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汉初年的迷信:不惜以当世大儒开刀的背后,是光武帝的谶术信仰

导语

盖天道性命,圣人所能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桓谭

这是东汉太中大夫桓谭在给刘秀所上奏疏中的一句经典名言,而由于此句之缘故,该奏疏成为了桓谭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封奏疏。桓谭,也因为这一奏疏彻底走向了仕途之悬崖。这封奏疏上达天听不久,刘秀召集官员仪事,借言谈话语之隙,立即下旨斩杀桓谭,而不同于以往的是,此时并没有任何一个官员站出来为桓谭辩护,史无前例。

值得注意的是,桓谭实为当世之大儒,可谓独一无二!在刘秀准备拿桓谭开刀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东汉初年刘秀的谶术信仰。本篇文章将从桓谭的宦海生涯入手,从桓谭其人到刘秀的信仰,逐步展开叙述。

在两汉王朝历史上,凡是在皇帝下旨处罚某大臣时,都会出现其余大臣辩护的情况。刘秀算不上昏晕无道的帝王,而且建武王朝也多有辩护之状,可是此刻为何没人替桓谭辩护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满朝文武没有人瞧得上桓谭,此外最关键的则是桓谭动了刘秀的死穴。

一、批判俗儒,与时代相异;情商垂危,多厌人之举

所谓一步错则步步错,桓谭便是第一步都走错了的经学大家。西汉王朝自独尊儒术时起,封建儒家思想日益完善,想比之于其他学派,儒政一派则更加势大。同时,原先统治者遵行的礼乐政化,也日益转变为了儒政教化,这是两汉王朝的文教趋势。但就在此背景下,桓谭从少年时起却走向了与之相背离的道路,即通晓礼乐,习读《五经》。

东汉初年的迷信:不惜以当世大儒开刀的背后,是光武帝的谶术信仰

桓谭著作

自礼崩乐坏之后,礼乐制度逐渐跌落神坛,然桓谭对礼乐之爱,可谓当世之最。然至为关键的,则是其习读《五经》。其时儒学大兴,所谓的儒学家,大都于儒家经典中钻经典名言的空子,甚至于断章取义,只为更加适合封建统治,这种儒学家被后世称之为俗儒。

最为著名的,当属子曰:"以德报怨"之语!何为以德报怨,通俗来讲即以德行感化人家对你的侮辱!这是站在圣人的高度上讲的,只有圣人当中才能施行的标准,试问圣人又怎会言语侮辱他人?孔子断然不会有此言语,孔子的儒学是与日常生活十分贴切的,兼顾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像这般断章取义之举,非后世俗儒所不能为之!

附注――"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德经·六十三章》

就以德报怨而言,孔子原意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二者意思可谓南辕北辙!那么为什么会给孔子扣上以德报怨的帽子呢?封建统治者之需要耳!只有这样的愚民教育之下,用圣人之名义去愚民,方能有效巩固底层百姓,有效统治!

能为此事者,皆俗儒、庸儒耳!然桓谭却并非如此,他研读经书从不拘泥于章句,而是诂训大义。同时他瞧不起那些迎合封建统治的俗儒,对其多有批判之言,那些俗儒却是后来刘秀王朝朝堂上的儒家主力军,在他们看开桓谭便是异己、败类!

东汉初年的迷信:不惜以当世大儒开刀的背后,是光武帝的谶术信仰

史料记载:(桓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扺。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

由此可见,桓谭得罪了一批当时极受封建统治者欢迎的俗儒,并且这些俗儒入朝后对其多有排斥,这也成为了日后他在朝堂上孤立无援的最大原因。以通儒自居,不将俗儒放在眼里,还时不时有些许鄙夷之语,俗儒安能不怒?由此也可以看出,桓谭此人情商确为低下,几近负数,有例为证。哀平年间,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宴看重桓谭的才识,对桓谭极为友善,多有提拔和财货补贴。

然而当时后宫之中,傅皇后地位岌岌可危,权臣董贤的妹妹位登后宫昭仪,皇后不受宠而昭仪势大,傅宴为此忧愁不已。但就在傅父忧虑不已,几乎要彻夜难眠的时候,

桓谭却对他说:当年武帝宠爱卫子夫,秘密搜寻陈皇后的罪过,准备废了她而改立卫子夫,结果还真给废了,现在你女儿傅皇后的情况,和当年陈皇后一模一样啊!

桓谭这是什么意思,恩人傅宴此时火烧眉毛,桓谭此刻的言语就好比是告诉他"火烧眉毛之后会毁容,还会遗臭万年"一般!

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更重要的是,桓谭不仅仅是简单的调侃,而是有了应对此危急之策!这样问题的性质就全变了,现在变成了桓谭卖弄智谋!即便是你有对策,说出来就行了干嘛这么吓唬待你不薄的国丈。由此可见,情商不够也是桓谭仕途不顺且朝堂无友的关键原因。

二、黑白颠倒,误导皇帝迷琴乐;宋弘不喜,当面斥责复远之

桓谭这样的人,得罪了一大批占据朝堂要职的俗儒,要想入仕的确是难如登天,但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有一种人存在,人称"贵人"。有贵人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呢?桓谭的贵人,便是宋弘,建武王朝的大司空,由位列三公的宋弘举荐,桓谭入仕定然要充任要职,顺利被拜为了议郎给事中。但入仕不久,其生命中的贵人宋弘便对桓谭心生不满,并且当面训斥了他一顿。前面叙述道桓谭爱好礼乐,那么依桓谭的性格,入仕后定然要向皇帝展示一番。结果皇帝刘秀迷恋琴乐,嗜恋耳欲。

东汉初年的迷信:不惜以当世大儒开刀的背后,是光武帝的谶术信仰

汉儒游戏图

自古以来,玩物丧志以至于亡国的君主,不在少数!周朝幽王、厉王便是例证。现如今东汉建朝不久,潜在的敌人无数,国家百废待兴,正是皇帝励精图治的大好时期,怎么能沉迷声乐之中呢!更何况,在打这天下的时候宋弘出了不少力,甚至是不惜抛家弃子!所以在宋弘看来,桓谭这是实打实的胡闹,其在颠倒黑白之政要!得出结论:

桓谭此人误导君主行庸事,难堪大用!

宋弘当面训斥了桓谭一番,并且自此之后不在与之相近。就因为一场御前音乐会,桓谭失去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唯一一位友人,按政治术语来讲那就是失去了唯一的政治资源,离死不远已。其时就桓谭个人而言,十足的冤枉!皇帝自己迷恋声乐耳欲,作为臣子桓谭也不能抗旨不遵,而遵旨行事却被宋公所弃。

三、上书言事,俗儒离间帝厌之;不尊谶术,光武大怒欲斩之

俗儒一直是朝堂上的主力,因为前有大司空庇佑,后有皇帝喜爱桓谭之乐技,故而俗儒一时难以下手。但见此刻宋弘疏远他,在皇帝面前也失宠了,俗儒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呢?正所谓墙倒众人推,那么儒学界之大敌桓谭要倒,朝中上下俗儒定然要齐下手。很快,桓谭自己的一纸奏疏,成为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光武建朝不久,东汉王朝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桓谭就时政所宜上疏皇帝,他想为朝廷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东汉初年的迷信:不惜以当世大儒开刀的背后,是光武帝的谶术信仰

桓谭图

此时的光武帝身边多有俗儒,试问俗儒能让皇帝听从他的,让他再次被重视吗?不可能。结果发生了东汉王朝中最离奇的一幕,桓谭的奏疏,皇帝连看都没看一眼!政治地位如此,桓谭还有何求?他真的是离死不远了。光武帝建朝后,逐渐开始迷恋谶术,倒不是说相信封建迷信,而是他统治思想、奠定统治根基的一种方法。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历史当中,长期存在政教合一的情况,即以儒家发展为儒教,合并入封建统治政治体系当中,以儒教思想来愚昧百姓,同时掺杂封建迷信之属,使其为百姓所信仰,从而达到固化思想,加强统治的目的。

所谓儒教,即以儒家为名,将儒家经典断章取义,从中找寻出适合封建统治者所用的思想,同时掺杂方术以及人鬼神等迷信元素,柔和为一为统治者服务的一套完整体系。刚建朝的光武帝,首先就是要以谶术为自己的正统正名,通过迷信活动来制造声势,如同那些帝王将相,刚出生时便天降异象之状况一个道理,同时以谶术固化百姓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作死的桓谭,却上书言事尽述明君之道,先贤之德,言语中充满了对谶术的不屑。

东汉初年的迷信:不惜以当世大儒开刀的背后,是光武帝的谶术信仰

结语

作为东汉王朝鲜有的唯物主义经学大家,桓谭一来排斥封建迷信,二来痛斥当世浅儒,终使得自己仕途断绝,让人怜悯。作为封建王朝的官员,桓谭是不合格的,但抛却这些因素,单看桓谭的经学造诣,他却是集大成者!就其对《五经》的理解而言,当世第一!这也是他早年能被宋弘、光武帝所宠的原因。此外,他早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之论断,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