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一八东北沦陷始末(三)

九一八东北沦陷始末(三)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东北军因为张学良病重和石友三叛乱,不得不抽调精锐南下,不仅把辽宁和黑龙江的国防军精锐抽调一空,而且黑龙江的元老万福麟也南下入关,东北三省有两个省不仅兵力不多,而且也没有了主事人。

九一八东北沦陷始末(三)

而在镇压完石友三叛乱之后,其实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东北军调兵回防。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候,掌握铁路的日本人不仅横加阻碍,而且还放回了在大连的阎锡山,让他“偷偷”雇佣日本飞机飞回了山西老家。

一、阎锡山明知日本人图谋东北

关于阎锡山飞回山西的真相,目前我们已经不可考,而他究竟是和日本人达成协议,带着任务回来的,还是见局势不好,怕被日本人弄成傀儡而赶紧逃跑,其真实想法我们更是无从得知。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阎锡山已经提前知道日本人要图谋东北,他不仅未加警告,而且试图浑水摸鱼,在其中火中取栗!

据徐永昌的部下赵正楷透露,回到山西后,阎锡山立即秘密将徐永昌召来,告诉他日本人即将要和张学良决裂闹事。据说这个重要的消息,令当时的徐永昌犯难了,犹豫着要不要报告南京国府。

但是当时日本人要闹什么事、什么时候闹,阎锡山都没有告诉他。而且徐永昌当时忙着处理东北军和晋绥军的矛盾,急于平息老蒋和少帅的怒火,如果贸然上报的话,恐怕更增猜忌,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无凭无据的难以让人相信,思考再三之后,徐永昌最终也没有上报。

而就在43天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突袭抢占了东北。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时阎锡山还在大连,那他极可能像溥仪一样被日本人劫持利用,成为类似于殷汝耕的什么“华北自治政府”的首脑。而那时候的阎锡山无兵无权,那还不是个溥仪一样的傀儡?这卖国大汉奸的罪名,那就是妥妥当定了。

据说当时徐永昌曾经感叹说,“可见阎先生之聪明。”从晋绥军和阎锡山的角度,这种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来说,那种没有得到任何警告,就被日本人背后插了一刀的伤,确实是痛彻心扉的。

二、东北军兵压山西逼阎立刻离开

九一八东北沦陷始末(三)

而当时老百姓可不知道日本人的图谋,当阎锡山回山西的消息传到全国时,上下反响就强烈的很了。大家疑惑之中又不免担忧,怕阎锡山一旦重新掌权,那是否会重演“中原大战”啊?好不容易消停的中国北方,难道又要生灵涂炭不成?因此当时对于阎锡山的回晋,是举国上下一片声讨之声的。

而当时反对最强烈的,就是中原大战的两位获胜者:蒋委员长和张少帅。这阎锡山兵败下野,始作俑者就是这两位,那可是恨他们恨到了骨头里。要是让他重新上台,那还了得?蒋介石政府明确表示,阎锡山非离开山西不可。身体逐渐康复的张学良更是不安,他怕阎锡山找他报在中原大战时“背后一刀”的一箭之仇,因此力主阎锡山离晋。甚至不惜为此,中断了撤回东北军的部署,而是让大部分主力部队掉头向西。摆出一副要兵进山西的态势,试图逼阎锡山再次离开山西。

在当时的旧中国,实际上已经大家陷入了猜疑链,当时各军阀之间就是一个黑暗森林,都互相怀疑别人要背后捅自己的刀子,会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放弃底线出卖国家利益。很多大汉奸一开始的想法,其实是觉得反正和日本人合作这种事,那是你不合作我不合作,总有一个人会合作的。到时候让别人捞到好处,不如我自己先卖,大不了卖完以后不认账,等掌权以后再找回本来就是了。

就是在这种心理暗示之下,当时旧中国的这座黑暗森林,培养出了许多的卖国汉奸。当时能在最后关头坚持底线的,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而日本人则充分利用了这条猜疑链,在中国搞风搞雨,吞并东三省后进逼热河,吃掉热河又越过长城,甚至想着吞并华北,逐步蚕食掉中国。而这一切的改变,实际上是后来的西安事变、以及我党主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有了这些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的行为,才真正打破了这个猜疑链,让全民族统一起来,抛弃一切前嫌,真正进入全民族抗日阶段。

后话不提,让我们回到1931年的8月底,就在东北军兵加晋绥,准备威胁阎锡山立刻离开的时候,却意外发现山西兵力极多,东北军精锐无论是在兵力、还是在火力上,其实并不占有明显优势,甚至还有让晋绥军和战败的西北军重新联合起来起来的可能。因此东北军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东北老家空虚却不能撤军,另一方面对付山西却兵力不足,而无论是要再从老家调兵或者是直接和晋绥开战,都是力有不逮的。

这其中的本质原因,就是在一年前晋绥军战败的时候,少帅对其心慈手软,没有进行真正伤筋动骨的裁撤和整编。

三、战败整编时得到整体保留的晋绥军

九一八东北沦陷始末(三)

晋绥军的实力曾经一度非常强大,在中原大战时,晋绥军膨胀到了极限。那时候的阎锡山占据晋绥察冀平津这四省二市,拥有十个步兵军(共30个师)、四个骑兵师、四个保安纵队、七个炮兵旅(14个炮兵团)、十个工兵营、十个辎重营的庞大部队。除此之外,阎锡山还有独立编制的铁甲列车部队和数十架飞机的空军,一共拥有25万多人的强大兵力。

而中原大战失败后,晋绥军实力其实并没有受到大的损伤,几乎完整地和西北军残部一起退入了山西、绥远两省。这时候两军联手,虽然无法胜过强大的东北军和老蒋,但是也足以自保。因此在其后张学良改编阎、冯残余部队时,又给他们保留了相当多的部队。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新旧编制的不同。

1.老蒋缩编晋绥军的原意

在中原大战结束后的1930年底,南京国府修改了1929年的陆军编制,发布《民国19年陆军师暂行编制表》,首次将师级编制划分为三种:

甲种师:编组三个步兵旅,每旅辖二个步兵团,师直辖炮、工、辎各一营。

乙种师:编组二个步兵旅,每旅辖三个步兵团,师直辖炮、工、辎各一营。

丙种师:编组二个步兵旅,每旅辖二个步兵团,师直辖炮、工各一个营。

当时晋绥军是战败方,按照老蒋的设想,是将其列入最末等的丙种师,每个师两旅四团,把原来的10个军30个师,压缩成4个军8个丙种师,整体编制少了73%,剩下的27%也是军长变师长,师长变旅长。而且这样的丙种师一个师只有两个旅部,少了一个旅的军官编制,这样虽然10个军长能够有8个师长的缺,但是30个师长却只能去争16个旅长,整整淘汰了一半!而在最关键的炮兵上,晋绥军要从7个炮兵旅共14个团的建制,直接缩编成8个炮兵营不到3个团,整体实力要萎缩近八成!从表面上看起来,由蒋介石定调子,张学良主持的这次整编,让晋绥军实力少了很多,不夸张的说,这整编后晋绥军整体实力可以缩减一多半,基本上再也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2.少帅执行中保留了晋绥军的炮兵

但是呢,这个设想虽然很好,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出了问题。少帅这个人个性爽朗大气,经不住几句好话。在各方面的游说调解之下,他首先是同意晋绥军保留了大部分技术兵种,只把其七个旅14个团的炮兵,整体改编成10个炮兵团。也就是说减去中原大战的损失和淘汰旧炮之后,晋绥军炮兵压根没有任何损失,甚至还更加精干灵活了——顺便说一句,当时东北军也只有10个炮兵团,甚至在镇压石友三叛乱后还裁撤成了8个。自己全军只保留8个炮兵团,却让曾经的敌人保留10个炮兵团,为何对战败的敌人如此之好,就实在不能理解少帅的脑回路了。

3.保留了完整的骑兵

而在此之后,少帅又同意晋绥军保留大量辅助兵种。晋绥军原有一个骑兵军共4个师,少帅同意将其改编为一个骑兵师,下辖四个骑兵旅。最后的结果就是只是军长当了师长、师长改任了旅长,一个人都没有裁。而这个待遇,其实在全国整编中都是一样的,过去的编制本就是虚高,老蒋的军长也同样得降级啊——这战败的和打了胜仗的一个待遇,也真是绝了。

4.保留了十分之九的步兵

这些姑且不论,最大的问题出在步兵军的整编上。当时本来打算是把10个步兵军缩编成8个丙种师,起码要裁掉两个军。结果人家第一军军长孙楚听说自己的部队要裁撤,就千方百计托朋友走关系,最后硬生生是让少帅同意再成立一个“正太路护路军”,整建制保留下来了第一军。最后的结果是十个军长要么升官要么改任师长,只有一个第八军军长张会诏后来任太原警备副司令,算是个混得最差的。而最终的结果,就是10个步兵军变成了9个师,其实只裁撤了一个军。

而晋绥军原来的步兵军编制很小,它的步兵师没有旅级,而是直接隶属三个团。而它的团又是小团制,一个团又只有1500人,一个师其实只有5000人左右,一个军也不过是15000人。这样把军改成师,把师改成旅,其实人数并没有少,而只是实至名归了而已。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保安纵队,少帅把它的四个保安纵队整编成了三个警备旅。而把10个辎重营改为9个师属辎重营,也都只是换了名字。

概算下来,整个所谓的缩编计划,晋绥军只是把原来高配的军换了个名字,实际上只裁撤了一个师加一个保安旅。七扣八减之下,其实相当于只裁掉了中原大战中损失的那一部分,整体实力根本就是没有减弱的。对于大战后幸存的晋绥军诸将来说,自然是对张少帅心存感激的。

四、东北军和晋绥部队的实力对比

但是如此一来,在双方产生矛盾的时候,摆在入关的东北军面前的,其实是拥有九个步兵师(含一个护路军)、一个警备师(三个警备旅)、一个骑兵师(四个骑兵旅)、十个炮兵团的庞大晋绥军。

而当时入关的东北军,是13个国防步兵旅、6个骑兵旅、6个炮兵团。虽然同期的东北军国防旅建制比较大,一个旅就有三个大团,再加上直属部队,日常就是8000多人,战时更是多达10800人,妥妥的是一个满编师。但是也不过是13个师对10个师,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势。

而这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山西境内还有其他的部队。中原大战之前,冯玉祥的西北军是仅次于中央军的全国第二大军事集团,总兵力超过40万。战后西北军余部约7万人在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等人的带领下,陆续退入山西境内。这部分人在少帅整编时,整体实力也得到了保存。累计有:

1.第三军(后来的29军),军长是宋哲元。这部分部队是老西北军的主力,一共有三四万人,败退后编成了一个军共两个师。

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

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

2.第一师(后来的39师),师长庞炳勋,副师长马法五。这部分老西北军也有一万多人。

3.第二师(后来的40师),师长孙殿英,原来也有一万多人。而该部不仅没有受损,反而在少帅整理太原兵工厂的时候,收留了大批的太原厂工人,后来自制了两万多支刺刀不可拆卸的“殿英式步枪”,整体兵力反而有所上升。

4.鲍刚、方人杰的大概一个旅,当时驻扎在介休一带。

5.第十一师(后来的84师),师长高桂滋。驻扎在汾阳、孝义一带。

如果加上这五个师一个旅,整个晋绥的兵力就是15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4个骑兵旅、10个炮兵团,整体实力和东北军的入关兵力不相上下。如此一来,入关的东北军就被牢牢的定住,和山西部队互相虎视眈眈,再也无法抽调兵力撤回东北老家。

五、两头斡旋的徐永昌

九一八东北沦陷始末(三)

不过当时好就好在,晋绥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反对阎锡山的势力也不小。原山西省主席的商震就借着“讨石”,带着忠于自己的两个旅离开了山西,让晋绥军永远少了一个师的编制。这阎锡山归来事先并未通报,晋绥干部都感觉到突然,忠于他的如杨爱源、赵承绶等人自是兴奋不已。而一些已经独立掌权的,如徐永昌、傅作义等人,更多的则是震惊和不解。好在强力反对者商震已经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山西,所以一时晋绥军内部倒没有什么反对之声。

而从客观上来说,当时晋绥军尝到权力滋味的诸位重将,很多人也并不希望阎锡山重新上台。缩在老家河边村的阎锡山,那时也没有实际重新掌握兵权,只是用手边那一百多万元的财物,来收买各级将领而已。在这期间,阎锡山的财物甚至被大盗盯上,搞出了著名的“珍宝佛大窃案”,弄得他也很尴尬。所以直接用阎锡山回晋这一件事,就作为东北军无法调兵回防的唯一借口,也是比较牵强的。

而除了反对派,晋绥军中也有深明大义的人物。就在东北军和晋绥军战事一触即发的时候,一个重要人物——当时事实上的晋绥军代理统帅、代理山西省主席、33军军长的徐永昌起了大作用。徐将军是民国时期少有的一心为公、不计私利而且诚实守信的高级将领,他在石友三叛变前拉拢他时,就曾经头脑清醒地和劝他出兵反奉的阎锡山说到:

“即仅就已与人家说好,两下合作安定北方一点来说,亦不能不顾信义,无端反复。至于阎先生出处,我自觉有机会便能出山,何可不顾成败,乱动强出,坏大局而害自己。”

如今在这关键时刻,徐永昌又多次往来奔走,试图弥合双方分歧,让老百姓免于再受战乱之苦。他首先多次苦口婆心劝解阎锡山,让他暂时不要复出。

当时9月9日的《华北晨报》就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阎锡山出洋事,已由徐次长(永昌)派其秘书黄胪初前往山西晤阎锡山,就近劝告催促,望阎早日成行,现黄未得悉,冯自下野后,即暂住晋境,对一切事件,均不过问,故其出洋与否,无关重要。”

而在劝说安抚了阎锡山之后,徐永昌又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带着被派去劝阎锡山离开山西的黄胪初和王平两人,去北平面见张学良,试图消除少帅的疑心。他们告诉张学良,阎锡山表示突然回乡主要是探病,在其父病未愈之前不愿离晋,并想留在山西继续做些事情。由于徐永昌的担保,张学良的疑心有所缓解,并将徐永昌的情况随后向南京政府做了报告。

而在这之后,局势有所缓和,入关的东北陆军将步兵第20旅撤回昌图一带,并将山西山地用不上的重炮第8旅撤回东北,而将其余的12个国防旅均留在关内。而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东北军国防旅对一个师,能够起码保留1:1的对等威慑而已。

可以说日本人只靠放回阎锡山一个人,就利用当时中国军阀内部的猜疑链,把整个中国北方变成了赤裸裸的“黑暗森林”,整个东北军和晋绥军、老西北军的几十万大军,就互相举枪瞄准,完全都被限制住了。而这些中国主力军队的无法动弹,才是日本人在九一八事变中,仅靠区区一万多部队,就能纵横东北三省的最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张学良传》

《张学良年谱》

《张学良与中医》

《阎锡山画传》

《王之佑笔供》

《火炮历史的见证》

《黄显声将军》

《血肉长城第一人——黄显声将军传》

《我与张作相的接触》王世选

《中国近代兵工史》

《王铁汉将军传》

《九一八后国难痛史》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工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