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抗战时期,为配合主力部队对日伪作战,晋绥军在绥远地区组建了国民兵。国民兵就是武装的老百姓,通俗来说就是民团。

绥远地区的老百姓熟悉地形,枪法准,骑术精,日伪军之虽然人数众多,但在百灵庙、红格尔图等战役中,均败在晋绥军手里,究其原因就在于国民兵很强的战斗力。绥远的国民兵有多厉害?翻开泛黄的档案,我们找到了答案。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绥远国民兵:全民皆兵,老少上阵

绥远的国民兵(民团)分四个层次:(1)在乡下时是预备队,由当地军队或已受过国民兵训练的农民,教练他们给以初步的军事训练。(2)国民兵——绥远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做国民兵,分期间受训,每一期四个月,分开集中在绥远、包头、集宁、五原、丰镇五个地方进行严格军事训练;每一期训练人数一万五千至二万人。

(3)后备队——国民兵受训期满回到乡间,便做后备队,如日本的在乡军人一样。(4)少年队——10岁至15岁的男孩子做少年队,有些像童子军的训练。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国民兵除了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外,还受政治上的训练,而主要的政治训练方式乃是叫口号和教唱歌,国民兵清早6点便起来上操,一直操练到10点,下午也要上操,他们过的是比军人更严格的生活;但是老百姓们很愿意受这个训练。

他们说:“我们受了这个训练,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可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国民兵心声:自愿杀敌,保家卫国

国民兵训练,让绥远地区的人民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知识,懂得了如何配合主力部队打仗。很多国民兵甚至直接参加战斗,他们的战斗素质不比正规军差。在兴和县,孟县长对国民兵的训练做得最好。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孟县长将国民兵分为两部,一部是保安团,第二部是义勇队。无论是保安团还是义勇队,都是老百姓自告奋勇报名参加的,甚至连马枪都是自备。

这些国民兵勇士,他们的勇敢与战斗力,比起正规军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们对敌人多采取游击战术,担任最前方的工作,行动灵敏,不易遭到大的牺牲。他们都是本地的老百姓,对保全自已的身家财产之要求最切,故对于守土的热情也表现得最强烈。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血战红格尔图:40人击溃200日伪军主力

在红格尔图和百灵庙战役中,民团的表现相当好。在红二尔图战役中,盘踞在南壕堑的伪军曾以20几辆汽车载匪军200余名,把兴和边境的一个村庄包围起来。当时这村里只有20名保卫团防守,由一个队副率领着奋勇应战。这个勇敢的队副躲在一个草堆里,稳守稳抗,匪军冲到村前20余次,均死伤很重,未能冲进。

匪军无法攻入村中,于是用燃烧弹将那堆草引燃,大火很快烧了起来,队副就这样牺牲在了大火之中。就在匪军烧掉草堆,准备大举冲入村中之时,保卫团及时来援,但援兵也只有20多人,即使加上援兵,国民兵也只有40多人,要对付200多人的伪军也是非常困难。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但也就是这40多人,依托村子院墙、壕沟、地洞与日伪军展开激战,他们的身后就是家园,就是妇儿老小。他们虽然人少,却似乎有无穷的潜力,在轮番不断的鏖战中,似乎将人的极限全部发挥了出来。每当日伪军冲到村口时,总有不畏死的国民兵勇士抱着炸药包冲出去,拉响炸药包后他与日伪军同归于尽。

如此反复三四次,日伪军不敢再靠近村子。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坚守的时间,激战一个上午,200日伪军无法攻入村中。最后,在一个小队的策应下,他们击溃了这部日伪军,还截获了日伪军一架运兵的汽车,汽车中有一个日本军曹来不及逃走被打死,一个日本司机仓皇逃窜。在逃亡的路上,他向一个老百姓打听回南壕堑的路,结果被一个民团士兵骗到团部,当场将这名日本司机逮捕。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英勇的国民兵,晋绥军胜利之本

为了避免民团作战伤亡,孟县长曾给他们定下三个信条:游击、扰乱、占便宜。不叫他们打硬仗,以免牺牲,但是这些保卫团,他们的情绪太高涨了,因为他们的武装很简单,组织也不如正规军之严密,所以往往二三十人就自动打入日伪军阵地,在后方的人还在为他们提心吊胆之际,他们又常会获得或大或小的胜利而返。孟县长多次劝说民团不能这样,但始终劝不住。

绥远国民兵(民团),他们善于骑射、熟悉地形且战斗力强,这些人在接受晋绥军4个多月的强化训练后,成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战斗意志顽强的民兵队伍,他们比正规军更有胆气,比正规军部队也更为顽强,更加不畏惧死亡。正是有这样的国民兵作为支撑,晋绥军在红格尔图、百灵庙、打包头、打五原等战役中均能获胜。

绥远民团战斗力如何?40人鏖战200日伪军,正面击溃敌军主力

这正是验证了那句话:兵民是胜利之本。1936年,著名战地记者方大曾抵达绥远,他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英勇的国民兵的身影,从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勇气、看到了信心也看到了他们的战斗精神。

参考文献:《正面战场·晋绥抗战》、方大曾《绥东前线视察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