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研究者很多,薛林荣就是其中之一。与专业学者不同,鲁迅20年来不仅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一生的榜样和榜样。"鲁迅的研究已经走到了今天,道路比较狭窄,很多研究都是学术和学术的,圈子里是自娱自乐的,和大众的关注没有任何联系。我希望写出他与普通人的密切联系,并恢复他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鲁迅的饭》是薛林荣出版的鲁迅"微研究"的第二本合集,详细介绍了鲁迅从1912年到北京到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生活场景。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鲁迅的研究对薛林荣有着不同的意义。20岁时,作为一名中国学生,"鲁迅是必修课"。他一遍又一遍地读鲁迅的日记,最初是因为"他写得很漂亮,语言是白色的,为了学会他的单词来造句。工作结束后,他写《鲁迅》主要是为了在业余时间赚稿费。当时,在政协体系工作,他为政协的《春秋周刊》撰稿,一篇3000字的稿件可以拿到300元。"当时对我来说是300元,20岁的时候,我熬夜写字,我的身体能够支撑它。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和鲁迅是公务员和读者,所以他想从中华民国公务员那里找到一些参考和共鸣。随着换了工作,薛琳荣变得越来越忙,读书学习鲁迅逐渐成为紧张工作的调整,额外的精神享受:"写文章要先让自己快乐,才能让别人开心。"
虽然不是八年的学术研究,但薛林荣写的鲁迅也是必备的,非常严格。在他家里,鲁迅的整个收藏有七八个版本,两个书柜都装满了鲁迅的材料,包括手稿的复印件。他说,他几乎不在网上查看有关鲁迅的信息,因为他"不相信材料的真实性,或者不同意某些想法"。在甘肃天水,"到大城市图书馆查询信息不方便,只能靠自己收藏做鲁迅数据库。
现在,他已经把自己20年来写的手稿编成四本书:鲁迅的《草木书》、《鲁迅的饭》、即将出版的《鲁迅的封面,鲁迅的门号》。薛琳容的语气就像是鲁迅多年的邻居,看着文浩的生活,转身,走向局外人。
第一财经:鲁迅的人生方面有很多,为什么要把焦点放在鲁迅吃这件事上?
薛林荣:我碰巧看到了鲁迅自己写的晚餐邀请函。这是1933年4月19日鲁迅对姚珂的邀请,原件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这顿饭是翻译鲁迅与上海文化界一些名人的会面。正是这张鲁迅手写的晚餐邀请函,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鲁迅参加用餐,尤其是那些他亲自组织的用餐,按照某个机构的安排,一定很有意思。所以我写了这本书。
第一财经:从他的吃饭和交流中,你能看到当时识字人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吗?
薛林荣:在北京,鲁迅在教育部担任公务员。在就业的前三个月,每月为60美元。工资缓慢上涨后,稳定在240元现在的海洋。到1914年,它已升至每月280元,到1916年已升至300元,这是工资水平最高的。一块银海等于七分钱两分银,0.7两分,一两克等于50克,现在一克银价约为5.3元。结果,一个海洋的购买力相当于185元左右,鲁迅300元的工资相当于5.5万元。这和北京大学文科系主任陈独秀的薪水是一样的,比"教授薪水最高的"胡石高出20元。可以看出,鲁迅的薪水比北京大学教授还高。
鲁迅是局级干部,月薪5.5万元,远高于现在同级公务员的工资。他还在多所学校兼职教学,并有偿授课。这些收入,充分保证了鲁迅养活自己的能力,坚持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当鲁迅拿300元工资时,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昭拿了120元,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拿了8元。
第一财经:鲁迅的品味是什么?
薛林荣:周的哥哥其实很懂吃东西,很挑剔,也很注重。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饭》中也说,在北京生活十几年就没什么吃的了,这句话让北京人不高兴。鲁迅的味觉比较沉重,他总是说一些无味的话,正如《在餐厅里》开头说的:"我住的酒店是租来的不卖米饭的,食物一定要叫别的,但是无味,入口就像嚼土一样。"
首先,鲁迅喜欢家常菜,叫邵酒多了鸡饭。童年的饮食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味蕾。从一般语境来看,鲁迅似乎只适合喝绍兴黄酒,不是白葡萄酒,不是洋酒。萧红在《缅怀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鲁迅先生喜欢喝一点酒,但吃不多,吃半个小碗或一碗。鲁迅先生吃中国葡萄酒,多为雕刻花。"
绍兴的臭豆腐、梅子干菜等肉,承载着鲁迅的怀旧情怀。鲁迅第一次来到北京,小小聚会几杯,有的是绍兴人来喝酒,有的是绍兴人参加,所以都在绍兴餐厅。杏春的手菜有溜溜球片、烤泡菜等,手菜是红烧鱼唇、海参,都是比较高的档次。罗迅小说中绍兴菜的频次也非常高。比如《祝福》提到绍兴市复兴屋有一道菜叫"干净炖鱼翅",一大盘元,便宜又漂亮,是不可吃的。复兴屋是小说中的地名,但炖鱼翅的菜是真实的。"AQ郑川"写道:"炸大头鱼,不是壮人都加了半英寸长的洋葱叶,而是城里用切成细片的洋葱丝。"绍兴煮熟的鱼确实放了一些切得很细的洋葱,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却完全是现实主义的。虽然写实,但用近乎夸张的笔,从"半英寸长的洋葱叶"和"切薄的洋葱丝"上看,城乡的区别。没有闲置的笔无处不在,极其睿智地映射鲁迅的味蕾上的怀旧。
鲁迅喜欢零食,尤其是甜食。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养成的爱好零食的习惯被用来缓解工作压力,避免嗜睡和饥饿。日本有一种与茶道相关的著名茶点,叫"羊汤",很受他欢迎。正是由于对零食的偏爱,1934年鲁迅写了一篇名为《零食》的文章。"上海的居民和小吃已经死了,形影不离,"他写道。在这样一个零食如火如荼的城市里,鲁迅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零食的理论依据:"据说,这种效果是在休闲、健康方面,而且味道好。"
鲁迅喜欢吃油炸食品,包括油炸菜,如炸黄花鱼。河南菜也像鲁迅一样,在北京,鲁迅经常去玉食店侯德福。抵达上海后,我们找到了一座新的禹菜楼——良园东名楼。鲁迅在上海近9年,那两家餐厅最看重的,除了家乡风味的观赏,就是这家渝餐厅梁园以美为楼。
鲁迅也有他不喜欢吃的东西,比如不像龚德林用豆制品做成的足够真正的素食肉、素食鸡、素食鱼等,他认为这是餐厅里吃素食的人不忘吃的虚伪,发展出了一道变种菜。鲁迅不喜欢这家餐厅,说它"菜都好吃,不是很好吃,还有所谓的红坏不漂亮。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鲁迅似乎总是对与福建有关的人、事、事有一些看法。他不喜欢福建菜,对住在绍兴会堂附近的客人没有好感,去厦门教书,冲突直接暴露出来。他还写了一篇三句话的散文,重点是讽刺福建人,这在鲁迅个人争议史中是很少见的。这篇文章是1935年4月的《自然野蛮》,全文是:"自然野蛮"——为"江泽人"不懂的古鸿明先生赞美小脚;鲁迅的态度,当然体现了他一贯的战斗风格,但从他刻意归纳和放大燕族人的"天生野蛮"可以看出,内心似乎存在一些与他自己的经历相关的区域偏见。
鲁迅的餐食
薛林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第一财经:从北京搬到厦门、广州,最后住在上海,鲁迅和朋友们的沟通方式有没有改变?
薛林荣:文人之间的交流,要说不同,就是单身和家庭的区别,或者成名前后的差别,不是地域的差别。
鲁迅第一次来到北京,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全家人都不饿,所以米饭、餐馆比较多。绍兴厅附近的广和楼几乎成了周澍人的工作餐厅,前后20多次。鲁迅早期的米友以徐守闵、钱稻山、齐寿山等为主,吃饭时朋友最固定的翻译是钱道孙和教育家徐守轩。等到生活安定下来,周福还会埋锅做饭。周福市一直是门汀市,"五四"新文化史上有大量熟悉的名字,或多或少都与周福有些交集。
从小红的描述来看,鲁迅晚年在上海几乎就像一个接待主任,他开始从下午两三点开始陪同客人,陪同到五六点,如果客人在家吃饭,吃饭和需要一起喝茶,以前的客人都没有离开, 后一组客人先来,再陪,常陪到十二点。这么久,鲁迅一直坐在藤椅上,不停地抽烟。
第一财经:你觉得鲁迅的饭和他的写作有什么关系?
薛林荣:这与他的写作密切相关。餐厅是一家文化沙龙。对周福上门的人群,吃了很多人,餐厅加强了他们的友谊,也见证了他的朋友"和"和"离开"。然后是半殖民社会中文化领袖的日常出现。在家,对待客人,是鲁迅对待好客的最高态度。鲁迅日记,共34例款待。其中,北京只有6例,上海有28例。上海时期,周福的大部分客人都是由徐广平烹制的。有时是关于买书和在家见朋友。有时是海上婴儿的生日。有时是假期。中秋节期间,"煮一只鸭火腿,治好面条,邀请平福、雪峰和妻子晚上吃饭。农历新年前夕,"治一点菜,请雪峰夜饭,买十多朵花,带着海宝宝在炉顶的火,盖得这么老,已经两年也弄不到了。
第一财经:中国人一直注重酒桌文化,识字也是如此。您认为鲁迅的酒桌有什么独特之处?
薛林荣: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鲁迅,他并不特别,也不例外,但格外清醒和深刻。他对民族性格的批评是基于他周围的人,甚至是他自己。识字者和普通人吃饭是有区别的,那就是争议的背后,有和谐,有不同,有思想的碰撞,有艺术的计划。
第一财经:鲁迅和人吃饭,一般谁点菜,谁付账,有一定的规律吗?
薛林荣:谁款待,谁点菜,谁付账。早年在北京绍兴厅,他和朋友们经常互相请吃,以及AA系统在博物馆的情况:"晚钱米饭太阳来了,同季城市在广和喝酒,每人捐一元钱。"
1933年10月,鲁迅邀请富民医院院长在品味方面有所了解。富民医院不仅是鲁迅的常规医院,也是海里一个婴儿出生的医院,也是一家在他的推荐下帮助朋友治疗他的医院。日本富民医院院长出席了宴会,感谢他治好了张的儿子。会议期间,鲁迅亲自点了"叫花鸡""西湖韭菜汤"等杭州名菜,还特别向来宾介绍了"叫花鸡"的起源和实践。
据说,鲁迅的介绍引起了日本朋友的极大兴趣。回国后,富民医院院长在日本杭州菜中广泛推广了"花鸡"和"西湖醋鱼",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中餐代表团"和"日本家庭主妇之友"成员访问了上海,并被提名品尝"花鸡","西湖醋鱼"等名菜。
第一财经:在你的书中,中国近代史和文学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薛林荣:鲁迅的用餐内容包括中华民国作家之间的相识、交集与分离、艺术合作、思想冲突、文学争议等。餐厅内包含许多重大文学事件,从一面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来的壮丽外观。
其中涉及许多文学历史事件,仅举几例:
顾建武的饮料 - 为《木炭画》的出版做出贡献(1914年1月16日)
与孙福源长期饮酒——《第一老店》(1922年1月27日)
与二哥小吉一起喝三兄弟,周氏三兄弟的最后一顿晚餐(192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