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字子壽,号博物,是唐玄宗在位期間開元名相,是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人之立事,無不銳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則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觀玄宗開元時,勵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識擢,狎而易之,志滿意驕,而張九齡争愈切,言益不聽。——《新唐書》

年少成名
張九齡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受家族影響,學習文學,熟讀經書。他幼時聰敏好學、擅長寫文章,9歲通文字,13歲就能寫出名動一方的文章作品。當時他的書信得到廣州刺史王方慶的贊賞,并預言他将來必成大器。這對張九齡來說,為他以後擁有遠大的志向有着積極的作用。
青年為官
青年的張九齡才智過人,于武則天統治時期登進士第,被考功郎賞識,并授予他校書郎官職。
在張九齡為官不到1年的時間,當時的宰相張說因敢于直言的性格,得罪天子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偏遠地區。
張說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他不僅是當時的宰相,更是當時文人的标榜。他在朝中為官數載,聲名威望較高,即便被流放也具有一定的話語權。
張說在流放的過程中無意閱覽張九齡文作,當即誇獎張九齡的思想能及時适用,張九齡也是因為他的誇獎之詞而備受鼓舞。
神龍三年,張九齡赴京應考吏部試,被授職秘書省校書郎。做了數年校書郎的他本已經萌生返鄉之意,卻趕上李隆基推舉天下文人,還親自策問。
張九齡應試對策優等,是以被升為右拾遺,張九齡再無退縮之意,一心一意在仕途上拼搏前程。
李隆基登基後,姚崇升任宰相,執掌軍國大權,深受皇帝器重。張九齡在李隆基登基的第二年,上書姚崇“遠谄躁,進純厚”。
姚崇是千古賢相,廣納谏言,聽取他的意見,成功整饬吏治,消除遠親是舉的弊端,将制度改成以才取人。
先天元年,玄宗在東宮舉文學士,張九齡名列前茅被授左拾遺。張九齡任職期間,積極上谏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内輕外的大風氣。選官标準也應注重人才賢能,不要徇資曆。
自辭返鄉
張九齡任職左拾遺3年,和姚崇出現沖突,且二人意見總是不一緻。姚崇對他極為不滿,張九齡被扣下“不協時宰”的罪名。
張九齡以秩滿為辭,自請回鄉,他回到嶺南後并未消沉堕落,也沒有真正地退隐田居。
他剛一回到家鄉就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想為家鄉開鑿出一條寬闊平坦的交通運輸路線。
大庾嶺梅關是京都出入嶺南的必經之路,卻因天然地理峻峭險阻,嶺南也是以成為偏遠窮苦之地。
于大唐整體局勢而言,嶺南以沿海為利,海外貿易交通有很大的發展,嶺南某些城市已經成為海上交通門戶的大商港。
張九齡建議開鑿梅關古道,不僅為家鄉人民謀福謀利,更多的是為整個大唐的經濟考慮。朝廷很快準許他的建議,張九齡擔任開路主管。
張九齡在修路期間親自到現場勘察,緣磴道,披灌叢,不畏艱辛勞苦,指揮着修路的施工。
梅關古道竣工後,全長十幾公裡,路寬将近17米,路兩旁植松樹,張九齡還撰寫《開鑿大庾嶺路序》,記述大庾嶺開鑿後,公私販運。
這條梅關古道是連通南北交通的重要紐帶,加強了南北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被後人譽為“古代的京廣線”。
張九齡此舉不僅功在社稷,更造福了子孫後代。
重返仕途
張九齡在嶺南修路完畢後,不足半年的時間,就被再度召入京都。因修建大庾嶺梅關古道有功,官任左補阙,主持吏部選拔人才。
張九齡的才剛開始被衆官認可,他和右拾遺參與評定選拔人才,每次都能公允服人。回京次年便改任禮部員外郎,又過一年,再度升遷司勳員外郎。
在張九齡回京3年後,張說再度拜相,這一任宰相早已對張九齡的才華了若指掌,并對他寄予厚望。
張九齡有了新宰相的賞識和提拔,張九齡在回京後幾年内數度升遷,官至中書舍人。張說因和張九齡同姓,張九齡也願意依傍跟從張說,二人結為宗族兄弟。
隻是在張說被罷相時,張九齡也受到牽連,張九齡被貶為太常少卿,并被流放出京2次,最終成冀州刺史。張九齡以母親年事已高為由請辭,第二年改任洪州都督。
三度入京
張九齡任洪州3年,張說再度被拜任左丞相卻在次年病逝,他在病逝前多次舉薦張九齡。
在張說病逝的第二年,張九齡被召回京都擢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張九齡因才能深得唐玄宗倚重。
彼時張九齡已經是55歲的高齡,多次向皇上提出返鄉的請願,皇上卻不準許還對他加以重用,并把他兩個弟弟張九章和張九臯在他的家鄉封官。
官拜丞相
就在張九齡57歲的時候,官拜宰相監修國史,主理朝政。在這個期間,他曾建議唐玄宗殺掉安祿山,皇上卻沒聽勸告,還說他誤會了忠誠善良的人。
主政3年權傾一時,張九齡卻因佞臣讒言被皇上任命右丞相,免去執政事。在他任職宰相時,總是針對朝政弊端提出治理之道,對鞏固政權、緩解社會沖突、維護開元盛世起到了重要作用。
張九齡也是是以被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隻是他敢于直言相谏,總是提醒唐玄宗居安思危,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敗其陰謀。
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親自舉薦的長安慰監察禦史周子諒,因觸怒皇上被殺,張九齡被扣上舉薦不稱職的罪名,被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異鄉病逝
張九齡被貶2年後,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次年他就因病逝世,皇上賜封谥号文獻。
在他去世後不久,安祿山發起“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蜀地而想到張九齡的谏言,并為此悔恨不已。
唐玄宗在平定叛亂後,便遣使者到曲江祭奠張九齡,追封他為司徒。一代名相也終于在死後保全名聲,得以流芳百世。
聲明:内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