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家,颁发给两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杨振宁和李政道。

此时,距离杨李二人发表论文,也不过13个月的时间。这个颁奖速度,即便放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令人瞩目的是,杨振宁在李政道获得诺奖时,还未改变国籍,他们当时手持中华民国护照,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消息传来后,民众纷纷庆贺,科学家们也为之振奋,就连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纷纷向杨、李二人发出了邀请。

尤其是杨振宁,与海峡两岸都有着很深的羁绊。他的父亲、好友、同学以及岳父杜聿明都在内地,而杨振宁妻子杜致礼的母亲蔡秀清及其他家庭成员,则生活在台湾。正因如此,大家都把目光放到了杨振宁身上,纷纷抛出橄榄枝。那么,后者最终是怎样选择的呢?

一、为争取杨振宁,海峡两岸的做法高下立判

在收到同胞的邀请后,杨振宁并没有多做考虑,便毅然返回了内地。

当时,中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多好,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也妄图分裂祖国,甚至发出“反攻大陆”的狂言。对于这种行为,杨振宁是无比反感的,他始终坚持祖国一统的理想。

此外,杨振宁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有着截然相反的感受与认知。这个主观认识中的一大部分,其实来自于他妻子杜致礼一家的遭遇。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这个分居海峡两岸的名门,其成员的不同人生际遇,让杨振宁看清了国民党的险恶、卑鄙,也看到了共产党的包容、大气。

(一)杨振宁与杜聿明一家的羁绊

说起杨振宁,人们总是想到他与翁帆之间的“黄昏恋”。可在杨振宁心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同样是如此明艳动人,让他终生无法忘却。两人曾携手走过大半个世纪,度过了一场令人羡慕的“金婚”。

有趣的是,杨振宁与杜致礼的结合,其实颇有戏剧性。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所学校里。1944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后,便来到了西南联大教书,时年22岁。当时读高二的杜致礼,便在杨振宁执教的班级。不过,他们二人还并未熟识,只是单纯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据杜致礼回忆,这时的杨振宁,与诸多学子一般,并无多少显眼之处。而在她的印象中,这位杨老师是个

“好害羞的大男生”。

此时的她没想到,自己未来将与杨振宁重逢,并携手一生。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1945年8月,杨振宁考取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官费留学生,开始了旅美生涯。两年之后,杜致礼在宋美龄的介绍下,进入到卫斯理学院学习英国文学。

辗转几年,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并经常光顾一家当地颇有名气的中餐馆。这一天,他照旧推开了餐馆大门,却与同样来这里吃饭的杜致礼不期而遇。

异国他乡,两个有着相似遭遇的年轻人,彼此吸引着对方。于是,他们逐渐走到了一起,并于一年之后结婚。

从此,杨振宁便与杜致礼一家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当杨振宁取得诺贝尔奖之后,海峡两岸都在第一时间内有了动作:

邀请杨振宁与家人团聚。

这虽然是杨振宁的家事,但它背后的政治意义却不言而喻。所以杨振宁的个人选择,也会带来较大的国际影响。

可即便如此,杨振宁依旧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不是看起来更有“诚意”的国民党。因为在他看来:

共产党的邀请,是很有人情味的,也非常温暖;反观国民党的邀请,则充满了势利与算计。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为何杨振宁会得出这个结论?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杜致礼一家的不同遭遇,让他看清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同。

(二)蒋介石的狠辣无情

杜致礼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杜聿明。后者是黄埔一期毕业,曾参与过北伐战争与抗日战争,为国为民,立下赫赫战功。只可惜,杜聿明很早就被蒋介石收入麾下,成了国民党内的高级将领。

其实,杜致礼在飞往美国的时候,原本是计划同杜聿明一起去的。后者患病较为严重,病情耽误不得,需要前往美国医治,并交由女儿照顾。

不曾想到,正当杜家父女候机之时,蒋介石却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一纸手谕强行留下了杜聿明。

杜聿明感恩蒋介石的提携之恩,即便知道后者所虑,也依旧忠心耿耿。因此,解放战争打响后,杜聿明也一直坚守阵地,即便毛泽东等亲手写了一封《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他也是顽抗到底。

在被共产俘虏之后,杜聿明一言不发。即便陈毅大将亲自与他谈话,他也是爱答不理,甚至做出了“舍身成仁”的打算。只是,杜聿明没想到,他的一腔忠诚,却换来了蒋介石的“落井下石”。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原来,在杜聿明战败被俘之后,蒋介石当即扣押了他的妻子曹秀清,并派人告诉她

:杜聿明将军被共产党杀害了!

这里就能看出蒋介石的狠辣无情,即便心腹爱将杜聿明再怎么忠诚,他也始终不相信其为人,并将其家小掌控在手中。在此之后,曹秀清一家(杜聿明的母亲和五个孩子)被蒋介石带去了台湾,并被监视起来。

到了台湾之后,曹秀清的日子很不好,每天生活地非常拮据。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求到杜聿明昔日的同僚身上。不久之后,杜聿明的长子便因为生活与经济的双重压力而自杀。

身在美国的杜致礼,同样生活艰难。为了完成学习,她只好放弃了原来的卫斯理学院,转到免费的圣文森学院。

客观来说,杜聿明一家的惨痛经历,与蒋介石有很大关系。

可杨振宁获奖的消息传到台湾后,蒋介石和宋美龄又不惜好言好语,开始对曹秀清嘘寒问暖。这对夫妻,当真是虚伪又奸猾!

曹秀清心里想着,但面上却一字不提自己过去的苦楚,只是要求和女儿女婿通信。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不久之后,杨振宁在与曹秀清的书信中,委婉提到了杜聿明的近况。此时的杨秀清才知道:

原来自己的丈夫杜聿明还活着!

因为曹秀清的“表现尚可”,蒋介石和宋美龄便想要通过她来拉拢杨振宁,于是他们答应了曹秀清,允许后者前往美国和女儿女婿团聚。只是她的其他几个孩子,蒋介石却不肯放行。无奈之下,曹秀清只好先行前往了美国… …

(三)周恩来的君子之风

与曹秀清的悲惨境遇不同,尽管杜聿明是43名头等战犯中的一员,但他却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照顾。

一开始,杜聿明是个出了名的“硬茬子”,不接受改造,也不愿同共产党员交流。在转入功德林之后,杜聿明经历了几件事,他的认识才逐渐被扭转过来。

首先是自杀未遂事件。当时的杜聿明深知罪孽深重,所以在身上偷偷积攒了几十颗安眠药,打算自杀了事。管教人员在发现这件事后,第一时间内找杜聿明谈话,并暗示他:

只要好好接受改造,不仅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也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第二件则是急救事件。由于蒋介石的耽误,杜聿明身上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一次还差点死掉,对亏了管教处处长日夜看守照看,杜聿明这才捡回了一条性命。周恩来在得到消息后,立即做出指示:

不惜代价养好杜聿明的身体。

于是,干部们都很难经常吃到的牛奶、鸡蛋、鱼肉,天天出现在杜聿明的伙食里。就这样,他的病情也逐渐好转起来。

更让杜聿明感动的是,虽然他是一个战犯,但共产党给予了他们充分的尊重。为了让杜聿明安心下来,周恩来早在1955年,便通过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联系上了远在美国的杨振宁。

此时的杨振宁,只是个籍籍无名的青年学者,还未做出太亮眼的成绩。可即便如此,周恩来也不嫌麻烦,他不惜大费周章,辗转多次,对杜聿明一家和杨振宁夫妻嘘寒问暖,并直接促成杨振宁与杜聿明的联系。

在得知了杜聿明的身体情况时,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都非常激动,认为共产党的行事实在是光明磊落,充满了人文关怀。

周恩来的君子之风,让杨振宁印象深刻,也让他感受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是包容、大气的,也是有人情味的!

而周恩来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善举,竟然为新中国拉来了一个堪比爱因斯坦的科学泰斗。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我党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了此前与杨振宁联系的中间人——他的老师张文裕夫妇。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张文裕在临行之前,还专门到功德林找到了杜聿明,请他以岳父的身份给杨振宁写一封信。

被改造成功后的杜聿明欣然允诺,当即挥笔道:

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在收到岳父的来信之后,杨振宁也无比感慨,他向妻子说了这件事后,便郑重地写了一封回信。或许,杨振宁在给杜聿明回信之时,便已经做出了正确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杨振宁与大陆的交往,也愈发频繁起来。

尽管他归心似箭,但碍于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杨振宁只好静静等待时机。

综上可知,促使杨振宁亲近大陆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杜聿明一家人的遭遇,这反映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差距!

曹秀清原本曾是个老共产党员,为了成全丈夫杜聿明的忠心,她只好忍痛转为了国民党;而杜聿明原本是国民党中的高级将领,在战败被俘之后,非但没有遭到羞辱,反而得到了改造,让自己的下半生得到了升华!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做法高下立判!由此一来,身为爱国人士的杨振宁,又怎么不会为祖国奔走呢?

二、杨振宁回访新中国,毛泽东亲自接见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得到缓和。杨振宁在给父亲的家书中,提到了自己想要回国探望亲人、朋友的想法。周恩来在得到这一消息后,当即便表示

“祖国敞开胸怀欢迎杨振宁远洋归来”。

不久之后,杨振宁与妻子杜致礼如愿回到了心心念念数十年的祖国,成为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

在上海看完父亲、同学之后,杨振宁于7月28日回到了北京。在这里,周恩来总理为他安排好了一次“接风宴”。

参与宴会的,不仅有得到释放的杜聿明、返回中国的曹秀清,还有杨振宁的弟弟妹妹、教育部长刘西尧、著名科学家周培源等人。

这是杨振宁与杜致礼结婚21年来,第一次见到岳父杜聿明。尽管两人已经通过了书信,但毕竟没有见过面。一向善于言谈的杨振宁,却有些不知所措,他称呼曹秀清为“妈妈”,却对杜聿明喊了一声“杜先生”。

在座的各位都哈哈大笑,周恩来总理出来打圆场:

“你应该称他为岳丈大人!”

随后,周恩来又对曹秀清幽默地说道:

“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最爱女婿嘛!”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一番话说完,在场的众人顿时拉近了关系。杨振宁旅美多年,在第一次访华时,便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同胞的真情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

正因如此,杨振宁在之后的两年间,都与妻子杜致礼一起访华。

在此期间,杨振宁利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有效且切实可行的宝贵建议;他还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纷纷呼吁美籍华人返回家乡探望。

1973年5月,杨振宁第四次回国访问时,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请求:

他想要见见毛泽东主席,并与他交流一番。

其实,杨振宁也没抱多大希望。他也知道毛泽东日理万机,哪能有这么多时间能腾出来。可他没有想到,毛泽东主席在听说了杨振宁的诉求后,当即应允。

不久之后,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接待了杨振宁,在一旁陪同的,还有老朋友周恩来与周培源。一见面,毛泽东就拉着杨振宁的手,还说

:“请代问你岳丈好!”

关于会议的内容,报道的并不多。后来,杨振宁接受记者的采访,才告诉了大家一个秘密:

原来,主席也十分精通科学,甚至是物理方面的知识!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当时,两人谈论了很多话题,其中一个就是“虚子”。其大意是说: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叫“虚子”,它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即有即无,飘忽不定,甚至可以用“从无中来,又到无中去”来形容。

听完杨振宁的解释,毛主席沉思片刻,便说道:

“你说这个虚子从无中来,到无中去,那这个‘无’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个‘无’,而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而已。虚子怎么从‘无’中来的,又怎么到‘无’中去的,一定有一个过程。”

听完毛主席的解释,杨振宁也非常意外。因为在当时的物理学界中,“虚子”是一个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几乎无法回答,就连杨振宁本人,也不该如何去看待它。可没想到,毛主席旁观者清,巧妙从哲学角度入手,从而化解了“虚子”的不可判性。

这场谈话,让杨振宁大开眼界。毛泽东生平所见所想所思,都绝非常人能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杨振宁不同角度的思考。谈话中,毛泽东还随口引用了不少历史典故,这让杨振宁一时无法“招架”。后来,周恩来专门与周培源换了个位子,挨个“翻译”、解释给杨振宁听。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至于毛主席的科学水平,更是让杨振宁惊讶。以致于多年后,杨振宁接受采访时这般评价道:

“(毛泽东主席的科学)造诣非常之深。对于我在1956年的研究还记得很清楚。不仅询问了宇称的守恒、非守恒问题,而且间到了光子的性质和质子的可分与不可分性。”

毛泽东对杨振宁的接待,反映出祖国对于海外华人的包容之心,也体现出新中国对于科学家的尊重与礼遇。

受杨振宁四次访华的影响,海外华人纷纷动起了心思。在此期间,来华访问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便有李政道、陈省身、任之恭、王浩、何炳棣… …

三、翁婿齐上阵,为国做贡献!

在杨振宁频频访问中国的同时,身在国内的杜聿明也发挥出了自己的余热。在功德林的改造期间,杜聿明便对中国共产党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抛开了以往的偏见,开始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正因如此,杜聿明成为了首批特赦名单中的一员。周恩来作为他曾经在黄埔军校的老师,对杜聿明的认真改过十分欣慰,还专门安排了文史专员的工作。

对于共产党的包容,杜聿明感动不已。在职期间,他通过报纸、广播、书信、回忆录等方式,宣传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以及他渴望两岸统一的心声。

不久之后,杜聿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从此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奔走。他在海内外的海内外的报刊上发表相关讲话,还多次联系到自己曾经的同学与战友,对他们好言相劝,谆谆善诱。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面对众人的疑惑不解,杜聿明激情说道:

“我们这班人,过去和台湾国民党当权人物曾有过长期的密切关系,我们向台湾做工作,现身说法地讲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他们可以作为借鉴。”

眼见老丈人如此奔走呼号,杨振宁这个女婿也没闲着。

在杨振宁第一次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愈发缓和。次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我国,打破了中美隔绝的僵局。借此机会,杨振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呼吁其他美籍华人科学家访华,从而打开了中美之间的科学大门。

到1977年,杨振宁成为了“全美华人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在这之后,他更加团结海外华人,积极为中美关系奔走,并努力宣传“一个中国”的理念,力图促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杨振宁的努力与奔走,得到了海外华人的一致认可与尊重,从而当选为“全美华人协会”的主席。

1979年1月30日,时任国家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在欢迎他的宴会上,杨振宁发表了自己对国家统一大业的看法:

“美中建交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符合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

“所有中国人都同意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四千年中国历史所孕育出来的观念。”

“我们呼吁台湾省的每一个人,为了自己和子孙的长远利益,都能掌握住历史的动态和对历史的责任,而为统一工作做出贡献!”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这番演讲,可谓是真知灼见,一下便引起了在场诸位的赞同。而这,也让身在国内的杜聿明感到无比欣慰。

这对在海内外拥有很大影响力的翁婿,虽然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内地,却不约而同地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他们的行为,也完美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内涵,在当时引起了颇为广泛而积极的国际影响。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消息一出,顿时引起广大百姓的热议。

面对一小部分人的质疑,杨振宁只用一句话来解释。他说:

“我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获得诺奖后,蒋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杨振宁坚定选择共产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炎黄子孙最真挚的发言!因为对每个人来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都是刻在骨血里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