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前进中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而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部分,也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将自己的热血挥洒在了边疆地区。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朝代,也必定与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武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又在历史中发挥着哪些独特的作用,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中国人是历来讲究忠义,讲究气节的,尤其是在国家衰颓之际,一个人的气节更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那汉朝的苏武,必定是要与这种爱国气节联系起来的。
他身上的传奇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十九年牧羊中蕴含着的,是对君主的忠诚,是对国家的期望。
苏武是大汉帝国的一名官员,他从小便出身官宦之家,因为父亲的荫庇,进入朝廷为官,以郎官身份随侍汉武帝,汉武帝非常爱马,苏武因为得到汉武帝的重视。
成为了管理马厩的监理,苏武对于汉武帝的栽培之情也是心怀感恩,本来苏武可以作为一名普通的官员。
走完这一生,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苏武偏偏要付出十九年走这一条不寻常的路,在一方土地上奉献自己的一生。
汉武帝想要历练苏武,于是就派苏武担任使节,成为大汉的代表,在汉朝和匈奴关系缓和之时,出使匈奴。按理说这次出使活动应该是成为两国关系更进一步的契机。
但是匈奴首领单于竟然因为汉朝使节送来了众多的珠宝玉器,就以为大汉是忌惮自己,就傲慢了起来,滞留了汉朝的使节团一个多月。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祸不单行,身为副使节的张胜,在私下与单于的部下虞常相会,密谋造反的事情,张胜是缺少一点政治头脑的,因此被虞常欺骗,被眼前的一点财富冲昏了头脑。
当虞常劫持了单于的母亲之后,单于大怒,事情败露,这场叛乱也就失败了。事发之后,张胜跟苏武坦露,想拉苏武下水,即使苏武怎样辨别,都无法脱离罪证,因此被匈奴单于扣留。
单于知道苏武是个能人,因此想要以功名利禄为诱饵,劝导苏武投降,几次三番之后,苏武不同意,就断了苏武的粮食和水。
把他关进地窖之中,再后来,苏武就被投到北海,并声称什么时候公羊生下羊仔,就可以释放苏武归汉。
北海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寒冷艰苦,可是这也没有让苏武屈服,他饿了就啃食羊皮毯子,渴了就吃雪,就这样度过了很多年。
之后,李陵来劝过苏武,苏武明白李陵的难处,但是依旧宁愿受汤镬之刑,也不愿意投降成为匈奴的臣子。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情操,直到公元前八十五年,匈奴内部起了战乱。
单于想要通过使者与汉朝和好,汉昭帝派遣使者希望可以放回苏武等人,却被骗苏武已经死了,第二次出使的时候,才被单于手下告知苏武牧羊,苏武被释放,得以返回汉朝,后被追封。
从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花白的头发,不仅仅是那快要消失的毯子,更是苏武满身的忠君爱国之气,他的气节足以感动天地。
成为中国历史上精神财富的重要一部分,滋养后人。苏武背后的历史内涵,是爱国,是气节,是十九年的坚毅,值得我们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