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时期,白帝城托孤的真相,其实我们都误会刘备了

三国时期,刘备讨伐孙权失败,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白帝城托孤不准确)。后人常把这看作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害怕诸葛亮的专权,而给诸葛亮套上了一幅精神枷锁。到底刘备的托孤是体现自己的狡诈呢?还是体现自己的仁义呢?我们本篇根据正史来讨论一下。

三国时期,白帝城托孤的真相,其实我们都误会刘备了

刘备失败之后,退到了永安,至此一病不起,在生命即将终结时刻,召成都的诸葛亮来永安,安排后世,这一段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原文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是两个人,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但是刘备说的话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就不用翻译了。

就是这句话让后世产生很大的疑问,刘备是什么意思?是想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还是故意试探诸葛亮?是不是显示了刘备的狡诈?

其实不然!

三国时期,白帝城托孤的真相,其实我们都误会刘备了

刘备说的话,主要的歧义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多人以为是刘备试探诸葛亮,如果刘禅不中用,让诸葛亮自己代理皇帝。

但是后来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不是这种意思。因为古代时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基业主动让给别人的,况且刘备自己后继有人。

其实刘备说的话,也非常好理解,意思是如果刘禅没有当皇帝的才能,诸葛亮可以在剩余的儿子中,自行选取一个,并加以辅佐。

现在人对历史的评价越来越客观,对刘备的评价有时也矫枉过正了些,刘备其实也是比较忠厚的,前期匡扶汉室的理想,一直伴随自己一生,以至于让后来的诸葛亮,带上沉重的政治枷锁。刘备永安托孤,也足以显示自己的仁义。(小小的历史意见分享给各位)

对于永安托孤,各位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三国时期,白帝城托孤的真相,其实我们都误会刘备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