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3岁去世的贾谊,为何没有善终,最终没落而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为下层人民取得上升通道并且获得高官厚禄的方式只有科举制,如果通过汉朝和其他朝代的各种选官制度来对人才进行选拔,那绝大多数的下层人民都没有了上升的通道,即使下层人民德才兼备,他们也会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没落。

这也是为何中国历史层出不穷的会爆发各种农民起义,正因下层人民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权利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揭竿而起,推翻了一个封建王朝。

33岁去世的贾谊,为何没有善终,最终没落而死?

但是科举制为这些下层人向上晋升提供了机会,他们不仅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得到统治者和各级官员的认可,他们也可以通过作诗写文章来为自己谋求一定的生活保障。因此科举制的盛行不仅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政治的兴盛,人才的向上流动,它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

33岁去世的贾谊,为何没有善终,最终没落而死?

但并不是封建王朝中的每一个百姓都可以通过科举来获得良好的官位,正如擅长写奇神异鬼的蒲松龄,就因为多次科举考试没有得到认可,所以放弃了这条道路,再例如北宋时期的才子词人柳永,又由于自己没有受到皇帝的认可,在科举上一直没有进展。这些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所以他们将自己的愤懑和不满都用在了文章的创作上。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位少年得志,但却没有良好结果没有得到任用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便是贾谊。

贾谊出生于公元前200年,是东汉国都洛阳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但在他出生之时,东汉王朝还没有建立。他少年得志,富有诗书气自华,并且擅长写文章,乡里乡外的人都了解贾谊的大名,认为这位天才少年日后一定能够得到升天,飞黄腾达。

33岁去世的贾谊,为何没有善终,最终没落而死?

在汉文帝时期,他成为了朝廷当中的官员,却受到大臣的排斥和反驳,所以一路被贬官到长沙地区,虽然几年之后又被朝廷征召回到了长安城,可是由于自己所辅佐的太子不幸死亡,所以贾谊本人也有着很深的负罪感,最终年少得志之后就英年早逝了。

因此年少不能太得志,会跌跟头的,绝不是一句空话,用在历史人物身上也恰恰能看到人的跌宕起伏。在洛阳出生的贾谊受到当地河南郡守的认可和称赞,河南的郡守对贾谊非常器重,认为奇货可居,孺子可教,并且在贾谊的出谋划策之下,河南郡守成功将河南治理的井井有条。

33岁去世的贾谊,为何没有善终,最终没落而死?

在汉文帝登上皇位之后,正由于河南地区在地方治理方面成绩显著,所以汉文帝将河南的郡守提升为更高一级别的官员。而这位郡守也没有忘记贾怡这位不可多得的少年人才,他借此机会向皇帝进行推荐,贾谊也就在21岁时成为朝廷当中为皇帝出谋划策的一位官员,并且受到了皇帝的欣赏和认可,一步步破格提拔升官,贾谊也在刚刚成年的几年当中平步青云。

在和汉文帝讨论天下大事的过程中,贾谊建议对国家的各项措施进行改革,尤其是礼仪和契约的规章制度,贾谊认为汉文帝应对各项礼仪规章进行全面洗牌,做到上下统一。

33岁去世的贾谊,为何没有善终,最终没落而死?

但此时的汉文帝刚刚承袭皇位,他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声望和势力来修改这样重要的朝廷根本,所以他没有采纳贾谊的方略。

司马迁:“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33岁去世的贾谊,为何没有善终,最终没落而死?

在公元前178年,贾谊针砭时弊,他对当时人们风靡一时,过江之鲫般的去追求商业活动的行为进行鞭挞,他认为这是有伤风化并且影响农业发展的举动,并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导致人民奢侈风气不断加重,从而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贾谊认为应该对众农一生进行充分的强调,从而做到经济和农业的兴盛发展。

但是在贾谊功成名就之时,他却受到别人的嫉妒,汉文帝想对他进行进一步的提拔,朝廷当中的多位大臣认为这位贤才进步太快,而且同时上书建议皇帝不要让这位年轻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专擅朝廷权力,也因此汉文帝不得不将贾谊疏远。

参考资料:《汉书·贾谊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