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抄他的家?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第五次率师北伐的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境内)军营中,殁年54岁。

蜀汉大军退回成都后,后主刘禅为表彰诸葛亮生前立下的功勋与崇高的品德,追赠他“丞相武乡侯印绶”,追谥其为忠武侯,并尊其遗嘱将他安葬于汉中郡沔阳县之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据说诸葛亮的坟茔至今犹存。

诸葛亮死讯传遍西蜀,各地百姓纷纷集资为他立庙,但朝议以“渎而无典、不合礼秩”为由,不允许民间建庙祭祀。许多大臣建议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但蜀后主刘禅以逼近刘氏宗庙为由,也不允许。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抄他的家?

好多年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联名上表建议:在汉中沔阳县诸葛墓附近建庙,方便故丞相亲属以时祭拜;其旧部、门生欲祭祀者,也只限于庙;禁止民间私祭,以崇国家正礼。

刘禅这才准奏,并于景耀六年(263年)春下诏,立诸葛庙于汉中沔阳,此时距诸葛亮病逝已经整整29年了。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以史家深邃的眼光对诸葛亮作了全面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义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词巧饰者虽亲必戮......” 。

“可谓失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

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也给予诸葛亮极高的赞誉。东汉袁安点赞诸葛亮说:“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诸葛亮超拔流俗,名垂宇宙,在他身后近两千年来,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他已涅槃为智慧的化身,忠义的象征,贤相的典范,清廉的楷模,治家的标杆,堪称完美。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抄他的家?

诸葛亮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数次北伐出师未捷 ,但也是竭尽全力了。他不仅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一心一意辅佐资质平庸的后主刘禅,而且为政廉洁,勤俭持家,死后内无余帛,外无余财,做丞相十三年,为政清明,两袖清风。

除了军事能力稍逊外,他几乎样样都做到极致。所有这一切,都使他在史家以及后世心目中地位及其尊崇,甚至超过了刘备。

诸葛亮穷其一生为蜀汉社稷奔波忙碌,关于他的日常生活与治家事迹,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但从仅有的史料中还是能窥见诸葛亮治家的一些特点。

诸葛亮当丞相十三年,位高权重,是蜀汉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但他的家庭生活却异常简朴,甚至可以说得上有些“寒酸”。《三国志》载,他在写给李严的信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堂堂蜀国“总理”,家无余财,妾室连套换洗衣服都没有,难怪后来有人感慨道:“侯之妾乃无副服,其俭德可师矣” 。诸葛亮在家庭生活上的自律、简朴,足可称万世师表!

诸葛亮在给刘禅的一份表章中曾这样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养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抄他的家?

从这份表章的内容看,诸葛亮堪称有记载以来最早主动申报财产的高官。从他开出的家产清单上看,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指的是刘备占益州后,赏赐给他的那笔钱财被他购置的一份产业,一家人就靠此生活。 除此之外,别无余财,从不利用职权随意增加私产,这点是最难能可贵的。

他在这份带有财产申报性质的表章结尾处诚恳的表示:“(自己死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赢)财,以负陛下”。

史载,诸葛亮死后,有人建议刘禅去派人查查诸葛亮的私人财产究竟是不是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清寒, 查后才知果然“如其所言”。

也有一些史料记载说蜀汉后期诸葛亮专权,独断专行,势焰熏天。 他取代后主刘禅打理蜀国所有军政大事,刘禅表面对他异常尊敬,称其为“相父”,但内心却很猜忌权倾朝野的他。

为了让刘禅放心,诸葛亮长期统兵在外,极力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他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同时不治产业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让刘禅猜疑自己心怀异志同时引起众臣的嫉恨。诸葛亮死后,刘禅为报自己这么多年在政治上被诸葛亮架空的仇,带人去抄诸葛亮的家,想当众揭穿他两面派的嘴脸,狠狠地出一口被其压抑多年的鸟气。

他想,诸葛亮为相十三年,虽然表面说他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但暗地里一定偷偷积攒下泼天也似的家财,自己可以轻松给他扣一个心口不一、贪赃枉法的帽子,以此树立威望,独揽大权。让他尴尬的是,搜查结果和诸葛亮自己申报的一模一样,丞相果然光明正大、表里如一、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真的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牟取私利 。刘禅又羞又愧,为掩饰失望与愧疚情绪,他当场把一只杯子摔得粉碎,最后他还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进宫去抚养其长大,以告慰丞相在天之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