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游击队曾向老人借了大洋5千,8支黄金,连本带息算下来高达3万亿

一直以来,共产党,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加上朴实严明的作风,受群众尊敬与拥护。且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都给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备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是百姓眼中的名副其实的抗战英雄队伍。

但是共产党在当时也是最穷的,很多时候将士们都在为粮食、军备等问题而发愁。

看到这支纪律严明、坚勇不屈的队伍,很多百姓尽管不富裕,也愿意热心地帮助这些将士英雄们,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粮食钱财,赠予他们,支持他们在前线更好的抗敌护国。

对此,坚决不拿百姓钱财的战士们,便在不得已接受百姓馈赠的情况下,

为百姓打出了借条,承诺若他们还能活着回来,定会偿还回报。

01

也因此,那些借条的背后,有着感人的历史,像广东地区有一位名叫“梁诗伟”的老人,他在家中翻出一张天价借条。这张借条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而大家也知道,当时的物价和现在的物价,完全不一样,据了解,国家要连本带利都偿还这张借条,

换算下来需3万亿!

游击队曾向老人借了大洋5千,8支黄金,连本带息算下来高达3万亿

3万亿,就算是对现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

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国家最终给这位梁诗伟还了多少呢?

梁诗伟的家乡在广东江门,他曾在2009年,从祖屋中发现了一张“特殊”的借条,他已故的母亲,将60斤白米借给了抗日游击队。当地民政局通过确认这张借条属实后,

奖励了梁诗伟2万元。

游击队曾向老人借了大洋5千,8支黄金,连本带息算下来高达3万亿

后来,梁诗伟将这2万元用在修葺祖屋上,这时又发现了一张借条,借款金额是一笔大数目,借款方是游击队。为此,梁诗伟在犹豫之下,再次拿这张借条到当地民政局,但这一次,他没有得到任何偿还。

02

这张借条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上面写的具体内容如下:

借款地点是

“大井头村鸿文三姐家

”;借款内容

“38石70斤白米,5000元大洋,每支重量为1两的金条共8支

;借款承诺“等胜利后,由当地的县政府偿还,付息二分”;借款提示“建议将鸿文三姐以革命家庭看待,照顾并保护其后人”;借条的时间写的是“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借款人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李兆培”。

李兆培在2个月之内,给梁诗伟的祖上,打了2张借条,前面60斤白米也是他借的。

游击队曾向老人借了大洋5千,8支黄金,连本带息算下来高达3万亿

第一张借条,当地民政局已经偿还给老人,那么这第二张借条,按照那会的物价,换算下来应该偿还多少呢?根据借条上所说的“按每年一倍偿还”,

算到现在就是天价了,高达3万亿。

梁诗伟也不知道自己的这第二张借条,还能不能兑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跑了不少有关部门,但因为这张借条是“天价借款”,这件事没能得到处理,所以老人未能得到任何偿还。

游击队曾向老人借了大洋5千,8支黄金,连本带息算下来高达3万亿

为此民政局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比如,不能再以借条为理由提出其他要求;及梁诗伟是否具有“鸿文三姐”财产的继承权?或者借条不一定能代表游击队,是以个人名义写的,还有就是,抗战时期那会,不是现在的政府,而是国民政府……

总之,借条隔的年代也久了,要是拒绝偿还,理由并不会缺乏。

03

其实,梁诗伟老人也没有想着要从中获得这笔巨款,但他应该得到一些合理的补偿,毕竟军队的胜利,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游击队曾向老人借了大洋5千,8支黄金,连本带息算下来高达3万亿

且他的亲戚鸿文三姐曾是梁家地位最高的人,尽管她没有立遗嘱,

可两人是母子关系,在法律上属于合理的继承关系。

至于借款人,虽是以李兆培的名义,可李兆培代表的是整个游击队,游击队则代表国家。另外借款的背景是民国,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同时,抗日游击队归属于我党领导。

游击队曾向老人借了大洋5千,8支黄金,连本带息算下来高达3万亿

鸿文三姐在抗战时期,经常冒险援助游击队,梁诗伟老人是她的后代,面对这个无私奉献的家族,至少应该给予梁诗伟老人一笔补偿,或者将借条作为军民之间革命情谊的见证,

收藏陈列到博物馆里,弘扬这份赤城的爱国情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