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一件事,因为当时有一员大将因为自己太过骄傲而导致了失去了一个对自己国家很重要的城池。这名大将正好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员,也深得他的信任,但是因为这个过错,亮不得不洒泪斩杀了他,用他的死亡来换取举国上下的民心。

事情经过是这样子的。在亮平定叛乱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后,他就一直开始训练士兵并积累粮食。他做了特别多的准备,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最后他终于打算要开始寻找机会攻打魏国了,于是驻扎在汉中这个地方。他的士兵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士气上特别高涨,阵容也非常齐整,脚步划一,看上去就是有准备而来的。刚一出兵他们就取得了很大胜利,这主要得益于蜀国在国君去世以后很久都没有出兵了,所以魏没有做任何准备,被打得正着。
魏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就派人去抵挡敌人的入侵,并且国君还亲自到战场监督战斗。就在这个势头上,马谡主动申请上战场,并写下了一个军令状,说是要带手下去守卫街亭这个地方阻止敌人进攻。这个人就是造成后来这个地方失守的一大原因。他为什么会失守呢?原因还要先从他的性格开始说起。
他虽然和一大谋士亮谈论军事方面的事务时可以一直说个不停,但实际上他的这些经验都是看兵书得来的,没有什么实践基础。刘备还没去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他的本质,说他这个人是不能拿来重用的。不过亮在用人方面还是没有刘高明,他因为被之前马提出的平定叛乱的一个战略给惊艳了一把,所以忘记了先帝的嘱咐,相信了他一回。不过相信归相信,他还是有点不放心这位实践经验不高的将领,给他立了一个副将来帮他。
战争就这么开始了。马将领和他的副将到了街亭以后首先勘察了一遍地形,马将军看了后对自己的副将说,在这一带,地势比较险,所以他们可以选择到旁边的山上去驻扎并布置一点埋伏。他的副将之前受了提点,一直劝他说不要在山上扎营,而是要守好城池的要道,在那边稳固扎营。结果这位马将军不听劝,一心觉得自己的决策是最厉害的,坚持要扎营在山上。实在没有办法,王副将只好让这位将军派给自己一点人手守在山下。
敌军到了这块地方以后,首先看了看自己的敌人是什么动态。结果却让他兴奋了,马将军放着现有的城池不去保卫,而是选择在山上驻扎,这不是自己往坑里跳吗?他心下顿时高兴起来,直接命令自己的士兵们在山下扎营,直接围成一圈,把这位马将军困在了山上。困在山上时间久了肯定会面临缺水缺粮的问题,所以马将军几次派人突围,只是可惜他的敌人一直坚守在自己的营帐里面,一直没有突围成功。
到了最后,山上的士兵们因为缺少水源,军心都开始动摇了,敌军就趁着这个机会纷纷发起进攻,最后这位执意要守在山上的将军只能逃命。他的这一次失败影响了整个蜀国的进攻大计,亮只好退兵。他事后认为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都是因为自己用人不当,他用的这个人完全不遵守他的作战计划和部署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所以责任他们都要承担。最后马将军死了,亮也上表降职。不过他和这位将军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厚,在斩杀这位将军的时候诸葛亮自己也痛哭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