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从一个战国初期随便被邻居魏国捏的软柿子,发展为战国后期横扫六国的NO.1,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商鞅原名公孙鞅,本是魏国人,事业起步是从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随从做起。商鞅变法时的搭档秦孝公(生卒:前381-前338年,在位前362-前338年)即位时20岁左右,自尊心事业心都很强,秦国当时比较弱,秦孝公一心图谋国家强大,提高“国际”地位,就昭示天下招贤纳士,并许以荣华富贵。另一头,公叔痤去世后,公孙鞅在魏国混不开,听说秦国缺人,就跳槽到秦国碰运气,被求才若渴的秦孝公重用了,后被封在商地,称商鞅。战国时期,有抱负的人都是以天下仕,在一个国家混得不好,就跑到别的诸侯国碰运气。自己弄个治国计划书,到处兜售,哪个大佬认可,就在哪个大佬手下干。商鞅之所以能弄出个“治国计划书”,得益于他生于魏国长于魏国曾从政于魏国。在商鞅出生之前,魏国有个著名的“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当时一跃成为势力最强的诸侯国。公元前395年李悝去世时,商鞅(前395-338年)刚出生。 后来商鞅的变法基本内容是参考李悝变法而来。
电视剧《大秦帝国》里情节是商鞅被车裂而死,国君书命中对其罪名的描述是:“……逆臣商鞅,聚众谋反,欺君罔上,擅杀世族,凡此种种,罪恶昭彰,为昭国法,为泄民愤……”这国君书命基本上说的也是事实。
商鞅的变法主要涉及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上列得挺全了,比如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改革赋税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统一度量衡,改革吏治由分封制改郡县制所有的权利归中央等等,,颁布了严峻的法律,比如犯法连诛连坐,株连三族等,最可怕的就是五马分尸。 这些制度,概括起来如上,具体起来,非常的具体细致,总之就是工农兵学商贵族平民一切为秦国在“国际”上出圈服务,其他的都要牺牲。变法固然是使得秦国强大了,“国际地位”飞速提高,但是处处以结果为导向,把民众被当成机器,不但引起的民愤 ,关键还动了原有贵族的利益,遭到了原有贵族的妒恨!利益的失去和获得,必然是要付出血与火的代价的。贵族们的心情必然是人人得而诛之。
终于,秦国贵族们等来报仇的好机会,那就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撒手人寰了,他的儿子秦惠文王上位,而且这个秦惠文王的老师赢虔还被商鞅割过鼻子。《大秦帝国》里是说,秦惠文王问赢虔为什么商鞅必须死,赢虔说:“…….于公于私,栋梁必拆,商鞅变法,重刑重赏,移风易俗,十五连坐,郡县重划,凡此种种,激发了老秦人,也撕裂了老秦人……..可新老世族,家家都有刑杀血仇,这决然不能忽视……新老世族有怨恨,秦国迟早得生乱…..新老世族的怨恨只集结在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商鞅,这不公平,但不能改变……杀了商鞅,新老世族可以转而拥戴新法,不杀商鞅,仇恨之心将永远不能熄灭……..也就是说,秦国不能没有新法,不能没有世族,但是不可以有已经完成变法使命的商鞅……..只要商鞅在,你就永远没有你自己的位置” ,秦惠文王说;“……被撕裂的新老世族,还要用商君的血来粘合……” 于是,秦惠文王下令通缉商鞅,商鞅逃亡,鉴于他坑过的人太多,也鉴于他自己定的犯罪连诛连坐制度,他逃到哪里,国外没人收留,国内没人敢收留。最后,前338年,秦孝公撒手人寰同一年,商鞅在自己的封地商,被杀。死后,尸身被五马分尸,而非活着被五马分尸。
《大秦帝国》中台词,商鞅对甘龙说:“卫鞅虽死犹生,尔等虽生犹死……”确实如此,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变法的各种政策被秦惠文王完整的执行了下来,死了一个商鞅,保证了变法的继续实行,也为秦统一六国继续做着贡献。
商鞅本人虽然是生性刻薄歹毒,但是他的变法和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无人出其右。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秦孝公再多活几年,也许商鞅能得个善终也不一定呢。
历史,总是让人一声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