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秀才参加科考,屡次不中后恨透贵族,一朝得势:把他们全丢进黄河

唐朝末年

,山东菏泽西南有

一个叫黄巢的穷秀才,因为多次应试不第,怀恨写下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后来愤然起义,发兵攻陷了长安。

秀才参加科考,屡次不中后恨透贵族,一朝得势:把他们全丢进黄河

大约在

二十五年之后,又有一个书生,因为过往屡试不第,在当上了朱温身边的谋士之后,撺掇朱温,把三十多名进士出身的贵族文官,投进了黄河,史称“白马之祸”。

造成这次惨祸的书生,名叫李振,本是朱温身边位列第二的谋臣。

史书记载,

李振“自以咸通、乾符中尝应进士第,累上不第,忧愤愤。”李振

因为一直不能进士及第,他就心生怨毒。

每一次他上朝,必定有文官被贬或被杀。当时所有的人都视他为“鸱鸮”

鸱鸮俗称的“猫头鹰”,古人认为不祥)。

一、李振与“白马之祸”

唐昭宗时期,朱温弄权。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五月的某一天,夜空中出现了彗星。有占卜的人说:君臣将会有大难临头,想要避免,就要杀掉一批官员。

于是,朱温和他的谋士李振等人商量,先是贬了一批不服从自己命令的官员。

秀才参加科考,屡次不中后恨透贵族,一朝得势:把他们全丢进黄河

到了

六月一日,

朱温又假传圣旨,下令斐枢、崔远、赵崇等人自尽,借机铲除政敌。但是圣旨刚发出,突然又生出变故。朱温听从谋士李振的建议,不让他们自杀

。在李振的主持下,包括斐枢在内的30余名文臣,全部被带到滑州白马县一个叫做白马驿的地方,一起被扔进了黄河。

杀人不过头点地,为什么要搞得这样“迂回曲折”呢?原来,

李振认为:国家之所以管理得不好,是这一班文人浅薄,败坏了纲纪。

于是,他对朱温说,你想要图谋大事,这班人就是绊脚石,不如尽早杀掉。

朱温问他怎么杀,李振就说:此辈谓清流,宜投入黄河,永为浊流。

(《旧五代史》)

李振说:这帮沽名钓誉之辈,还敢自诩清流?今天就把他们全部扔进黄河,让他们成为“浊流”吧!朱温觉得这个建议很好玩,于是“笑而从之”。那么,李振为什么这么恨朝中的文士呢?这还要从他的过往说起。

李振的曾祖父,是唐朝的中兴名将李抱真。

他的祖父跟父亲都当过太守,

到了他这一辈,祖先的谋略是继承下来了,可是运气却没有得到继承。青年时代的李振,是一个勤奋上进的读书种子。他曾多次参加唐朝的科举,

希望考得一官半职,延续祖上的风光,

可他考了多次都没能“进士及第”。

秀才参加科考,屡次不中后恨透贵族,一朝得势:把他们全丢进黄河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唐代,考上“进士”和“进士及第”是不同的概念。简单点来说,古代按三甲取士,只有头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才叫“进士及第”。二甲、三甲人数不定,考中二甲叫“进士出身”,考中三甲叫“同进士出身”。原来,李振并非一直没中进士,只是一直没有进入“全国前三名”。

李振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学生,

他那么努力,还一直都没考进“全国前三”,这个后果十分严重!

这明显是考试制度的不公平。他认为

唐朝教育体系出现腐败,根源在哪里呢?肯定是唐朝朝廷本身的问题。

二、科举不公平产生的“怨毒”

我们都知道,科考是古代人才从下向上流通的唯一的公平途径。因此,寒门学子都十分重视科举考试。为了考取功名,许多书生皓首穷经,寒窗苦读数十年,而这种“苦读”是建立在完全脱产的基础上的。

秀才参加科考,屡次不中后恨透贵族,一朝得势:把他们全丢进黄河

古代中国靠农业立国,一个寒门学子脱产求学,背后的一家子要付出十年,乃至数十年的辛劳,还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其“苦”状,绝对不是用几个成语能形容得出来的。

在“白马之祸”发生的三十余年前,黄巢就是因为贫穷,家乡遇到干旱,才发兵打进了长安。

但是,李振的情况和黄巢不一样。李振是唐代中举名将之后,祖父跟父亲都当过太守。

史书也不曾提过他家道中落,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一般史学家都认为他的才华并不逊于曾祖李抱真。那么

他为什么一定要考“全国前三”,考不中就恨上了文臣呢?

有人分析说,可能是因为他自视颇高,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一个聪明人尽了全力去应付一场考试,考了很多次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他不会检讨自己,而是把落败的根源归咎到考试本身。于是他开始质疑,唐末的教育制度并不公平。

秀才参加科考,屡次不中后恨透贵族,一朝得势:把他们全丢进黄河

李振当上朱温的幕僚后,觉得唐朝之所以管理得不好,就是

因为朝上的这些文官,只是徒有其表的草包。

他们明明是贪污腐败的“浊流”,偏偏要在人前充当“清流”,于是才提议把他们扔进黄河。

其实,造成李振的怨毒的根源,固然是由于科场的不公,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门阀势力垄断了仕途。李振虽然考了一个进士出身,或者同进士出身,也不能谋到一个满意的官职。

“白马之祸”的元凶除了朱温、李振之外,还有一个叫张策的人,因为早年曾经出家当和尚,后还俗应考,结果被主考官赵崇一顿奚落。说他最初是衣冠子弟,不想读书跑去当和尚,当和尚又吃不了苦,回来还想考进士?于是不让他考。

秀才参加科考,屡次不中后恨透贵族,一朝得势:把他们全丢进黄河

张策去参加另一场考试,结果又遇到赵崇当主考,仍然不让他参考。

还说,他来考试十次,我就给他打回去十次!

要是张策的确没水平,直接打落是正常的。

假如仅仅是因为当了和尚又还俗就讨厌他,未免有点过分了。

结语

宁欺白发翁,莫欺少年穷。此话虽然不对(白发翁也不能欺),但是后生真可畏啊!

谁能想到几个唐朝书生,会趁着天下动乱而崛起,并且为了发泄对科考的不满,向权贵文官们发起如此惨烈的报复呢。这才叫:断人财路,如杀父母;阻人科考,如掘祖坟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