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江承载着沉重的人类历史,蕴含着城市发展的潜力。在中山,漓江周围的城市布局继续推进。
岐江公园由广东-中国造船厂的旧址改建而成,就像岐江河畔的一颗宝石。
岐江滨水景观工程改造,将把岐江沿岸地区改造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城市景观带,形成"水一衣一体"的全新景观。
岐江公园保留了脚下的历史和记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再现了中山的历史脉络空间。
旧花园记忆地图(部分)由邓振龄提供
编者注
转世而转,伟大的城市总是伴随着水。在人类生活在水边的时代,伟大的河城的故事在历史书中并不少见。
流经中心城市中山的匏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千禧岐江,是中山城市文明的发源地,是象山文化的发源地,是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主要位置,也是中山未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江河时代到海洋时代的起点。
从2012年岐江新城概念,到2021年"3加4"大平台建设,回首近10年,岐江一直是中山城市发展的核心。在"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岐江新城被赋予了未来城市新客厅的作用和建设责任。
今年7月,中山启动了《嚖江综合修复行动》,提出了"顺江、清水、堤岸、滨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提升岐江城市综合环境。岐江承载着沉重的人类历史,蕴含着城市发展的潜力,保护噗江对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岐江周边城市布局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回归噗江源头,是中山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行动,也是新时期发展的新起点。本期《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推出的《祁江问水》系列报道,对中山母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备受关注,嚖江生态、民生、城市建设等问题进行梳理。
从岐江出发,中山正在寻找一条新的入海路线。
岐江前额刻有"天济码头"牌的正方河一侧,前方联合写道:"历史遗址探索珠水文明源头,励志香山儿童千帆驰骋。
原址重建的天基码头,是我们凝视中山时难得的聚合视角。在码头的一侧,岐江公园由20世纪50年代的广东-中国造船厂改造而成,在城市的工业增长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而另一侧,拥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岐江大桥,以及108米高的魔术摩天轮,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时空错位感。靠近码头,沿河散布着商业场所,中山的现代商业文明是起点。
明清时期,交通畅通,商贸聚集,近代以来,西进东,海外华人出海、改革开放,春风一时,工业繁荣。岐江在历史潮流的吹拂下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质感。
从改革开放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0多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景观加速迭代变革,新的方法论和发展逻辑推动了城市向东发展。岐江逐渐在交通、商、工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在中山人的精神领域一直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
岐江给中山带来了什么?答案就在每一个中山人的心中。
撰稿:南方日报记者廖汉磊海泉 摄影:叶志文 南方日报记者
跨河
中山石岐、白水井街日夜熙熙攘攘。这里发现的文化遗址将石岐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历史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
如今,现代城市中山正从河代走向海洋时代。在悠久的历史中,地理术语"珊珊"大多数时候指的是海洋中的一个岛屿。
几千年前,唐代象山人郑瑜写了《盘石淇海》,用"泰山早雾,刱海正在改道"。钓鱼濮阳去长笛,洪宇翼去船"字样描绘了琦海的风景。
元代以后,象山岛开始与大陆相连。800多年前,象山建在岐江东岸。明清时期,珠江岸线继续向南移动,山山发展不断增加,象山县及周边逐渐水陆。到清朝,象山周围的大片海域已经基本从水中进入陆地。
香山是海洋上的一个岛屿,与大陆海岸线融为一体。地理发生巨大变化后,象山成为大陆与海洋之间独特的纽带。
但齐海的记忆,依然在中山当地的名言中。在早年的邓振龄记忆中,石岐人仍然称华江为"海"——和玩伴一起玩綦江,向家人报到"海边";
这是一种超越河流界限的理解。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滋养城市、创造城市的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坐标。但对于从岛演变而来的中山来说,可以双向出海的漓江,更像是中山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渤海三田的变化中,岐江与石岐文化共生同名。明清时期,岐江东至广州西出澳门,与东江和西江相连,流经五湖四海,是象山地区"水路辐射"中心,也逐渐与象山西校连接,逐渐东进,海外华人海洋现代记忆犹新。
一条南北向的内陆水道为向外移动的中山提供水源。
"中山的历史,经历了渤海三天的融合,经历了多次移民浪潮的冲击,也经历了中外文化的多次碰撞。不同之处在于,每一次冲击带来的不是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而是文化的繁荣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山市社会科学协会会长胡波在他的新书《中山简史》的序言中说。
在水路交通繁荣的时代,流淌的岐江成为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温床,逐渐构建了现代中山的地理文化脉络。
从曾经的"石岐海"到现在的匏江,象山的历史名胜地从海到陆地完成地理身份的转变,从现在的匐江到未来的珠江口,现代城市中山正在实现从江边到海洋发展的飞跃。
企水上道
在天机码头牌匾的背面,又写着一张工会的画像:"鼓波飞舟问谁愿意落潮,日复一日地航行,看我敢于做世界第一。
城市河畔是城市商业繁殖的繁殖床。在岐江河畔,曾经繁荣的陆水运输带使石岐升温,使其成为中山现代商业文明的发源地。
走在岐江大桥上,穿过凤鸣路,孙文西路,又称应安街,串联起一个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这座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和南洋骑马建筑特色的建筑成为中国第一条文化旅游步行街。
在步行街上,象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建在石岐镇总商会的旧址上,是中国第一个商业文化博物馆。时间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905年,在太阳文溪路对面的寺庙下,香山商会成为中山现代商业文化发展的象征。明清铁城"18"店,到20世纪30年代又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商圈——石岐镇商会、永乐宾馆、天济码头、汇丰钱庄、四豪大酒店、绥香园、罗奇生烟、大寺下、红旗剧场、堆粉店......岐江上的船只见证了中山举世闻名的商业史。
数百年的商业交流,中山市人大放异彩。同期,第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百货公司石狮,在上海开业,创办人马英轩的中山沙涌人。永安、新新、大新成立后,海滩上有四家百货公司闻名遐迩,都是中山人的笔。
20世纪70年代漓江大桥的重建见证了另一个商业传奇。与曾经繁华的东海岸不同,中山在20世纪80年代开启了酒店业的历史,中山国际大酒店、中山富华大酒店一直屹立在岐江大桥的西边。改革开放带来了一波商业发展浪潮,友谊店、海外华商铺、富华商场、富华酒店、国际酒店、漓江美食街等大大小小的商业机构和餐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世纪90年代末,中中百货正式开业,通过中中人民十字桥,在剅江西岸的填海商圈内实现了中国东海岸富商圈的发源,成为中山最大的商圈。在此期间,匏江两岸的商业风光赢得了"中山尖沙咀"称号。
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商业形式和商业主题。摩天轮在岐江岸边升起,时代的齿轮在转动。
2014年,兴中广场落成,2015年,中众百货宣布关闭市场。随着小规模、分散式购物中心被淘汰,岐江两岸的商业景观仍处于昔日辉煌的余晖中,等待新一轮的重塑。
工业的兴起
在中山大桥以西,岐江公园于20世纪50年代由广东-中国造船厂改造。它不仅是中山工业化进程70多年的记录载体,而且留下了城市形态变化的强烈印记。
岐江灯塔、纪念铁路、遗产老船、龙门衣架——岐江公园脚下的历史和记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再现了中山的历史脉络空间。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岐江强大的水路运输功能不仅支撑了两岸的商业繁荣,也推动了中山早期的工业发展。从岐江西岸一座桥,流淌而上,沿南基路、凤鸣路、清溪路一路向北,穿过兴中广场商圈和老居民区,中山实业的青春开始踏上岐江。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以全市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为代表的中山实业"十大舰队"更是走出这里。
1978年,中山地区工业总产值不到5亿元,但产业发展的基础却积攒在漓江畔。人民大桥(今中山大桥)、安巴尔路、长堤路(今兴中广场)、清溪路和环城码头(今南区)是那个时代的工业集中地。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一批农业工业企业在中山岐江沿岸诞生。其中,位于现在的中山大桥东岸大桥脚下,农机厂曾是广东省机械工业厅重点企业之一。1978年,广东省机械工业厅在中山市农机二厂的基础上举办了全省农机维修技术创新展,历时半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万多名参观者前来学习。本厂生产的"中山-4"型手持式拖拉机、"中山-120"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是该部最好的产品,是南方机械化收割稻的主力军之一。
同样在嚂江上,曾经是中国五大船厂之一的广东-中国造船厂以其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已成为中山工业发展的"母机"。直到20世纪90年代,广东中国造船厂一直是中山最大的工厂。
1983年,中山疏散后县立市(县级市),发展国有企业进入高潮,长堤路、清溪路、南区轮渡头区烟囱。位于长堤路尽头,石旗酱油厂生产的珠江桥酱油销往世界各地;咀香源食品厂位于綦江岸边的长堤路;离Thebar路不远,中山市洗衣机厂的前身——中山县石岐农机修理厂就位于这里。在这里,农机厂的技术人员从报废的外国船上取下了一个"不明物体",并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单缸洗衣机,后来成为强力洗衣机的原型,将其声誉传播到整个江南北。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岐江仍然从全国各地流水拉货,"停船"现象不时发生,工厂的繁荣和繁忙的水运令人叹为观止。
山地产业走过青春和青年的历程,岐江交通关键道路功能逐步完成其历史使命。陆路交通网络日趋成熟,中山产业中心正在逐步转移。到了21世纪,清溪路上的工厂已经基本搬走了。
曾经矗立在河上的烟囱已经消失了多年,但在石岐老城仍能找到广东中国造船厂、石岐酒厂、中山机床厂等早期产业的痕迹。老厂房、老设备褪色利用功能,给这座城市的工业文化象征记录了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花园记得旧
20多年来,邓振玲一直住在东区一个老街区的七楼。在顶楼的阳台上,他建造了自己的工作室,种下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周围小楼、高耸的商业住宅楼在20年间大量冉冉升起,但无法抗拒的应该属于邓振陵的一缕风。
1989年,离家30年的邓振龄回到了家乡。流经石岐的九曲河已无历史可言,横贯多年的太平路瞬息万变,人们不再靠水生活,邓振陵也不例外。1999年,邓振龄开始退休。
退休后,他自由自在,思想开放。怀旧情绪日趋浓,邓振龄决定画出香山的老风光。花园不可能总是一样,但可以在图片中实现老花园在心中的回归。
与匐江有关的画面始终留在邓振凌的脑海中。在《九曲河的夏日韵律》中,邓振龄在心中描绘了一个孩子对水乡的古老梦想:每年夏日傍晚,从学校回来的邓振玲,跨过吊桥,撞上石祁仁和东丽52,脱下外套,和玩伴从左邻右跳进屋后跳进九曲河。载有果蔬和小商品的小木板缓缓驶过,偶尔还传来船的呼啸声。当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时,骑乘建筑冒起了浓烟,酒在房子的另一边点亮了黄色的夜灯,顽皮的孩子在长辈的呼唤下上岸。
由于父亲的职业,邓振龄十几岁时多次从天济码头"花尾穿越"齐江,前往省城广州。这是一种从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水运工具——"花尾渡船"船体用木头制成,自己没有动力,主要由消防船组成,即中山人称"拖车"为"电动扒手",用长长的电缆拖走。
"花尾渡轮"共两层,每层设置卧铺两层,每铺位有一个小窗户,一艘船"花尾渡轮",可容纳400人出行。傍晚,"花尾轮渡"从岐江天济码头出发,沿航道一路向北,第二天早上抵达广州。透过小窗口,邓振玲看到了岐江岸边的商贩,河上的船和热船粥,也看到了广州顺德小榄的风情。
二十年前,邓振龄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一幅23米长的定制画,《缅怀老园林的老画》。与有文化的《岐江晚报》的优雅不同,邓振玲坚持用"地气"笔墨再现旧式綦江。20多米的《老园林旧地图记忆》、10多米的《老夜利图》等画作再现了街景的风格,由于规模大,涉及人员范围广,图像生动,被誉为中山版的"岐江图"。
跨越不短的工业化时代,东头市房地产兴起,高层成长,交通网络编织,河流日益平静。邓振灵因其画作而备受尊敬,隐藏在中山人一代人的精神怀旧中。
岐江是这种怀旧的独特载体。
奔腾进入大海
如今,岐江在交通、商、工等领域已逐渐脱身,但作为文化符号刻在城市文化质感中。
当岐江新城的"城市新客厅"升起时,岐江作为文化坐标,也踏上了文化旅行的新征程。
2011年,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岐江滨水景观工程转型,通过"一江"系列"两岸"重要节点,将岐江沿海地区打造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城市景观带, 形成新的"水与水"的风光。
2017年,华侨城市集团与中山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筹备綦江沿岸的中山欢乐海岸项目。2020年,华侨城集团宣布,将利用"江江两岸"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富饶水系的自然优势,结合中山独特的象山历史文化、滨水景观,打造中山"山山外滩",呈现融合历史人文的独特滨水体验, 自然景观和时尚潮流。
"云朵挂在树的腰上,它们看着门外的兰花。人们来来往往潮遨,成千上万的古石气难以撼动。"历史上,岐江有"石齐夜渡"和"岐江夜景"的名字,以及"烟囱排成一排"和"上百条争流"的繁荣,现在却在书写"中山外滩"和"一件衣带水"的新故事。
千年来,象山岛从海面走向大陆,成就了卟江"江海交融"气质,逐渐精炼,内化为中山人的精神特征;
中山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像邓振灵一样,中山人一直热爱江河,是时代的力量日复一日地流淌在人们面前。过去,它拥有台海两岸千盏灯和工商业的繁荣,曾经有过烟囱排成一排和污染,未来,岐江作为精神文化的长堤,将在更高的文化和生态视野中进行改造,升级和改造, 带着新一代中山人的希望,冲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