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28-这才是刘师培一生最大的污点-刘师培研究笔记(128)

近些日子,写清末“张恭案”的考证。其中最大的篇幅涉及刘师培。按照传统观点,张恭被刘师培出卖而入狱。

以我发现的那条新史料,并结合其他史料来看。刘师培是被冤枉的。这也使得他在一段时间内百口莫辩,倍感苦痛。

其实,即使曾出卖朋友和同志,“张恭案”都不是刘师培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

前一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个情节——张长礼、吴炳湘给刘师培、辜鸿铭、黄侃摆了一桌鸿门宴。三人没给面子。刘师培有句台词:“我虽然不赞同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文化观,但我没有忘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绝对不赞同政府签这个卖国的巴黎协定。我是不赞同学生们罢课,但是,我也绝对不会出卖我的学生!”

刘师培是否真说过这句话,我没有找到任何证据支撑。但通过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我认为他没有出卖过朋友和同志。说这句话时,也并非不能理直气壮。当然,1908年“揭发”章太炎“叛变”,确实非常过分。彼时二人彻底闹翻脸,意气用事之举,也是难免。

但是,参加筹安会,做了袁氏的吹鼓手和抬轿夫,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掉的。这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128-这才是刘师培一生最大的污点-刘师培研究笔记(128)

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卷1中有一首专门写刘师培的诗:“千枝镫帽白如霜,郎照归朝妾倚廊。叫起守关银甲队,令人夫婿有辉光。”

128-这才是刘师培一生最大的污点-刘师培研究笔记(128)
128-这才是刘师培一生最大的污点-刘师培研究笔记(128)

刘成禺在该诗自注中写道——

刘师培,初名世培,字申叔,江苏仪征人。自曾祖以降,三世传经,颇为世所称道。师培承先业,亦服膺汉学。早岁与余杭章炳麟太炎善,论难经术,每不能胜。师培儒生好大言,负其所学,故为瑰异。太炎主《民报》时,惜其才,使相为助,乃易名光汉。师培妇何震,通文翰而淫悍,能制其夫。何中表汪某,充两江总督端方之细作,说何勾引师培,阴置毒欲死太炎,共获上赏。会暴露,遂不克自容,走投端方于南京。端援之入幕,而使侦伺其党。太炎深恨之,责之以书,竟不获报。已而端方去任,有长铗之叹,卒卒靡逞。后随端方入川,方授首,师培留川讲学自给。川人又絷而幽之,将有所不利。太炎闻之,急持书解免,且为之激扬于北京大学,获主讲席。

及袁世凯欲称帝,踌躇未发,师培夤缘杨度以自阶,得辟为参政。因与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暨杨度等六人,发为筹安会,杨为理事长,孙为副理事长,余四人为理事,将以宣示君主之胜于共和,以惑天下之观听焉,故命之曰“筹安六君子”。师培名虽次严复,居第四,而急欲自见,乃著《君政复古论》以明劝进之旨曰:

夫国无强弱,视乎其政。政无良窳,视乎其人。是故千里之胜,决于庙堂;万化之原,基于用舍。至于创制天下,宾属四海,至大之统,非至辨者莫之分;至重之业,非至能者莫之任。伊古膺期赞世之主,必有显懿翼天之德。德象天地谓之帝,仁义所在谓之王。斯必竹帛以载之,金石以昭之。立天下之美号,制天下之大礼,表明功德,故立名立度,继天治物,以爵事天,缅寻谟典,历听风声,损益虽殊,其揆一也。是以天生蒸(应为“烝”)民,无主则乱,事弗稽古,无以承天。

……

文出,讥之者拟诸扬雄之剧秦美新焉。袁氏既败,师培志行隳丧,益为士论所不齿,郁郁以殁。妇何震,不知所终。当师培为参政时,所居胡同,楼馆壮丽,军士数十人握枪环守之,师培每归,车抵同(衕)口,军士举枪呼刘参政归。自同(衕)口及于大门,声相接。妇何震乃凭栏逆之,日以为常。濮一乘伯欣长安打油诗云:“门前灯火白如霜,散会归来便举枪。赫奕庭阶今圣上,凄凉池馆旧端方。”盖纪实也。(浠水闻惕生注释)(《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三辑《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P42-47)

康涛

2021年12月18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