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德国局势:东西面临两大强敌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这对德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一击必中,如果闪电战失败,德国就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拉锯战,这是德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因为德国的地理环境相当恶劣,东西都有极为强大的敌人:俄国和法国。如果一旦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德国就基本没戏唱了。

德国的闪电战在世界军事史上极为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正是依靠这种战术,在极短时间内连续取得辉煌的战绩,先是向东击溃强悍的波兰铁骑,紧接着掉转枪口西征法国,把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法兰西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仅一个月时间就打垮这个老牌强国,最后再次调头东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再次闪击苏联,把北极熊打得满地找牙,如果不是因为苏联实力过于庞大、气候过于严寒、纵深过于恐怖、军事动员能力过于强大,德国就可能闪击苏联成功,世界历史将从而改写。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德军闪电战

事情还要从德意志作为一个国家出现在欧洲大陆说起,德国统一的时间并不长,是1871年1月18日,距今不过150年的历史。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强力辅佐下,将强大的竞争对手奥地利踢出局,又踩着法国的尸体完成了统一大业,威廉一世加冕德意志皇帝,俾斯麦也成为全德意志的宰相。欧洲大陆实现剧变,法国栽倒,连法皇拿破仑三世都成为德军的俘虏,德国一跃成为欧陆第一强国。

但等德国站到欧洲之巅之后方才发现,高处不胜寒,普法战争的胜利固然使强大的法国不得不暂时低头,但却把自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骄傲的法国人受此奇耻大辱,必定要寻机报复,这对德国的西线来说是挥之不去的噩梦;而东部更有一头强悍、野蛮、庞大而又贪婪的巨兽俄罗斯时刻威胁自己的安全!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铁血宰相俾斯麦

战败的法国为了恢复自己昔日的荣光,必定会使用远交近攻政策,向俄罗斯寻求共同利益,从而使德国陷于两面作战,俄罗斯出于同样的目的,也一定会和法国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已经崛起的德意志帝国。怎么办?德意志在探寻自己的出路,欧洲地缘政治无法改变,唯一能让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闪击俄法当中的一个,趁另一个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解决战斗,这样德国可以把兵力从容移向另一方,没有了后顾之忧,德国就可从容与敌周旋,胜利的天平也自然会向德国倾斜!

很不幸,历史就是按上述描述推进,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都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泥沼中无法自拔,闪电战成了唯一的自救模式。所以,闪电战是德国不得已的选择,或者说,是德国的唯一选择。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一战中的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军参谋总长、著名的战略大师施里芬为德国编制了极为详尽的战争指导方略,这就是世界战争史上广为人知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这份作战指导书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避免双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意图像在普法战争那样把法国打垮,然后迅速挥师东进,再对付俄国。在“施里芬计划”中,西线是重点,而重中之重是西线的右翼,施里芬在临死之前,一再叮嘱:勿削弱我的右翼!

应该说,施里芬预见到了所有能够预见到的情况,计划本身也充分表明了施里芬作为战略大师必将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两路作战、右翼为重的思路也十分务实。但是,“施里芬计划”是在1905年完成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开始于1914年。也就是说,早在11年前,德军的行动方案已经写好了!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施里芬不可能预见到所有情况,除非他是神仙。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施里芬

11年来,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法军远比施里芬设想得坚韧和顽强,不可能一击即溃,现代战争需要强大的后勤能力加以保障,德军的战斗力也在法军的顽抗下显得不那么战无不胜,“施里芬计划”沿袭了德军攻强守弱的传统,根本没有想到一旦进入对峙阶段该怎么办,而且,施里芬机关算尽,做梦也没想到他最在意的右翼被当时的参谋总长小毛奇严重削弱(虽然小毛奇的决定也有他的道理)……

总之,1914年9月5日,德法两军在马恩河大战,经过一周左右的激战,德军并没有击败法军,双方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德军的闪电战失效,“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陷入两线作战,左右挨打的境地——这是德军最不希望看到的,却切切实实地发生了,之后的德国只好苦苦支撑,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小毛奇

时间飞转,转眼二十年过去了,纳粹德国上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时德国的处境比施里芬时代并无任何好转,仍然是西线面临老冤家法国,东线是已经变成苏联的北极熊,当然,在德国和苏联中间,还夹了另一个军事强国波兰。德军战略上的第一要务仍然是避免双线作战——35年前施里芬是这样想的,现在希特勒也是这样想的。

纳粹德国在欧陆的作战计划大体如下:英法是大敌,无法和解,好在他们为了把纳粹祸水引向苏联,采取绥靖政策,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点,放心把兵力集中到波兰战场,闪击波兰;之后向西调转枪口,再打击法国,至于苏联,因为刚刚和他们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不用担心;等西线全部理顺之后,再集中兵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一击中的,将北极熊一拳干翻。到时英国地处西北海岛,掀不起什么大浪,欧洲甚至世界就由德国主宰!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第二次世界大战

希特勒美梦做毕,立即于1939年9月1日对中欧军事强国波兰发动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到一个月德军就击溃波兰。德军全力发动东线战役时,其西线极为空虚,只有23个师,波兰的盟友英法在西线有超过110个师,但英法施行绥靖政策,对德国宣而不战,眼睁睁看着波兰灭亡——希特勒初战告捷,德军的闪电战取得辉煌胜利!

希特勒和他的参谋人员肯定不止一次研究过“施里芬计划”,这个计划虽然在实际作战中失败,但也不能说一无是处,而且在一战中确实无限接近其核心目的:消灭法国的重兵集团和占领巴黎!所以,希特勒制订的很多战略计划都有“施里芬计划”的影子。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二战法国投降

1940年5月10日,法西斯德国实施“曼斯坦因计划”,发动对法国的闪电战,快速迫使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法国周边的小国投降,绕过马其诺防线,对法国实施重兵打击,不久,英法联军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大部英法军队退入英国。6月22日,法军投降,法兰西在一个世纪内连续两次被同一个对手重拳击倒,法军元帅贝当组织维希政府,法国沦陷——希特勒占领法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意图达成!

顺便说一句,“曼斯坦因计划”其实就是翻版的“施里芬计划”,二战希特勒通够在一个月内闪电般击溃法国,“施里芬计划”也功不可没,这个时候,也许九泉之下的施里芬也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法国傀儡政府首脑贝当

在空袭不列颠、妄图使英国投降的目的受挫之后,希特勒于次年即1941年6月22日(正值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发动对苏联的闪电战,代号“巴巴罗萨计划”。战争初期,皮糙肉厚的北极熊被德军一套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国土大面积沦陷,苏联红军节节败退,但苏联强大的国力、广阔的战略纵深、恐怖的军队动员能力和极度严寒的天气使苏联挡住了德国的三板斧,终于在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取得胜利,其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反法西斯同盟实现了战略反攻!

“巴巴罗萨”之后,德军再没有组织起大规模的、像样的闪电战。闪电战看起来赏心悦目,可能在极短时期内将对手置于死地,成就将帅们史上的赫赫英名,但这样做的代价也是极为沉重的,那就是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等重武器的组合背后,必须要有十分强大的国力做后盾。所谓闪电战,其实就是一种赌博,赌国运,一旦胜利,对手立即俯首称臣,比如二战的波兰和法国,特别是“曼斯坦因计划”;但一旦闪电战破产,后续实力跟不上,立即陷入被动,没有有效预案,结果就是死路一条,一战的“施里芬计划”如此,二战的“巴巴罗萨计划”也是如此。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巴巴罗萨计划

但话又说回来,尽管希特勒早已兵败身死,纳粹德国也早就灰飞烟灭,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二战中希特勒不发动“海狮计划”空袭英国,也不主动打击苏联,那么整个欧洲大陆是否就在德军闪电战的铁蹄之下呻吟哀嚎了?这是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好在,历史已经过去,不存在“如果”的问题。昨天刚刚看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每次看西方拍的战争大片,都对战争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平如此美好,多少战士的鲜血和平民的伤亡换来,何不好好珍惜?

为何德军青睐闪电战?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将同时面临东西两大强敌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