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子夏入晋,西河传教,成为第一个拥有“帝王师”头衔的大儒

子夏(公元前507年—前400年),本名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人。孔子著名的弟子,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被后世尊称“卜子”。

子夏小孔子44岁,是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师从孔子,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孔子去世后,诸门人弟子传儒学于四方,《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上面这一段说的是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子夏入晋,西河传教,成为第一个拥有“帝王师”头衔的大儒

子夏到西河传教讲学,对儒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使儒学传播到三晋大地,也使儒学第一次以国家的力量进行推广,进而波及到周边的秦、赵、楚等国。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当孔子在世时,其学术未见重于时君也,及魏文侯受经子夏,继以段干木、田子方,于是儒教始于西河,文侯初置博士官,实为以国力推行孔学子始。儒教第一功臣,舍斯人无属也。”

事实也确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当年孔子初在鲁国讲学,不为国君所重视,才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其学说主张,结果受时代环境所致,周游列国时也并未受到诸国国君的重视,说好听点的是“周游”,其实就是流浪。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的交界处时,甚至还断粮七日。

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独自坐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笑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犬在发呆,可能就是你要找的人。

孔子在世时,儒学都没人重视,如果后来不是有子夏及曾子不竭余力地传播儒学,估计,儒学也不会成为后世的第一大学派。

子夏入晋,西河传教,成为第一个拥有“帝王师”头衔的大儒

孔门弟子中,最初对儒学传播贡献突出者至少有子夏、曾子、子路、子张、澹台子羽等人,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子夏、曾子外,其他人所传之学在后世并无重大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他们没有著作,或者有著作但是亡佚了,后世则不能观其学;二是他们的弟子中没有突出者,未能对其学说进行继承、总结乃至发扬。

汉代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汉书》注引《史记》记载有:“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也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实际上也是以魏国变法为蓝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将儒家地位提升至极高的位置,由此,子夏便成了“帝王师”之名的第一个拥有者,他的老师孔子在生前也没有得到过如此尊高的荣誉。因此,子夏积极在西河传教讲学,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前来求学。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在鲁国传教的曾子,推崇的儒学是以重礼,尤其是重孝为代表的流派,培养的是掌礼之儒,但这些人不以经世致用为特长,因而在各诸侯国内的政治地位并不高。

子夏入晋,西河传教,成为第一个拥有“帝王师”头衔的大儒

而子夏教授的都是经世致用之儒,大量地充斥到各国的官僚系统中,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儒学流派。

因此,子夏到西河讲学后,谋求进身的士人纷纷转入西河学习,由此形成了战国初期的第一个学术重镇——西河学派,也称“西河之学”。

这些士人学成出师后,一般自然而然地留在了魏国,并为之效力,这样一来,大量的人才就聚集于魏国。魏国能够持续强盛百余年,子夏功不可没。

西河之学产生了一大批的名人,比如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俱出门下。而荀子、李斯、韩非子则是其隔二或三代的再传弟子。其门风之盛,使当时许多人甚至误以为子夏就是孔子。

作为一代宗师,子夏开创“西河之学”后,再经过魏文侯以国家的力量进行推广传播儒学,使秦国、楚国、赵国这些边地夷族文化占上风的国家受到中原文化的感化,而且使魏国俨然取代鲁国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