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過去到未來,綦江給中山帶來了什麼?

從過去到未來,綦江給中山帶來了什麼?

岐江承載着沉重的人類曆史,蘊含着城市發展的潛力。在中山,漓江周圍的城市布局繼續推進。

從過去到未來,綦江給中山帶來了什麼?

岐江公園由廣東-中國造船廠的舊址改建而成,就像岐江河畔的一顆寶石。

從過去到未來,綦江給中山帶來了什麼?

岐江濱水景觀工程改造,将把岐江沿岸地區改造成集商業、文化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态城市景觀帶,形成"水一衣一體"的全新景觀。

從過去到未來,綦江給中山帶來了什麼?

岐江公園保留了腳下的曆史和記憶,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再現了中山的曆史脈絡空間。

舊花園記憶地圖(部分)由鄧振齡提供

編者注

轉世而轉,偉大的城市總是伴随着水。在人類生活在水邊的時代,偉大的河城的故事在曆史書中并不少見。

流經中心城市中山的匏江有着數千年的曆史。千禧岐江,是中山城市文明的發源地,是象山文化的發源地,是工業文明和城市化的主要位置,也是中山未來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江河時代到海洋時代的起點。

從2012年岐江新城概念,到2021年"3加4"大平台建設,回首近10年,岐江一直是中山城市發展的核心。在"雙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岐江新城被賦予了未來城市新客廳的作用和建設責任。

今年7月,中山啟動了《嚖江綜合修複行動》,提出了"順江、清水、堤岸、濱綠、景美"的治理目标,提升岐江城市綜合環境。岐江承載着沉重的人類曆史,蘊含着城市發展的潛力,保護噗江對中山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岐江周邊城市布局不斷推進。城市發展回歸噗江源頭,是中山重塑城市核心競争力的必然行動,也是新時期發展的新起點。本期《南方日報》《中山觀察》推出的《祁江問水》系列報道,對中山母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備受關注,嚖江生态、民生、城市建設等問題進行梳理。

從岐江出發,中山正在尋找一條新的入海路線。

岐江前額刻有"天濟碼頭"牌的正方河一側,前方聯合寫道:"曆史遺址探索珠水文明源頭,勵志香山兒童千帆馳騁。

原址重建的天基碼頭,是我們凝視中山時難得的聚合視角。在碼頭的一側,岐江公園由20世紀50年代的廣東-中國造船廠改造而成,在城市的工業增長上留下了斑駁的印記,而另一側,擁有半個世紀曆史的岐江大橋,以及108米高的魔術摩天輪,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時空錯位感。靠近碼頭,沿河散布着商業場所,中山的現代商業文明是起點。

明清時期,交通暢通,商貿聚集,近代以來,西進東,海外華人出海、改革開放,春風一時,工業繁榮。岐江在曆史潮流的吹拂下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化質感。

從改革開放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40多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迅速推進,城市景觀加速疊代變革,新的方法論和發展邏輯推動了城市向東發展。岐江逐漸在交通、商、工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在中山人的精神領域一直占有得天獨厚的地位。

岐江給中山帶來了什麼?答案就在每一個中山人的心中。

撰稿:南方日報記者廖漢磊海泉 攝影:葉志文 南方日報記者

跨河

中山石岐、白水井街日夜熙熙攘攘。這裡發現的文化遺址将石岐作為人類生活場所的曆史推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

如今,現代城市中山正從河代走向海洋時代。在悠久的曆史中,地理術語"珊珊"大多數時候指的是海洋中的一個島嶼。

幾千年前,唐代象山人鄭瑜寫了《盤石淇海》,用"泰山早霧,刱海正在改道"。釣魚濮陽去長笛,洪宇翼去船"字樣描繪了琦海的風景。

元代以後,象山島開始與大陸相連。800多年前,象山建在岐江東岸。明清時期,珠江岸線繼續向南移動,山山發展不斷增加,象山縣及周邊逐漸水陸。到清朝,象山周圍的大片海域已經基本從水中進入陸地。

香山是海洋上的一個島嶼,與大陸海岸線融為一體。地理發生巨大變化後,象山成為大陸與海洋之間獨特的紐帶。

但齊海的記憶,依然在中山當地的名言中。在早年的鄧振齡記憶中,石岐人仍然稱華江為"海"——和玩伴一起玩綦江,向家人報到"海邊";

這是一種超越河流界限的了解。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滋養城市、創造城市的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坐标。但對于從島演變而來的中山來說,可以雙向出海的漓江,更像是中山人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在渤海三田的變化中,岐江與石岐文化共生同名。明清時期,岐江東至廣州西出澳門,與東江和西江相連,流經五湖四海,是象山地區"水路輻射"中心,也逐漸與象山西校連接配接,逐漸東進,海外華人海洋現代記憶猶新。

一條南北向的内陸水道為向外移動的中山提供水源。

"中山的曆史,經曆了渤海三天的融合,經曆了多次移民浪潮的沖擊,也經曆了中外文化的多次碰撞。不同之處在于,每一次沖擊帶來的不是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而是文化的繁榮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中山市社會科學協會會長胡波在他的新書《中山簡史》的序言中說。

在水路交通繁榮的時代,流淌的岐江成為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溫床,逐漸建構了現代中山的地理文化脈絡。

從曾經的"石岐海"到現在的匏江,象山的曆史名勝地從海到陸地完成地理身份的轉變,從現在的匐江到未來的珠江口,現代城市中山正在實作從江邊到海洋發展的飛躍。

企水上道

在天機碼頭牌匾的背面,又寫着一張工會的畫像:"鼓波飛舟問誰願意落潮,日複一日地航行,看我敢于做世界第一。

城市河畔是城市商業繁殖的繁殖床。在岐江河畔,曾經繁榮的陸水運輸帶使石岐升溫,使其成為中山現代商業文明的發源地。

走在岐江大橋上,穿過鳳鳴路,孫文西路,又稱應安街,串聯起一個時代——在20世紀90年代,這座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築和南洋騎馬建築特色的建築成為中國第一條文化旅遊步行街。

在步行街上,象山商業文化博物館建在石岐鎮總商會的舊址上,是中國第一個商業文化博物館。時間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905年,在太陽文溪路對面的寺廟下,香山商會成為中山現代商業文化發展的象征。明清鐵城"18"店,到20世紀30年代又形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商圈——石岐鎮商會、永樂飯店、天濟碼頭、彙豐錢莊、四豪大酒店、綏香園、羅奇生煙、大寺下、紅旗劇場、堆粉店......岐江上的船隻見證了中山舉世聞名的商業史。

數百年的商業交流,中山市人大放異彩。同期,第一家由中國人經營的百貨公司石獅,在上海開業,創辦人馬英軒的中山沙湧人。永安、新新、大新成立後,海灘上有四家百貨公司聞名遐迩,都是中山人的筆。

20世紀70年代漓江大橋的重建見證了另一個商業傳奇。與曾經繁華的東海岸不同,中山在20世紀80年代開啟了酒店業的曆史,中山國際大酒店、中山富華大酒店一直屹立在岐江大橋的西邊。改革開放帶來了一波商業發展浪潮,友誼店、海外華商鋪、富華商場、富華酒店、國際酒店、漓江美食街等大大小小的商業機構和餐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20世紀90年代末,中中百貨正式開業,通過中中人民十字橋,在剅江西岸的填海商圈内實作了中國東海岸富商圈的發源,成為中山最大的商圈。在此期間,匏江兩岸的商業風光赢得了"中山尖沙咀"稱号。

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商業形式和商業主題。摩天輪在岐江岸邊升起,時代的齒輪在轉動。

2014年,興中廣場落成,2015年,中衆百貨宣布關閉市場。随着小規模、分散式購物中心被淘汰,岐江兩岸的商業景觀仍處于昔日輝煌的餘晖中,等待新一輪的重塑。

工業的興起

在中山大橋以西,岐江公園于20世紀50年代由廣東-中國造船廠改造。它不僅是中山工業化程序70多年的記錄載體,而且留下了城市形态變化的強烈印記。

岐江燈塔、紀念鐵路、遺産老船、龍門衣架——岐江公園腳下的曆史和記憶,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再現了中山的曆史脈絡空間。

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岐江強大的水路運輸功能不僅支撐了兩岸的商業繁榮,也推動了中山早期的工業發展。從岐江西岸一座橋,流淌而上,沿南基路、鳳鳴路、清溪路一路向北,穿過興中廣場商圈和老居民區,中山實業的青春開始踏上岐江。從計劃經濟時代開始,以全市國有、集體工業企業為代表的中山實業"十大艦隊"更是走出這裡。

1978年,中山地區工業總産值不到5億元,但産業發展的基礎卻積攢在漓江畔。人民大橋(今中山大橋)、安巴爾路、長堤路(今興中廣場)、清溪路和環城碼頭(今南區)是那個時代的工業集中地。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一批農業工業企業在中山岐江沿岸誕生。其中,位于現在的中山大橋東岸大橋腳下,農機廠曾是廣東省機械工業廳重點企業之一。1978年,廣東省機械工業廳在中山市農機二廠的基礎上舉辦了全省農機維修技術創新展,曆時半年,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萬多名參觀者前來學習。本廠生産的"中山-4"型手持式拖拉機、"中山-120"型水稻聯合收割機是該部最好的産品,是南方機械化收割稻的主力軍之一。

同樣在嚂江上,曾經是中國五大船廠之一的廣東-中國造船廠以其強大的金屬加工能力和機械制造能力,已成為中山工業發展的"母機"。直到20世紀90年代,廣東中國造船廠一直是中山最大的工廠。

1983年,中山疏散後縣立市(縣級市),發展國有企業進入高潮,長堤路、清溪路、南區輪渡頭區煙囪。位于長堤路盡頭,石旗醬油廠生産的珠江橋醬油銷往世界各地;咀香源食品廠位于綦江岸邊的長堤路;離Thebar路不遠,中山市洗衣機廠的前身——中山縣石岐農機修理廠就位于這裡。在這裡,農機廠的技術人員從報廢的外國船上取下了一個"不明物體",并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台單缸洗衣機,後來成為強力洗衣機的原型,将其聲譽傳播到整個江南北。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岐江仍然從全國各地流水拉貨,"停船"現象不時發生,工廠的繁榮和繁忙的水運令人歎為觀止。

山地産業走過青春和青年的曆程,岐江交通關鍵道路功能逐漸完成其曆史使命。陸路交通網絡日趨成熟,中山産業中心正在逐漸轉移。到了21世紀,清溪路上的工廠已經基本搬走了。

曾經矗立在河上的煙囪已經消失了多年,但在石岐老城仍能找到廣東中國造船廠、石岐酒廠、中山機床廠等早期産業的痕迹。老廠房、老裝置褪色利用功能,給這座城市的工業文化象征記錄了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

老花園記得舊

20多年來,鄧振玲一直住在東區一個老街區的七樓。在頂樓的陽台上,他建造了自己的工作室,種下了自己喜歡的花草樹木。周圍小樓、高聳的商業住宅樓在20年間大量冉冉升起,但無法抗拒的應該屬于鄧振陵的一縷風。

1989年,離家30年的鄧振齡回到了家鄉。流經石岐的九曲河已無曆史可言,橫貫多年的太平路瞬息萬變,人們不再靠水生活,鄧振陵也不例外。1999年,鄧振齡開始退休。

退休後,他自由自在,思想開放。懷舊情緒日趨濃,鄧振齡決定畫出香山的老風光。花園不可能總是一樣,但可以在圖檔中實作老花園在心中的回歸。

與匐江有關的畫面始終留在鄧振淩的腦海中。在《九曲河的夏日韻律》中,鄧振齡在心中描繪了一個孩子對水鄉的古老夢想:每年夏日傍晚,從學校回來的鄧振玲,跨過吊橋,撞上石祁仁和東麗52,脫下外套,和玩伴從左鄰右跳進屋後跳進九曲河。載有果蔬和小商品的小木闆緩緩駛過,偶爾還傳來船的呼嘯聲。當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時,騎乘建築冒起了濃煙,酒在房子的另一邊點亮了黃色的夜燈,頑皮的孩子在長輩的呼喚下上岸。

由于父親的職業,鄧振齡十幾歲時多次從天濟碼頭"花尾穿越"齊江,前往省城廣州。這是一種從20世紀初開始流行的水運工具——"花尾渡船"船體用木頭制成,自己沒有動力,主要由消防船組成,即中山人稱"拖車"為"電動扒手",用長長的電纜拖走。

"花尾渡輪"共兩層,每層設定卧鋪兩層,每鋪位有一個小窗戶,一艘船"花尾渡輪",可容納400人出行。傍晚,"花尾輪渡"從岐江天濟碼頭出發,沿航道一路向北,第二天早上抵達廣州。透過小視窗,鄧振玲看到了岐江岸邊的商販,河上的船和熱船粥,也看到了廣州順德小榄的風情。

二十年前,鄧振齡在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一幅23米長的定制畫,《緬懷老園林的老畫》。與有文化的《岐江晚報》的優雅不同,鄧振玲堅持用"地氣"筆墨再現舊式綦江。20多米的《老園林舊地圖記憶》、10多米的《老夜利圖》等畫作再現了街景的風格,由于規模大,涉及人員範圍廣,圖像生動,被譽為中山版的"岐江圖"。

跨越不短的工業化時代,東頭市房地産興起,高層成長,交通網絡編織,河流日益平靜。鄧振靈因其畫作而備受尊敬,隐藏在中山人一代人的精神懷舊中。

岐江是這種懷舊的獨特載體。

奔騰進入大海

如今,岐江在交通、商、工等領域已逐漸脫身,但作為文化符号刻在城市文化質感中。

當岐江新城的"城市新客廳"升起時,岐江作為文化坐标,也踏上了文化旅行的新征程。

2011年,以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為契機,岐江濱水景觀工程轉型,通過"一江"系列"兩岸"重要節點,将岐江沿海地區打造成集商業、文化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态城市景觀帶, 形成新的"水與水"的風光。

2017年,華僑城市集團與中山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籌備綦江沿岸的中山歡樂海岸項目。2020年,華僑城集團宣布,将利用"江江兩岸"的自然生态景觀和富饒水系的自然優勢,結合中山獨特的象山曆史文化、濱水景觀,打造中山"山山外灘",呈現融合曆史人文的獨特濱水體驗, 自然景觀和時尚潮流。

"雲朵挂在樹的腰上,它們看着門外的蘭花。人們來來往往潮遨,成千上萬的古石氣難以撼動。"曆史上,岐江有"石齊夜渡"和"岐江夜景"的名字,以及"煙囪排成一排"和"上百條争流"的繁榮,現在卻在書寫"中山外灘"和"一件衣帶水"的新故事。

千年來,象山島從海面走向大陸,成就了卟江"江海交融"氣質,逐漸精煉,内化為中山人的精神特征;

中山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像鄧振靈一樣,中山人一直熱愛江河,是時代的力量日複一日地流淌在人們面前。過去,它擁有台海兩岸千盞燈和工商業的繁榮,曾經有過煙囪排成一排和污染,未來,岐江作為精神文化的長堤,将在更高的文化和生态視野中進行改造,更新和改造, 帶着新一代中山人的希望,沖進大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