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家家户户都摩拳擦掌,准备建设国家。而此时的朝鲜半岛,战争一触即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朝鲜半岛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
1950年6月20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战争。美国军队多次越过国界线,侵犯我国领土,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军。

一、战乱中从军
国丰永出生于1930年,出生时国家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能够活下来就是非常幸运的。
1937年,日本军队妄图侵略中国,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抗日战争爆发。
这是一场关乎民族的战争,日军拥有最先进的武器,占领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而这些被日军占领城池的老百姓,面对的却是屠杀。
国丰永的父母在战争爆发时,就带着国丰永四处逃难,可惜他们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日军的飞机和大炮,双双遇难,只留下小小的国丰永。
国丰永经历了家破人亡,更是在逃难中亲眼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人的残忍,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手刃鬼子,为父母报仇雪恨。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丰永虽然遗憾自己没能亲手为父母报仇,但是,他心中仍然非常感谢这些为国征战的战士们,战乱的日子久了,他早已心向和平。
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又爆发了,全国上下人心惶惶,而往事历历在目,国丰永内心惴惴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参军,作为万千军人的一份子,为祖国的安定和平一战。
1948年,此时的国丰永刚刚十八岁,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我军的军队报名处,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刚入部队的国丰永被分配到了西海军区,经过训练,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后来,国丰永所在部队,被编入了炮连,而国丰永也在炮连遇到了这一生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朋友潘宗道。
二、亦兄亦友,砥砺前行
潘宗道在国丰永所在部队编入炮连时,就已经是炮连的指挥员。在其他战士看来,潘宗道是个非常亲切的人,平时在军队里也会时常和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
然而,在战场上的潘宗道,则是个英勇睿智的人,每次作战,他总能敏锐地判断出敌人所在的位置,同时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杀敌,因此,潘宗道在军中也是名声赫赫。
国丰永进入部队以后,由于知道战争的残酷,面对训练也是十分用心,他的能力也达到了大幅度提升。
国丰永的出色被领导看在眼里,于是便任命他作为炮联的通讯员。当时,通讯员要时常和指挥员交流情报,一来二去,国丰永和潘宗道也熟络了起来。
潘宗道是1944年参军的,比国丰永早了4年,两人又都是山东人,同样的乡音也让他们感到非常地亲近。就这样,潘宗道便时常将国丰永带在身边,关心他的生活,不断地鼓励他,把他看作自己的弟弟一般。
淮海战役时,他们所在的军队势如破竹,打得敌军措手不及,缴获了大量的物资,而潘宗道也缴获了一双新布鞋。
潘宗道想也没想,便把新布鞋给了国丰永。要知道,当时就算是一双布鞋也是稀罕物,更何况这还是战利品。
国丰永连连摆手说:“首长,这可是战利品,您好不容易得到的,您还是自己留着穿吧。”
潘宗道则是一脸平淡地说:“我这还有得穿,况且你是咱们炮连的通信兵,少不得在战场上转移,得有双好鞋子!”
国丰永拗不过潘宗道,最后,还是收下了这双布鞋。而这件事也让国丰永记了一辈子。
在接下来的战争里,每天都有许多战友牺牲,兄弟二人一路上相互扶持,好几次差点就死在了战场上。
转眼,两年战火纷飞的日子过去了,经过数次战役,我军终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国丰永和潘宗道也立下了许多战功,为国家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句老话说,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士兵。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更何况是在军队里?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潘宗道由于经验丰富被调任教导员,而国丰永也因为在通信工作上出色的表现,被调任到炮兵团继续担任通信员。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两人就这样,分别去往了不同的地方工作。
分别前夕,两人见了一面,相互叮嘱,他们都希望对方能好好保重自己。
三、68年以后的重逢
奔赴朝鲜后,国丰永发现,这里的战争比自己想象得更残酷。冬天的朝鲜,天寒地冻,而志愿军战士们薄薄的棉衣根本不能抵御严寒,而且,志愿军们的食物也非常地匮乏。
除了环境的恶劣,志愿军们还要躲避美军的飞机轰炸。尽管这场仗很难打,但是,志愿军们还是顽强地坚持着,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这场艰难的战争,让国丰永再也没有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只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各种任务中,从此以后,兄弟俩便再也没有见过面。
1952年,在朝鲜战争中身受重伤的国丰永在组织安排下回国休养。
回国后,组织为了帮助这些为国征战的战士们,曾想为国丰永安排一份工作。可是,国丰永谢绝了国家的安排,回到了老家,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娶妻生子。
而潘宗道从朝鲜回国后,便一直在军队中工作,退休后,定居在了江苏无锡。
虽然二人的生活再无交集,但是,他们还是非常的挂念彼此。
国丰永时常给自己儿孙讲当年自己从军的故事,每每讲到潘宗道,总会提起那些不懈的故事,他心中感慨万千,不知自己此生还能不能见到这位兄弟。
转眼间,六十多年过去了。两人从当初从军时候的青葱少年,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见彼此一面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
一天,国丰永正像平常一般看报纸,突然,一则报道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则报道写了一位老兵回忆当年的军旅生涯,而这名老兵就是老战友潘宗道!
国丰永一次又一次用粗糙的手指摩挲这张报纸,同时又将这篇报道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是自己看错了。良久之后,国丰永终于确定这就是自己的老战友!
从报纸上,国丰永得知潘宗道如今在无锡,于是,他马上给在部队的儿子打电话,强烈要求他找到自己的这位老首长。
儿子国建斌接到父亲的电话,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找起,他理解父亲的心,于是便动员了身边所有战友甚至还拜托了部队的领导,请他们帮忙寻找一下潘宗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的过程,在2018年春节,两位老人终于隔着手机再次见面。
一别数年,青丝早已变成了白发。这些年的分别,并没有让他们变得生疏,在视频里,二人还是一如年少时那样,十分亲切。
虽然国丰永已经和潘宗道取得联系,可国丰永还是想见一见潘宗道。
儿子国建斌知道这是父亲六十八年来的心愿,于是,在国庆假期时,特意去往无锡拜访潘宗道,并和潘宗道说起了父亲还想见他一面的愿望。
潘宗道听了,双眼湿润了,说:“我也一直非常想念他,想见就见一面吧,当初整个炮兵连一百多人,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了。”
2019年5月,潘宗道踏上了回乡的旅途,国丰永知道后也是十分激动,他终于可以见到挂念了六十多年的兄弟了。
几天后,国丰永坐上了去见潘宗道的车,一路上,虽然路程不算远,国丰永却十分紧张,他不停地搓着手,一遍又一遍地问儿子:“到了吗?还要多久”
儿子国建斌则一遍又一遍地回答父亲:“快了快了,就要到了。”
到达目的地,车还没停稳,国丰永就看到了站在阶梯下的潘宗道,他赶忙催促司机停车,整理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下车,颤颤巍巍地朝潘宗道走去。
93岁的潘宗道也看到了向自己走来的国丰永,马上迎了上去,开口叫了句:“小国!”
这一声小国,让在场所有人都泪目了,两位老人因为战争分别半个多世纪,终于在今日,他们得以相聚。
国丰永听到潘宗道对他的呼唤,马上站好,向潘宗道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一如从前。随后他说:“报告首长,我已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的全部任务!”
潘宗道流下了眼泪,连忙说:“好!好!好!”说罢,便和国丰永紧紧相拥。
之后,两位老人相邻而坐,亲切地聊起了天,从刚从军时聊到现在的生活,他们都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么多年来对方过得到底怎么样。两人虽已年迈,他们的心,却还和从前一样,仍旧是那个充满热情的少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两位老人年少从军,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国家,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即便两个人战前一别六十余年,再见已是暮年,剩下的日子也不知道是否能再见,但是,他们内心一直都为对方留有一份挂念,纵使相隔千里,心中亦不忘记当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