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聽到别人誇贊某個人時,一般不說他能力有多強,而是說他有本事。有本事的人,不光能力要強,還要懂得做人,換句話說是智商和情商都很高。這樣的人往往比較容易成事,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該用在哪裡,姿态也放得很低,越有本事的人,姿态越低。

相反,一些自認為能力很強的人,平時都以一副高姿态出現在别人面前,即使身為下屬也以老大自居,好像團隊離開他就無法正常工作一樣。這樣的人一定有吃虧的一天,隻有放低姿态,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之後盡職盡責,關鍵時刻不貪功,成人之美,才是有本事的人。
在《易經》坤卦的第三爻,即六三爻有這樣一句爻辭:「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大意是說一個人才華橫溢卻不張揚,不顯擺,就走上正道。如果他去輔佐他人,不以成功自居,最後都會好結果。
這句爻辭是針對我們大多數人說的,即為人臣為人下屬的人。畢竟在各個行業裡坐在一把手位置上的鳳毛麟角,其他的都是「或從王事」的人。這類人的成功,除了依靠自己的本事之外,還要放低姿态,有功不居,否則就不利。
一、白帝城托孤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時把諸葛亮叫來,将蜀漢江山和後主劉禅托付給他,還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說如果劉禅能夠輔佐好,就好好輔佐他;假如他扶不起,你就取代他。
劉備這句話可能有打心理戰的意思,他知道這句話一說出來,諸葛亮自然不會取劉禅而代之。後來諸葛亮明知道劉禅(阿鬥)扶不起,他也沒有二心,還是一心一意去輔佐劉禅。雖然諸葛亮在蜀漢有着「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全天下都知道他才是真正的掌權者,但他的姿态永遠擺在劉禅之下。
因為諸葛亮自從27歲跟随劉備下山時起,他便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從王事」的人,即便日後位高權重,對百官群臣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比後主劉禅的威望還高,他也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在諸葛亮心裡,隻有劉備的托付,「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他沒有任何非分之想。
可見諸葛亮的含章可貞,是他把才華用在興複漢室上這條正道上,而不是個人的顯擺。他一心輔佐後主劉禅,哪怕自己本事再大也不淩駕于對方之上,在東征西讨過程中建立的功業,他沒有哪一次把功勞攬到自己身上,後來得以善終——這種善終,可不是留得全屍,而是留下美名。
諸葛亮的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當你在公司或機關裡還不是老大,而是一個下屬時,把自己的才華用在正道上,去協助上級上司做成一件件事,而不是顯擺、恃才傲物。在成功時不要急于邀功,本事再大也要放低姿态,你的功勞别人自然會記得,全身心去做你該做的事,這樣一來你才是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
二、楊修之死
說一個反面例子。我在上中學時,記得課文裡有一篇文章叫《楊修之死》,說的是喜歡耍小聰明,從不低調的才子楊修,在曹操面前過于張揚,曹操忍無可忍把他殺掉的故事。後來讀了《資治通鑒》,發現跟國文課本上的文章有些出入,那是後話了。在這篇課文裡,有這樣三個故事:
有一天,有人進貢一盒酥給曹操。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三個大字:「一合酥」,放在了桌子上就走開了。楊修進來看到了,就拿起勺子和身邊的幾個人把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進來之後問是怎麼回事。楊修說,你叫我們分着吃的,因為盒子上寫着一人一口酥。原來他把「合」字拆開為人一口,此時曹操表面上表揚他聰明,心裡卻很讨厭。
還有一次,曹操前去觀看剛建成的花園,二話不說在花園的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便走了。别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時楊修對工匠們說,在門裡寫一個活字,合起來就是「闊」字,意思是丞相說你們把門造得太大了,要改小一點。等完工後,曹操看了很是喜歡,就問是誰了解他寫的字的意思,大家都說是楊修。曹操表面上很高興,心裡卻很不舒服。
這兩次還不算,楊修有一次聽到曹操說雞肋,就鼓動大家說第二天拔營撤退,于是大夥就開始準備。曹操見到之後大怒,問誰讓你們這麼幹的,大家說是楊修。而楊修解釋道:是您說要撤退的,因為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知道您是想退兵的。這時曹操心裡恨不得把楊修殺了。
後來曹操便借故把楊修殺掉了。楊修之死,是死在沒有做到《易經》裡說到的「含章可貞」,處處表現自己的小聰明,在生性多疑的曹操面前惹來了殺身之禍,沒有做到「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假如他不自作聰明,而是把才華用在輔佐曹操上,不妄加揣摩對方的意思,放低自己的姿态,一般的結局都是好的。
無論從才華還是家世來說,楊修都是不輸給司馬懿的,下場之是以不同,除了站隊之外還有個人的原因。楊修恃才傲物,明知道自己是曹操的手下,卻沒有好好輔佐,而是屢犯大忌,甚至數次和曹操作對,縱使有「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的才華,到頭來也沒有好下場。
三、張良與劉邦
說完楊修,我們再看同樣為人臣的張良,便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才華差不多,智慧卻有天壤之别。同樣是輔佐君王,張良可謂千古謀士,在輔佐劉邦成就帝王大業之後便隐居山林,得以善終。關于張良的傳奇故事半天都說不完,我就說一說他跟劉邦之間的故事。
張良複國無望之後,便拿着一本《太公兵法》四處尋找明主,可每次他跟别人講這本書裡的計謀時,别人要麼不感興趣,要麼聽不懂。畢竟那時候的起義軍都是農民,識字的不多,自然聽不懂,即使有聽懂的也不肯聽,因為在他們看來,打仗無非是拿起刀劍直接上戰場,誰人多誰就有勝算。
可劉邦不一樣。當張良跟劉邦講起《太公兵法》時,劉邦不但聽得懂,聽得津津有味,還經常用到張良的計謀,于是張良決定跟随劉邦,并感歎:「沛公殆天授。」這句話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意思是劉邦可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天子,可見他對劉邦的信任。
而劉邦對張良也是言聽計從,隻要張良認為能做的他都決心去做,張良反對的事他就立即改錯,平時都是親切地叫對方「子房」,這對于張良而言真是知遇之恩。劉邦稱帝之後誅殺異姓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未能幸免,張良卻活了下來。
張良能夠幸免于難,不在于他幫劉邦做了多少事,這一點他不如韓信,而在于他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表現,自己的處境是什麼,在輔佐劉邦時盡心盡力,無論取得多大的勝利都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在劉邦大封諸侯時,張良拒絕了,隻留下一個「留侯」的虛名而已。
應該說,張良完美地诠釋了什麼是「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滿腹才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為人卻很低調,即使受到劉邦的器重也放低姿态,加上他自知不是豐沛集團的一員,立多大功勞都是一個謀士而已,是以他便把輔佐劉邦作為自己的大事,永遠不争功,該退的時候安安靜靜地離開,我認為這樣的人才是最有本事的。
在《道德經》裡有句話:「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一個人的作為,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名就了不居功,當他什麼都不計較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可害怕失去的了。可是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人有太多的貪心和不甘心。
要做到《易經》裡的這句「無成有終」更難。明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都是别人的功勞時,又有多少人真正賣力去做呢?不管是在公司上班還是在機關裡謀一份差事,不是有一部分人做每一件事時隻做到五六分而已嗎?不貪功,明确自己的定位,放低姿态,一絲不苟地把分内事做到十分,這類人不僅厲害,還是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