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张九龄字子寿,号博物,是唐玄宗在位期间开元名相,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人之立事,无不锐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则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观玄宗开元时,励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识擢,狎而易之,志满意骄,而张九龄争愈切,言益不听。——《新唐书》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年少成名

张九龄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受家族影响,学习文学,熟读经书。他幼时聪敏好学、擅长写文章,9岁通文字,13岁就能写出名动一方的文章作品。当时他的书信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并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这对张九龄来说,为他以后拥有远大的志向有着积极的作用。

青年为官

青年的张九龄才智过人,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登进士第,被考功郎赏识,并授予他校书郎官职。

在张九龄为官不到1年的时间,当时的宰相张说因敢于直言的性格,得罪天子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偏远地区。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张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不仅是当时的宰相,更是当时文人的标榜。他在朝中为官数载,声名威望较高,即便被流放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张说在流放的过程中无意阅览张九龄文作,当即夸奖张九龄的思想能及时适用,张九龄也是因为他的夸奖之词而备受鼓舞。

神龙三年,张九龄赴京应考吏部试,被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做了数年校书郎的他本已经萌生返乡之意,却赶上李隆基推举天下文人,还亲自策问。

张九龄应试对策优等,因此被升为右拾遗,张九龄再无退缩之意,一心一意在仕途上拼搏前程。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李隆基登基后,姚崇升任宰相,执掌军国大权,深受皇帝器重。张九龄在李隆基登基的第二年,上书姚崇“远谄躁,进纯厚”。

姚崇是千古贤相,广纳谏言,听取他的意见,成功整饬吏治,消除远亲是举的弊端,将制度改成以才取人。

先天元年,玄宗在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被授左拾遗。张九龄任职期间,积极上谏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大风气。选官标准也应注重人才贤能,不要徇资历。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自辞返乡

张九龄任职左拾遗3年,和姚崇出现矛盾,且二人意见总是不一致。姚崇对他极为不满,张九龄被扣下“不协时宰”的罪名。

张九龄以秩满为辞,自请回乡,他回到岭南后并未消沉堕落,也没有真正地退隐田居。

他刚一回到家乡就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想为家乡开凿出一条宽阔平坦的交通运输路线。

大庾岭梅关是京都出入岭南的必经之路,却因天然地理峻峭险阻,岭南也因此成为偏远穷苦之地。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于大唐整体局势而言,岭南以沿海为利,海外贸易交通有很大的发展,岭南某些城市已经成为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

张九龄建议开凿梅关古道,不仅为家乡人民谋福谋利,更多的是为整个大唐的经济考虑。朝廷很快批准他的建议,张九龄担任开路主管。

张九龄在修路期间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磴道,披灌丛,不畏艰辛劳苦,指挥着修路的施工。

梅关古道竣工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将近17米,路两旁植松树,张九龄还撰写《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这条梅关古道是连通南北交通的重要纽带,加强了南北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

张九龄此举不仅功在社稷,更造福了子孙后代。

重返仕途

张九龄在岭南修路完毕后,不足半年的时间,就被再度召入京都。因修建大庾岭梅关古道有功,官任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

张九龄的才刚开始被众官认可,他和右拾遗参与评定选拔人才,每次都能公允服人。回京次年便改任礼部员外郎,又过一年,再度升迁司勋员外郎。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在张九龄回京3年后,张说再度拜相,这一任宰相早已对张九龄的才华了若指掌,并对他寄予厚望。

张九龄有了新宰相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在回京后几年内数度升迁,官至中书舍人。张说因和张九龄同姓,张九龄也愿意依傍跟从张说,二人结为宗族兄弟。

只是在张说被罢相时,张九龄也受到牵连,张九龄被贬为太常少卿,并被流放出京2次,最终成冀州刺史。张九龄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请辞,第二年改任洪州都督。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三度入京

张九龄任洪州3年,张说再度被拜任左丞相却在次年病逝,他在病逝前多次举荐张九龄。

在张说病逝的第二年,张九龄被召回京都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张九龄因才能深得唐玄宗倚重。

彼时张九龄已经是55岁的高龄,多次向皇上提出返乡的请愿,皇上却不批准还对他加以重用,并把他两个弟弟张九章和张九皋在他的家乡封官。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官拜丞相

就在张九龄57岁的时候,官拜宰相监修国史,主理朝政。在这个期间,他曾建议唐玄宗杀掉安禄山,皇上却没听劝告,还说他误会了忠诚善良的人。

主政3年权倾一时,张九龄却因佞臣谗言被皇上任命右丞相,免去执政事。在他任职宰相时,总是针对朝政弊端提出治理之道,对巩固政权、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开元盛世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九龄也是因此被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只是他敢于直言相谏,总是提醒唐玄宗居安思危,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亲自举荐的长安慰监察御史周子谅,因触怒皇上被杀,张九龄被扣上举荐不称职的罪名,被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异乡病逝

张九龄被贬2年后,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次年他就因病逝世,皇上赐封谥号文献。

在他去世后不久,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蜀地而想到张九龄的谏言,并为此悔恨不已。

唐玄宗在平定叛乱后,便遣使者到曲江祭奠张九龄,追封他为司徒。一代名相也终于在死后保全名声,得以流芳百世。

唐代名相张九龄,年少成名,青年入仕为官,终成后世佳话!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