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纠正孩子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

早上下雨,未免弄湿鞋子、裤子,送儿子走地下车库去学校。

要出门了,三道杠找不到,两人在家翻床、翻桌子,一番折腾,找到了。

找东西耽搁了时间,出门比平时晚了几分钟。

眼看要迟到,儿子抓起书包、外套,套上鞋,鞋跟都没提,就往外跑,手里还抱着伞。

哪像学生的样子,活脱脱难民。

进了电梯,高峰期,人多、空间小,地面还有雨水。

他抱着一堆东西,蹲地上穿鞋,衣服袖子耷拉到地上。

穿好鞋子,穿衣服。

先把书包卸掉放地上,然后缩着胳膊穿,因为胳膊一伸开就碰到别人,但再缩胳膊,也碰到了周围的人。

别人不得不往其他地方挤,给他让出一点点空间。

一电梯人在拥挤的空间,看了场穿衣秀。

纠正孩子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

一阵手忙脚乱,衣服算是穿好了。

整个过程,真是没眼看,衣服、书包弄得脏兮兮不说,现场更像是逃难。

按我的想法,东西整理好,用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不至于把自己整得着急慌忙;

花1、2分钟时间,把鞋子穿好、衣服穿好再出门,这样手上就不用拿那么多东西,利利索索的,多精神,多方便。

可这只是我的想法,他心里可不这么想。

但这没法说。

说了,自己痛快了,但结果呢,他未必肯听,还觉得你是唠叨、啰嗦,指责他。

当彼此都看不惯对方时,逻辑和事实就变得不再重要,对立和情绪最终会占上风。

这会导致问题扩大化,从原本的问题,发展、扩散到别的问题上、情绪上。

再加上,他本就已经紧张兮兮、狼狈不堪,再被说一顿,心情肯定好不到哪儿去。

早上心情就不好,一天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我硬忍着没吭声,冷眼旁观,就当是看别人家的娃。

纠正孩子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

人与人不一样,想法不一样,行事方式不一样,并不存在哪种想法对,哪种方式好,只有不同。

看不惯,可以不看,眼不见心不烦。

不得已看到了,就把他当作别人家的娃。

或是催眠自己,就当没跟他一起出门,没看到。

因为他那么做,跟你在不在场没关系。

你在,他如此;你不在,他依然如此。

区别就是,你在,你看到了,你不在,你也看不到。

那不如,就当自己没跟他一起出门,没看见。

杨绛先生曾写到: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收起自己改造他人的执着。

即便是最亲密的人,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去要求,去改造、去纠正。

纠正孩子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