刘邦不一样。当张良跟刘邦讲起《太公兵法》时,刘邦不但听得懂,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用到张良的计谋,于是张良决定跟随刘邦,并感叹:「沛公殆天授。」这句话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意思是刘邦可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天子,可见他对刘邦的信任。

而刘邦对张良也是言听计从,只要张良认为能做的他都决心去做,张良反对的事他就立即改错,平时都是亲切地叫对方「子房」,这对于张良而言真是知遇之恩。刘邦称帝之后诛杀异姓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未能幸免,张良却活了下来。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张良能够幸免于难,不在于他帮刘邦做了多少事,这一点他不如韩信,而在于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的处境是什么,在辅佐刘邦时尽心尽力,无论取得多大的胜利都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在刘邦大封诸侯时,张良拒绝了,只留下一个「留侯」的虚名而已。

应该说,张良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满腹才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人却很低调,即使受到刘邦的器重也放低姿态,加上他自知不是丰沛集团的一员,立多大功劳都是一个谋士而已,因此他便把辅佐刘邦作为自己的大事,永远不争功,该退的时候安安静静地离开,我认为这样的人才是最有本事的。

细读《易经》: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一个人的作为,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名就了不居功,当他什么都不计较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害怕失去的了。可是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人有太多的贪心和不甘心。

要做到《易经》里的这句「无成有终」更难。明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都是别人的功劳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卖力去做呢?不管是在公司上班还是在单位里谋一份差事,不是有一部分人做每一件事时只做到五六分而已吗?不贪功,明确自己的定位,放低姿态,一丝不苟地把分内事做到十分,这类人不仅厉害,还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