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有着极多的残忍的制度,其中殉葬就是最惨无人道的一条。在古代因为这一制度而丧命的女子不可谓不多。特别是在皇室,皇帝一驾崩许多宫女乃至于皇帝生前的爱妃都要随之入葬。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发展,不知有多少相关的辛酸故事。

翻阅近代考古的笔记,其中不乏一些看起来十分形态扭曲夸张的骸骨,这些尸身往往便都是殉葬的产物。这个封建陋习的形成,要从商朝开始说起,商人相信在人死之后,灵魂会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所以很多奴隶主和贵族死后,都会有奴隶殉葬,以供死后依旧有人驱使。
后来到了秦汉时期,稍微有了一点好转,开始用木俑和陶俑来代替真人。不过依旧没有完全的根除,《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这一制度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算彻底的废除。
在明朝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时期,曾经有一个14岁入宫的才女。入宫才20多天,几乎连明宣宗的面都没有见过,便被要求为之殉葬。很有可能和她自身优秀的素质有关,郭爱生于1415年,家中自古为官又是书香门第。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郭爱,自然也是一肚子的墨水。她在十多岁时便已经能够写出一手好诗了,再加上自身出色的外貌条件,在入宫选秀时被选秀官所看重。最后一个天真浪漫的才女,被送入了皇宫这个是非之地。
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入宫不到一个月的郭爱被要求为夫君殉葬。郭爱没有抵抗,也没有能力抵抗。这是郭爱必须要去面对的命运。
《明史-后妃列传》???中记载:“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里,她没有去找人诉苦与抱怨。而是咬破了手指以青春之血写下了一首《绝命词》: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者觉也。
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自古红颜多薄命,而郭爱不仅是红颜,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这首词字字珠玑,将命运的不公,还有内心的悲哀描写的淋漓尽致。而郭爱凄惨的一生,也恰恰透露出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哀。只可惜这朵令人赞叹的美丽鲜花,最终还是难以抵御狂风骤雨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