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

王震

上将,接到了一封署名为马希良的信。

对于这个名字,王震并不陌生——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原名

马兴

马希良

,就是

359旅

里著名的“小秀才”,曾经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上发表过不少文章,王震还专门把他调进了教导连,鼓励他好好学习,做359旅的“大笔杆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希良转业到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此后的40多年里,两人一个在新疆、一个在湖北,再也没有见过面。

如今,这位昔日的老部下,为何又会突然来信呢?

拆开信封,一件尘封了45年的旧事,重新浮现在王震上将的眼前......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王震上将

1000担救命粮

1945年10月,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重新恢复了359旅番号,与新四军5师、嵩岳军区部队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一部分队伍胜利会师,组建起了声名赫赫的中原军区。

这时,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胜利,但王震等中原军区领导人,却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因为,老对手蒋介石又要来了——

在建立之后不久,中原军区便已经开辟出了横跨河南、湖北、安徽等多个省份、60多个县的解放区,并成为了全国解放区的前哨阵地。

用蒋介石的话说,中原军区的存在,可以

“北出黄淮平原,以扰中原;南下武汉,以窥两湖;西进随(随县)枣(枣阳),以扰荆(荆州)襄(襄阳);并可切断我平汉路中原之大动脉!”

正因如此,中原军区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蒋介石

虽然在此时,

《双十协定》

刚刚签订,蒋介石也不敢公然发动大规模进攻,但搞搞小摩擦、拉拉封锁线,这个胆子,蒋介石还是有的。

1945年底,在蒋介石的指使下,中原解放区附近的小股国民党军队,开始频繁地发起蚕食式的进攻,想要逐步压缩解放区的面积,最终达到消灭中原军区主力的目的。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中原军区奋起反击——

从11月9日开始,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王震指挥359旅,在湖北枣阳、河南唐河等地,与国民党进犯部队进行了多次战斗,连战连捷,大大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王震将军指挥战斗

1946年1月,按照中原军区部署,王震率359旅进入湖北随县,驻扎在涢水河畔的环潭镇一带,在此扼守中原解放区的西南门户。

然而,刚刚到达环潭镇不久,359旅就遇到了麻烦——

这一年,湖北的冬天异常寒冷。几场大雪下来,环潭镇通往外界的道路全部被封,数千战士的吃喝供应成了大问题。

眼见部队的存粮一天天减少,359旅旅长

郭鹏

、政委

王恩茂

急得团团转,一个劲地催着军需干部想办法搞粮食。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郭鹏(左) 王恩茂

然而,几天过去了,外出筹粮的干部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带回的结果非常一致——筹不到。

环潭镇虽然号称

“小汉口”

,但却是个

“七山二水一分田”

的地方,城镇的繁荣,大半依赖于便利的河运条件。如今大雪封山、河流封冻,百姓手里的余粮也紧张得很,实在拿不出多余的粮食供应部队。

郭鹏和王恩茂凑在一起合计: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用不着国民党的军队来打,我们自己就撑不住了!

无奈之下,郭鹏和王恩茂决定,只能向地方的同志们求援了。

经过联络,两人找到了时任

中共鄂北行署

的专员

李实

,向他描述了部队当前的困境,希望地方上的同志帮助解决。

出乎郭鹏和王恩茂的预料,李实答应得非常痛快:

“部队地方是一家,你们受困,我们一定帮忙。给我几天时间,保证完成任务!”

见李实拍了胸脯,郭鹏和王恩茂喜出望外,高高兴兴地回到了部队。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时的李实,才真的是“压力山大”。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中共鄂北行署,听起来名头响亮,但实际上,李实的手下只有寥寥几个工作人员,就连个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都没有。

靠着这点人手,要在短短几天里筹集数千人马的粮食,简直是天方夜谭。

虽然困难重重,但话已经说出去了,没办法,李实只得把所有工作人员都动员起来,开始四处筹措粮食。

忙活了好几天,成绩却让人丧气——行署所有工作人员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筹到的粮食还是少得可怜,压根派不上什么用场。

就在这时,李实突然灵机一动:

我怎么把这家人给忘了?!

李实想到的,是

环潭镇廖家寨

的开明士绅

廖友湘

家。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环潭镇

在环潭镇上,廖家算得上首富——

廖家不仅在本地坐拥大片土地,在湖北应城县等地的石膏盐矿里,也有大笔股份,可谓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与一般的地主不同,廖家虽然家财万贯,却向来不爱结交国民政府的官老爷,多次拒绝国民政府的任命邀请,有点“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意思。

特别是抗战开始后,廖友湘的儿子、思想开明的

廖复初

开始参与家事,曾经私下里多次向新四军5师捐款捐物,也算是为抗战事业出过力。

有了这层关系,李实决定,要到廖家寨里走一趟。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新四军

但不巧的是,当李实上门拜访时,廖友湘、廖复初父子正在盐矿上料理生意,家中能管事的,只剩下了廖友湘的母亲、一个已经90高龄的老太太。

看着这位拄着拐杖、老态龙钟的老妇人,李实心里不禁有些打鼓:

这粮食,能借出来么?

没想到,当李实说明来意时,老太太说出的话,却让他敬佩不已:

“共产党的名声,这几年我老太太也听说过不少,那是信得过的。我们廖家虽然凡事不爱出头,但也是明白事理的,不是守财奴!李长官的要求,我们一力承担,说个数吧!”

老太太的这一番话,让李实又惊又喜,他连忙掏出早就拟好的、盖有中共鄂东行署大印的借条,恭恭敬敬地放到她的面前,说道:

“我们只借用1000担白米,等到今年秋天,一定如数奉还!”

老太太瞅了一眼借条,点了点头,对管家说道:

“吩咐下去,开粮仓,套车!再拉上些肉、菜,一起送去!”

说完,老太太拿起借条,两手一分,借条就被撕成了两半。老太太对李实说道:

“这借条毁了,这批粮食,就算廖家捐献的吧......”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支援前线的运输队

一封特殊的来信

从廖家大院走出的那条长长的运输队,不仅解了359旅的燃眉之急,更永远铭刻在了李实的心头。

正因如此,数十年之后,当李实委托老朋友马希良,代他执笔撰写回忆录时,便着重谈到了这段往事。李实感慨地说道:

“什么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1990年初,李实的回忆录出版了,随后,不少杂志都进行了摘编转载,特别是

《我为359旅筹军粮》

这一篇,读者反响颇为热烈,作为执笔人的马希良,自然也小小地“火了一把”,接到了不少读者来信,对他的文章大加褒扬。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上个世纪的“快递小哥”——邮递员

然而,1990年秋天,一封特殊的读者来信,却让马希良吃了一惊——

这封信的开头是这样的:

“马希良先生,由你记录整理、李实口述的文章《我为359旅筹军粮》,读后令我感慨万千。

您在大作中所写之‘廖家’即敝人之家,廖复初即敝人......"

自己文章中的当事人居然还活着,这让马希良颇为惊喜,但当他接着读下去的时候,却有些坐不住了——

在解放战争全面打响之后不久,廖复初的祖母和父亲就相继谢世,廖复初成了廖家新一代的家长。

到了1948年,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各方大员成了惊弓之鸟,开始拼命地盘剥搜刮民脂民膏,好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在这种情况下,应城县的石膏盐矿,就如同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自然逃不过这些国民政府官员的手心。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石膏盐矿石

为了保障自家的利益,廖复初在无奈之下,出任了应城石膏盐矿的自卫队队长。有了这个身份和手下的百十杆枪,廖复初才能更好地与当地的官员周旋。

然而,刚上任不久,矿上就出事了——

1948年的一天,矿上突然闯进来一群面露凶光、荷枪实弹的警察,从工人中抓出3个人,不由分说便将他们五花大绑,押上车带走了。

听到工人的报告后,廖复初连忙赶到县警察局,拿出自卫队长的派头,要求他们尽快放人。

没想到,警察局长比廖复初还横,趾高气扬地说道:

“廖队长,已经查明,这3个人是共产党。你要是识相的话,就少插手!”

警察局长的话,让廖复初心里“咯噔”一下,他强笑着说:

“不可能吧?这3个人跟随廖某人多年,不会是共产党。希望局长给廖某一点薄面,高抬贵手吧!”

虽然廖复初好言相求,但警察局长却不为所动,将他赶了出去。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民国警察

回到矿上,廖复初连忙派了几个亲信,找工人打探情况,务必要搞清楚这3个人的真实身份。

没过多久,情况便查清了:

近期以来,这3个人经常在工人中宣传共产党的思想,警察局长所说的,十有八九是真的。

这下子,廖复初踌躇起来了——

虽然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声势越来越大,但“县官不如现管”,应城县这一亩三分地,还是国民政府说了算,一旦插手共产党的案子,弄得不好,连自己也得搭进去!

就在这时,廖复初想起了他的祖母、想起了祖母口中那个诚恳而和气的“共产党长官”、也想起了这些日子以来,国民党官员对他们家花样百出的盘剥......廖复初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3个人救出来!

第二天一早,廖复初提着白花花的大洋,开始挨个拜访应城县里的各路“大佬”。经过上下打点,花去了大笔现洋,终于将这3名共产党员救了出来。

虽然将人救了出来,但廖复初心知肚明,这3个人已经被国民党盯上了,如果继续留在应城,依旧是凶多吉少。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廖复初给了3人一笔钱,并派人连夜将他们送到了武汉躲避,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民国武汉码头

1949年4月,应城终于迎来了解放。

在解放应城的过程中,廖复初命令矿上的自卫队员放下武器,敲锣打鼓地欢迎解放军进驻石膏盐矿。

由于廖复初的良好表现,应城解放之后,他被推举为石膏盐矿的民意代表,参加了应城县各界人士代表大会,为石膏盐矿恢复正常生产、维持应城县的经济稳定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多次嘉奖。

然而,在1951年,一场大祸却突然向廖复初袭来——

有人揭发他曾担任矿上的自卫队队长,他也因此被关押审查了。

在审查期间,又有人揭发,廖复初的祖父,曾经带领家中的佃户,与段德昌烈士率领的湘鄂西红军发生过对抗!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段德昌烈士

这两桩“罪名”,让廖复初百口莫辩,在这一年,廖复初被应城县法庭判处无期徒刑,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辛酸的牢狱生涯。

39年之后,也就是1990年6月,廖复初终于被释放出狱,这时的廖复初,已经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唯一使廖复初慰藉的是,在这39年里,他的妻子一直没有改嫁,而是辛辛苦苦地将几个孩子拉扯长大,都在武汉成了家。

然而,根据当时的户籍政策,廖复初只能回到原籍应城生活,如果到武汉与家人团聚,廖复初就成了“黑户”,失去了一切应有的保障。

为此,在出狱之后,廖复初多次向当地政府提出投诉,要求平反,然而,由于相关人员多已去世,又没有证据支持,廖复初的平反要求迟迟没能实现。

就在这时,廖复初偶然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马希良的文章,这让他不禁眼前一亮,这才提笔给马希良写了信。

捡破烂的离休干部

读完这封来信,马希良心里沉甸甸地,作为一名359旅的老战士,马希良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曾经帮助过359旅的廖家做些事情。

但这件事情的亲历者李实,这时已经因病去世,而廖复初曾经营救过的那3名共产党员,更是无从找起,想要为廖复初平反,实在是困难重重。

这时,马希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决定要给自己的老领导王震上将写一封信——这也就是在本文开头中提到的那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马希良将廖家捐献粮食、廖复初营救共产党员以及他之后的遭遇都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并且诚恳地写道: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凡是为党和革命事业做过贡献的朋友,我们党不要忘记他们......恳请老首长在万忙中,拨冗过问并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给廖复初以应有的政治待遇。只有如此,方可体现人民军队的负责精神。”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中原突围后 359旅抵达延安

将这封信寄出之后,马希良又按照来信的地址,专程登门拜访了廖复初老人。

虽然在登门之前,马希良已有心理准备,然而,当走进廖复初家的那一刻,廖复初老人的清贫生活,仍然让马希良感到心酸和内疚。

在临走之前,马希良掏出了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放在了廖复初老人手中,说道:

“我将你的情况反映给了民政局,这是政府给你发放的救济金,你千万收好!”

马希良所说的“救济金”,不过是马希良担心廖复初拒绝,而临时想出的托辞——

在马希良看来,廖家曾经帮过359旅的大忙,如今,正是自己这个359旅老战士替部队报恩的时候了。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解放战争时的359旅

有人可能觉得,这100元钱实在不起眼。但在1990年,武汉市的社会平均月工资不过184.83元,这100元钱,已经算是价值不菲了。

虽然马希良是离休干部,但由于妻子没有收入,自己身体情况也欠佳,要定期拿出100元钱补贴廖复初老人,也是相当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马希良平生第一次动起了“创收”的脑筋——他将目光投向了距离自己家不远处的一座“垃圾山”。

1991年,王震接到老部下来信: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上世纪的废品收购站

此后,马希良便手持着一个长长的竹夹子,背着一条麻袋,出没在垃圾山上。

凡是能换钱的废品,都被他收集起来卖给收购站,换来的钱,每积攒到100元,他便寄给廖复初,而寄钱的借口,仍然是一成不变的“救济金”。

马希良的行为,让很多不明其中曲折的人们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身为离休干部,还要去捡破烂,理由只有一个——

想钱想疯了

于是,在马希良所居住的小区内,一时间物议如沸,人们在他背后指指点点,

“钱串子”、“吝啬鬼”

的称号都加在了马希良的身上。

然而,马希良却处之泰然,他心中的想法只有一个:

“廖家的事情,不明真相的人可以不管,但我既然知道了这件事,就绝不能放着不理!”

尾声

在读过马希良的来信之后,王震上将感慨万千,当即做出批示,要求重新审核廖复初的案件。

1991年国庆节,应城法院给廖家发去了判决书:

撤销原应城县矿区人民法庭特刑字第11号刑事判决,宣告申诉人廖复初无罪,给予一定补偿......

得到消息之后,马希良又一次赶到了廖复初家,两位老人相拥而泣,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在廖家的大门上,高高挂起了一副由马希良亲笔撰写的对联:

半世沉冤化甘露,一生喜泪颂党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