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没有叶利钦“耍赖”,苏联恐怕依旧是苏联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戈尔巴乔夫并非是苏联的“掘墓人”,相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才是苏联的最终“掘墓人”。

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必然的,相反,在经过了叶利钦的改革之后,僵硬的苏联又重新有了呼吸。

戈尔巴乔夫的上台是众望所归的,在选举的时候,一众苏共大佬都极力赞成戈尔巴乔夫接过苏联掌舵者的位置。戈尔巴乔夫很年轻,资历浅,威望不足,并非当选的热门人物。为何大家都选他呢?

如果没有叶利钦“耍赖”,苏联恐怕依旧是苏联

事实上当时的苏联已经是油尽灯枯了,对于苏联的腐朽状况,大家都明白。自从勃列日涅夫掌权,苏联高层几乎全面步入“老年人俱乐部”,帝国的所有决策都由这批老年人决定,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种状况更加是如此。

当权者垂垂老矣,得过且过,贪图安逸,哪怕有人想要改变苏联现状,也是有心无力。这才给年轻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大展拳脚的机会。大家都认为,即是戈尔巴乔夫不能带领苏联走向新的高度,那么他也至少能改变苏联的现状,为苏联续命。毕竟,戈尔巴乔夫年轻气盛,又有强烈的改革意愿,最重要的是戈尔巴乔夫自始至终都极力坚持苏联的完整统一。

叶利钦作为戈尔巴乔夫的强力助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被戈尔巴乔夫极力信任。为了改革,戈尔巴乔夫重组执政班子,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将在地方上工作的叶利钦强行推上了苏共中央书记的位置上。

如果没有叶利钦“耍赖”,苏联恐怕依旧是苏联

然而,让戈尔巴乔夫想不到的是,叶利钦此后却成为了自己最强力的对手。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顾及保守派的利益,所以政策时常反复,信念不够坚定;改革已经进行两年,却收效甚微;叶利钦主政莫斯科的改革,却受到了利加乔夫的责难,这引起了叶利钦的不满;总之,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叶利钦对这种现状非常不满,他对此曾说:

党的组织总是落后于所有大事的后面,外面改革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却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党内,很多职位还是按照论资排辈来确定,而在基层,改革几乎陷入停滞.......。我始终赞成严格要求,严格责任,而不是靠恐吓来要求大家工作,大家做事没有原则性、没有信任、也没有献身精神。

叶利钦看到了改革只是浮于表面,戈尔巴乔夫有很大的勇气和愿望去改革,但是却缺少铁血的手腕,对阻力心慈手软。

如果没有叶利钦“耍赖”,苏联恐怕依旧是苏联

就这样,叶利钦对此感到失望之后,逐渐走向了戈尔巴乔夫的对面,当起了反对派。

叶利钦是俄罗斯人,因此他极力想打造一个铁板一块的俄罗斯联邦,希望俄罗斯自身能够摆脱苏共的控制,独立发展自己。事实上,不仅仅俄罗斯如此,其他各加盟共和国都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只是他们能量太小,他们需要看俄罗斯的态度。

就这样,在克里姆林宫同时存在了两个政权“苏联最高苏维埃政权”和“俄罗斯联邦执政”,相互之间争权夺势,暗自较量。此时的苏联尚拥有绝对的优势,因为他掌握着苏军、克格勃、警察,甚至是核武器。

叶利钦虽然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的支持,但是他却拥有民众的支持,面对这种局势,戈尔巴乔夫也不敢轻举妄动。苏共中央已经开放了党禁,取消了苏共的特殊地位,大家一视同仁,自由竞争。但是面对民众的反应,苏共心里表示“寒冷”。

如果没有叶利钦“耍赖”,苏联恐怕依旧是苏联

最终,双方妥协,同意各加盟国恢复自治权利,重新组成新的联盟国家,但是新联盟的军队要归中央统一指挥。而中央则由总统和议会负责,大家要重新缔结新条约,组成新国家。

但是那些害怕苏共失去权利的苏共党人却发动了8.19政变,民选总统戈尔巴乔夫被因“身体欠佳”而罢免,副总统代行执政,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

他们派军队进入已经脱离苏共的波罗的海三国,让军队包围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联邦执政中心大楼,软禁戈尔巴乔夫,控制电台,发表电视讲话。总之,他们一心要恢复苏联改革之前的状态。

如果没有叶利钦“耍赖”,苏联恐怕依旧是苏联

叶利钦不甘示弱,他登上坦克,发表演讲,获得民众的支持。另外,他还向军队高层发表请求,让他们能够客观并保持冷静。最终,军队撤离,紧急状态委员会失去了支持,政变失败。

失败后的叶利钦彻底掌握了苏联的实际权力,接受了苏共的武装力量,克格勃和内务部,苏共执政政权变成了傀儡。既得利益者叶利钦不再想做小弟,于是拒绝签署此前已经达成的建立新联盟的约定。最终,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撇开总统戈尔巴乔夫单独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宣言,这就是“独联体”的雏形,此时的苏联已经变成了“前苏联”。这也意味着苏联彻底的解体了。

不得已,戈尔巴乔夫在12月25日将核武器的“密码箱”交给了叶利钦的国防部长,曾经也是自己的国防部长。晚上7点,戈尔巴乔夫签署最后一项总统命令,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至此,苏联已经完成了所有形式上的解体。

在其他共和国已经同意重新组成新的联盟的情况下,叶利钦临时变卦,最终导致了事态的急剧恶化,苏联实亡于叶利钦之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