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将當年的諾貝爾實體學家,頒發給兩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

楊振甯和李政道。

此時,距離楊李二人發表論文,也不過13個月的時間。這個頒獎速度,即便放在諾貝爾獎的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令人矚目的是,楊振甯在李政道獲得諾獎時,還未改變國籍,他們當時手持中華民國護照,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消息傳來後,群眾紛紛慶賀,科學家們也為之振奮,就連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都紛紛向楊、李二人發出了邀請。

尤其是楊振甯,與海峽兩岸都有着很深的羁絆。他的父親、好友、同學以及嶽父杜聿明都在内地,而楊振甯妻子杜緻禮的母親蔡秀清及其他家庭成員,則生活在台灣。正因如此,大家都把目光放到了楊振甯身上,紛紛抛出橄榄枝。那麼,後者最終是怎樣選擇的呢?

一、為争取楊振甯,海峽兩岸的做法高下立判

在收到同胞的邀請後,楊振甯并沒有多做考慮,便毅然傳回了内地。

當時,中美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多好,美國支援的國民黨,也妄圖分裂祖國,甚至發出“反攻大陸”的狂言。對于這種行為,楊振甯是無比反感的,他始終堅持祖國一統的理想。

此外,楊振甯對于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有着截然相反的感受與認知。這個主觀認識中的一大部分,其實來自于他妻子杜緻禮一家的遭遇。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這個分居海峽兩岸的名門,其成員的不同人生際遇,讓楊振甯看清了國民黨的險惡、卑鄙,也看到了共産黨的包容、大氣。

(一)楊振甯與杜聿明一家的羁絆

說起楊振甯,人們總是想到他與翁帆之間的“黃昏戀”。可在楊振甯心裡,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杜緻禮,同樣是如此明豔動人,讓他終生無法忘卻。兩人曾攜手走過大半個世紀,度過了一場令人羨慕的“金婚”。

有趣的是,楊振甯與杜緻禮的結合,其實頗有戲劇性。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一所學校裡。1944年,楊振甯從西南聯大研究院畢業後,便來到了西南聯大教書,時年22歲。當時讀高二的杜緻禮,便在楊振甯執教的班級。不過,他們二人還并未熟識,隻是單純的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據杜緻禮回憶,這時的楊振甯,與諸多學子一般,并無多少顯眼之處。而在她的印象中,這位楊老師是個

“好害羞的大男生”。

此時的她沒想到,自己未來将與楊振甯重逢,并攜手一生。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1945年8月,楊振甯考取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官費留學生,開始了旅美生涯。兩年之後,杜緻禮在宋美齡的介紹下,進入到衛斯理學院學習英國文學。

輾轉幾年,楊振甯來到了普林斯頓,并經常光顧一家當地頗有名氣的中餐館。這一天,他照舊推開了餐館大門,卻與同樣來這裡吃飯的杜緻禮不期而遇。

異國他鄉,兩個有着相似遭遇的年輕人,彼此吸引着對方。于是,他們逐漸走到了一起,并于一年之後結婚。

從此,楊振甯便與杜緻禮一家緊緊綁定在了一起。

當楊振甯取得諾貝爾獎之後,海峽兩岸都在第一時間内有了動作:

邀請楊振甯與家人團聚。

這雖然是楊振甯的家事,但它背後的政治意義卻不言而喻。是以楊振甯的個人選擇,也會帶來較大的國際影響。

可即便如此,楊振甯依舊堅定地選擇了中國共産黨,而不是看起來更有“誠意”的國民黨。因為在他看來:

共産黨的邀請,是很有人情味的,也非常溫暖;反觀國民黨的邀請,則充滿了勢利與算計。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為何楊振甯會得出這個結論?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杜緻禮一家的不同遭遇,讓他看清了共産黨與國民黨的不同。

(二)蔣介石的狠辣無情

杜緻禮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杜聿明。後者是黃埔一期畢業,曾參與過北伐戰争與抗日戰争,為國為民,立下赫赫戰功。隻可惜,杜聿明很早就被蔣介石收入麾下,成了國民黨内的進階将領。

其實,杜緻禮在飛往美國的時候,原本是計劃同杜聿明一起去的。後者患病較為嚴重,病情耽誤不得,需要前往美國醫治,并交由女兒照顧。

不曾想到,正當杜家父女候機之時,蔣介石卻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一紙手谕強行留下了杜聿明。

杜聿明感恩蔣介石的提攜之恩,即便知道後者所慮,也依舊忠心耿耿。是以,解放戰争打響後,杜聿明也一直堅守陣地,即便毛澤東等親手寫了一封《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他也是頑抗到底。

在被共産俘虜之後,杜聿明一言不發。即便陳毅大将親自與他談話,他也是愛答不理,甚至做出了“舍身成仁”的打算。隻是,杜聿明沒想到,他的一腔忠誠,卻換來了蔣介石的“落井下石”。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原來,在杜聿明戰敗被俘之後,蔣介石當即扣押了他的妻子曹秀清,并派人告訴她

:杜聿明将軍被共産黨殺害了!

這裡就能看出蔣介石的狠辣無情,即便心腹愛将杜聿明再怎麼忠誠,他也始終不相信其為人,并将其家小掌控在手中。在此之後,曹秀清一家(杜聿明的母親和五個孩子)被蔣介石帶去了台灣,并被監視起來。

到了台灣之後,曹秀清的日子很不好,每天生活地非常拮據。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求到杜聿明昔日的同僚身上。不久之後,杜聿明的長子便因為生活與經濟的雙重壓力而自殺。

身在美國的杜緻禮,同樣生活艱難。為了完成學習,她隻好放棄了原來的衛斯理學院,轉到免費的聖文森學院。

客觀來說,杜聿明一家的慘痛經曆,與蔣介石有很大關系。

可楊振甯獲獎的消息傳到台灣後,蔣介石和宋美齡又不惜好言好語,開始對曹秀清噓寒問暖。這對夫妻,當真是虛僞又奸猾!

曹秀清心裡想着,但面上卻一字不提自己過去的苦楚,隻是要求和女兒女婿通信。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不久之後,楊振甯在與曹秀清的書信中,委婉提到了杜聿明的近況。此時的楊秀清才知道:

原來自己的丈夫杜聿明還活着!

因為曹秀清的“表現尚可”,蔣介石和宋美齡便想要通過她來拉攏楊振甯,于是他們答應了曹秀清,允許後者前往美國和女兒女婿團聚。隻是她的其他幾個孩子,蔣介石卻不肯放行。無奈之下,曹秀清隻好先行前往了美國… …

(三)周恩來的君子之風

與曹秀清的悲慘境遇不同,盡管杜聿明是43名頭等戰犯中的一員,但他卻得到了中國共産黨的特殊照顧。

一開始,杜聿明是個出了名的“硬茬子”,不接受改造,也不願同共産黨員交流。在轉入功德林之後,杜聿明經曆了幾件事,他的認識才逐漸被扭轉過來。

首先是自殺未遂事件。當時的杜聿明深知罪孽深重,是以在身上偷偷積攢了幾十顆安眠藥,打算自殺了事。管教人員在發現這件事後,第一時間内找杜聿明談話,并暗示他:

隻要好好接受改造,不僅有重見天日的機會,也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第二件則是急救事件。由于蔣介石的耽誤,杜聿明身上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一次還差點死掉,對虧了管教處處長日夜看守照看,杜聿明這才撿回了一條性命。周恩來在得到消息後,立即做出訓示:

不惜代價養好杜聿明的身體。

于是,幹部們都很難經常吃到的牛奶、雞蛋、魚肉,天天出現在杜聿明的夥食裡。就這樣,他的病情也逐漸好轉起來。

更讓杜聿明感動的是,雖然他是一個戰犯,但共産黨給予了他們充分的尊重。為了讓杜聿明安心下來,周恩來早在1955年,便通過楊振甯的老師張文裕聯系上了遠在美國的楊振甯。

此時的楊振甯,隻是個籍籍無名的青年學者,還未做出太亮眼的成績。可即便如此,周恩來也不嫌麻煩,他不惜大費周章,輾轉多次,對杜聿明一家和楊振甯夫妻噓寒問暖,并直接促成楊振甯與杜聿明的聯系。

在得知了杜聿明的身體情況時,楊振甯和妻子杜緻禮都非常激動,認為共産黨的行事實在是光明磊落,充滿了人文關懷。

周恩來的君子之風,讓楊振甯印象深刻,也讓他感受到了:共産黨上司下的新中國,是包容、大氣的,也是有人情味的!

而周恩來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個善舉,竟然為新中國拉來了一個堪比愛因斯坦的科學泰鬥。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1957年,楊振甯獲得諾貝爾獎。我黨得到消息後,立即派出了此前與楊振甯聯系的中間人——他的老師張文裕夫婦。按照周恩來的訓示,張文裕在臨行之前,還專門到功德林找到了杜聿明,請他以嶽父的身份給楊振甯寫一封信。

被改造成功後的杜聿明欣然允諾,當即揮筆道:

親愛的甯婿:我祝賀你獲得諾貝爾獎金。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在收到嶽父的來信之後,楊振甯也無比感慨,他向妻子說了這件事後,便鄭重地寫了一封回信。或許,楊振甯在給杜聿明回信之時,便已經做出了正确決定。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楊振甯與大陸的交往,也愈發頻繁起來。

盡管他歸心似箭,但礙于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楊振甯隻好靜靜等待時機。

綜上可知,促使楊振甯親近大陸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杜聿明一家人的遭遇,這反映了國民黨與共産黨的差距!

曹秀清原本曾是個老共産黨員,為了成全丈夫杜聿明的忠心,她隻好忍痛轉為了國民黨;而杜聿明原本是國民黨中的進階将領,在戰敗被俘之後,非但沒有遭到羞辱,反而得到了改造,讓自己的下半生得到了升華!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國民黨與共産黨的做法高下立判!由此一來,身為愛國人士的楊振甯,又怎麼不會為祖國奔走呢?

二、楊振甯回訪新中國,毛澤東親自接見

1971年,中美關系開始得到緩和。楊振甯在給父親的家書中,提到了自己想要回國探望親人、朋友的想法。周恩來在得到這一消息後,當即便表示

“祖國敞開胸懷歡迎楊振甯遠洋歸來”。

不久之後,楊振甯與妻子杜緻禮如願回到了心心念念數十年的祖國,成為通路新中國的第一位的美籍華人科學家。

在上海看完父親、同學之後,楊振甯于7月28日回到了北京。在這裡,周恩來總理為他安排好了一次“接風宴”。

參與宴會的,不僅有得到釋放的杜聿明、傳回中國的曹秀清,還有楊振甯的弟弟妹妹、教育部長劉西堯、著名科學家周培源等人。

這是楊振甯與杜緻禮結婚21年來,第一次見到嶽父杜聿明。盡管兩人已經通過了書信,但畢竟沒有見過面。一向善于言談的楊振甯,卻有些不知所措,他稱呼曹秀清為“媽媽”,卻對杜聿明喊了一聲“杜先生”。

在座的各位都哈哈大笑,周恩來總理出來打圓場:

“你應該稱他為嶽丈大人!”

随後,周恩來又對曹秀清幽默地說道:

“你坐到女婿旁邊去,丈母娘最愛女婿嘛!”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一番話說完,在場的衆人頓時拉近了關系。楊振甯旅美多年,在第一次訪華時,便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同胞的真情與中國共産黨的英明!

正因如此,楊振甯在之後的兩年間,都與妻子杜緻禮一起訪華。

在此期間,楊振甯利用自己的學識,為祖國的發展提出了不少有效且切實可行的寶貴建議;他還利用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紛紛呼籲美籍華人傳回家鄉探望。

1973年5月,楊振甯第四次回國通路時,向周恩來提出了一個請求:

他想要見見毛澤東主席,并與他交流一番。

其實,楊振甯也沒抱多大希望。他也知道毛澤東日理萬機,哪能有這麼多時間能騰出來。可他沒有想到,毛澤東主席在聽說了楊振甯的訴求後,當即應允。

不久之後,毛澤東在自己的書房接待了楊振甯,在一旁陪同的,還有老朋友周恩來與周培源。一見面,毛澤東就拉着楊振甯的手,還說

:“請代問你嶽丈好!”

關于會議的内容,報道的并不多。後來,楊振甯接受記者的采訪,才告訴了大家一個秘密:

原來,主席也十分精通科學,甚至是實體方面的知識!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當時,兩人談論了很多話題,其中一個就是“虛子”。其大意是說:物質的最小組成機關叫“虛子”,它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機關,即有即無,飄忽不定,甚至可以用“從無中來,又到無中去”來形容。

聽完楊振甯的解釋,毛主席沉思片刻,便說道:

“你說這個虛子從無中來,到無中去,那這個‘無’就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那個‘無’,而是一種具體的物質,隻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而已。虛子怎麼從‘無’中來的,又怎麼到‘無’中去的,一定有一個過程。”

聽完毛主席的解釋,楊振甯也非常意外。因為在當時的實體學界中,“虛子”是一個很難解釋清楚的問題,幾乎無法回答,就連楊振甯本人,也不該如何去看待它。可沒想到,毛主席旁觀者清,巧妙從哲學角度入手,進而化解了“虛子”的不可判性。

這場談話,讓楊振甯大開眼界。毛澤東生平所見所想所思,都絕非常人能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楊振甯不同角度的思考。談話中,毛澤東還随口引用了不少曆史典故,這讓楊振甯一時無法“招架”。後來,周恩來專門與周培源換了個位子,挨個“翻譯”、解釋給楊振甯聽。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至于毛主席的科學水準,更是讓楊振甯驚訝。以緻于多年後,楊振甯接受采訪時這般評價道:

“(毛澤東主席的科學)造詣非常之深。對于我在1956年的研究還記得很清楚。不僅詢問了宇稱的守恒、非守恒問題,而且間到了光子的性質和質子的可分與不可分性。”

毛澤東對楊振甯的接待,反映出祖國對于海外華人的包容之心,也展現出新中國對于科學家的尊重與禮遇。

受楊振甯四次訪華的影響,海外華人紛紛動起了心思。在此期間,來華通路的美籍華人科學家便有李政道、陳省身、任之恭、王浩、何炳棣… …

三、翁婿齊上陣,為國做貢獻!

在楊振甯頻頻通路中國的同時,身在國内的杜聿明也發揮出了自己的餘熱。在功德林的改造期間,杜聿明便對中國共産黨态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抛開了以往的偏見,開始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

正因如此,杜聿明成為了首批特赦名單中的一員。周恩來作為他曾經在黃埔軍校的老師,對杜聿明的認真改過十分欣慰,還專門安排了文史專員的工作。

對于共産黨的包容,杜聿明感動不已。在職期間,他通過報紙、廣播、書信、回憶錄等方式,宣傳共産黨的英明上司,以及他渴望兩岸統一的心聲。

不久之後,杜聿明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從此為祖國的統一大業而奔走。他在海内外的海内外的報刊上發表相關講話,還多次聯系到自己曾經的同學與戰友,對他們好言相勸,諄諄善誘。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面對衆人的疑惑不解,杜聿明激情說道:

“我們這班人,過去和台灣國民黨當權人物曾有過長期的密切關系,我們向台灣做工作,現身說法地講述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他們可以作為借鑒。”

眼見老丈人如此奔走呼号,楊振甯這個女婿也沒閑着。

在楊振甯第一次通路中國後,中美關系愈發緩和。次年,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路我國,打破了中美隔絕的僵局。借此機會,楊振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國際上呼籲其他美籍華人科學家訪華,進而打開了中美之間的科學大門。

到1977年,楊振甯成為了“全美華人協會”的主要負責人。在這之後,他更加團結海外華人,積極為中美關系奔走,并努力宣傳“一個中國”的理念,力圖促成祖國的統一大業。楊振甯的努力與奔走,得到了海外華人的一緻認可與尊重,進而當選為“全美華人協會”的主席。

1979年1月30日,時任國家副總理的鄧小平通路美國,在歡迎他的宴會上,楊振甯發表了自己對國家統一大業的看法:

“美中建交是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符合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符合曆史潮流發展的。”

“所有中國人都同意隻有一個中國,而台灣省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四千年中國曆史所孕育出來的觀念。”

“我們呼籲台灣省的每一個人,為了自己和子孫的長遠利益,都能掌握住曆史的動态和對曆史的責任,而為統一工作做出貢獻!”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這番演講,可謂是真知灼見,一下便引起了在場諸位的贊同。而這,也讓身在國内的杜聿明感到無比欣慰。

這對在海内外擁有很大影響力的翁婿,雖然一個在美國,一個在内地,卻不約而同地為祖國統一大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而他們的行為,也完美诠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真正内涵,在當時引起了頗為廣泛而積極的國際影響。

2015年4月1日,楊振甯老先生放棄美國國籍,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消息一出,頓時引起廣大百姓的熱議。

面對一小部分人的質疑,楊振甯隻用一句話來解釋。他說:

“我身體裡循環着中華文化的血液!”

楊振甯獲得諾獎後,蔣介石向其抛出橄榄枝,楊振甯堅定選擇共産黨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炎黃子孫最真摯的發言!因為對每個人來說,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都是刻在骨血裡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