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融家说货币史|石俊志博士谈大流士的“弥那”与楚平王的“两益”

导读

大流士的弥那重量制度影响了后世;楚国的益铢重量制度也影响了后世。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两益”与波斯帝国的重量单位“弥那”重量相同。比“益”更小的重量单位,即货币重量制度最基本的单位,在波斯帝国是“舍客勒”;在中国古代是“半两”。然而,这两个最基本的货币重量单位之间却出现了差异。

来源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1年第11期

波斯帝国的国王大流士(DARIUS),是历史上著名的弑君篡权者,他杀了他的堂叔巴尔迪亚,遭到全部属国的反抗,引发了大规模的战争。与此同时,中国南方的楚国也发生着弑君篡权的事情。楚平王谋害了他的哥哥,夺取了王位,但是楚国人并不反对,只有一个伍子胥带了太子建逃出国外,伺机反抗。波斯帝国的衡制源于两河流域,重量单位是“弥那”(MINA)。大流士将法定重量标准制成石刻法玛,1弥那重量500克,是两捧大麦的重量。楚国的重量单位是“益”,法定重量标准被制成铜环权,出土数量众多,两益重量也是500克,是两捧小米的重量。

1

弥那制度

波斯人的重量单位起源于用手捧起麦粒的重量。用手捧起麦粒的最大量,可以达到250克。两捧麦粒的重量为500克,这就是波斯重量单位“弥那”的由来。

弥那这个重量单位的确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096年至公元前2047年,乌尔第三王朝的国王舒尔基(SHULGI)在苏美尔重量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弥那重量标准。公元前605年至公元前562年,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找到了一个舒尔基的两弥那石制砝码,将它复制,确定为新巴比伦王国的重量标准。公元前539年,居鲁士消灭了新巴比伦王国,继承了新巴比伦的重量标准。根据出土实物考证,一枚名曰“大流士宫殿”的石制砝码表明: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使用的弥那重量标准折合现代500.2克。

弥那被等分为60个舍客勒(SHEKEL),每个舍客勒的重量为8.33克。舍客勒是波斯国王大流士时期重量制度的基本单位。波斯国王大流士就是根据舍客勒的标准重量制造了大流克金币(DARIC)。

弥那可以用来称量黄金,也可以用来称量粮食。当然,人们称量粮食还需要有更大的重量单位。于是,60个弥那是1个他连得(TALENT),1个他连得的重量折合现代30000克。

舍客勒是黄金重量制度的基本单位。黄金重量制度的更小单位是“色”(SE),是1个麦粒的重量,即0.0463克。1个舍客勒可以等分为180个色。然而,古波斯人更喜欢使用数字360,这可能是因为考虑粮食收成与1年360个日夜有关。于是,在波斯帝国,1个舍客勒被等分为360个“半色”。

2

益铢制度

公元前522年,波斯帝国的大流士弑君篡权,自立为国王。几乎与此同时,公元前529年,中国南方楚国的王子熊弃疾,弑君篡权,自立为国王。

楚平王是楚共王的第5个儿子。大哥楚康王病死后,二哥杀死刚刚即位的侄子,自立为王,是为楚灵王。楚灵王倒行逆施,民心背向,率军出征时国内发生政变。于是,出征的楚军溃散,楚灵王被饿死在途中,楚平王的三哥继位,是为楚初王。公元前529年,楚平王阴谋害死了三哥楚初王、四哥令尹子晰,自立为王。数年之后,楚平王抢夺儿子太子建的未婚妻——秦国公主孟嬴。于是,伍子胥奉太子建出逃。楚平王死后,伍子胥引领吴国军队攻入楚国,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墓中掘出鞭打,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楚国的衡制采用益铢制度,法定重量标准被制成铜环权,即铜制环形砝码。楚平王在位之前及之后,楚国皆有铜环权,且目前都有出土。湖北江陵雨台山410号春秋中期楚墓出土铜环权4枚,说明楚国在春秋中期已经使用铜环权作为衡量的法定标准。楚平王是春秋晚期楚国的君主。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环权更为完善。长沙近郊出土战国时期楚国铜环权10枚,总重两益,实测近500克。

根据出土实物测量结果,我们推定楚国衡制1益为250克,等于16两;1两为15.63克,等于24铢,并据此列表。

根据推定重量单位及理论重量,与实测重量进行比较,误差在1%以下者5枚;误差在1%以上,3.04%以下者4枚;只有1枚误差为6.15%,即1铢的铜环权,实测误差只有0.04克, 10枚铜环权总量差额1.11克,误差总幅度0.22%,应属两千年青铜氧化的结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益和斤是等同的概念。到了汉朝,人们不再使用益作为重量单位,而主要使用斤作为重量单位。

3

制度比较

大流士的弥那重量制度影响了后世;楚国的益铢重量制度也影响了后世。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和项羽奉熊心为楚怀王,推翻暴秦。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使用楚国制度:1斤250克,等于16两;1两15.63克,等于24铢;1铢0.651克。

与波斯帝国的情况一样,中国古代也用手捧粮食的数量作为重量单位的标准。《小尔雅》曰:“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

金融家说货币史|石俊志博士谈大流士的“弥那”与楚平王的“两益”

波斯人两手捧起大麦的最大量是250克;中国古人两手捧起小米的最大量也是250克。小米密度大于大麦密度,但是,两手捧起大麦的体积大于小米的体积,因为小米捧起的顶端容易滑落。所以,两种不同粮食用两手捧起的最大量十分接近。

波斯人称量粮食采用一个更大的重量单位——他连得,等于60弥那,重量30000克。中国古人称量粮食也采用一个更大的重量单位——石,等于120益,重量也是30000克。

波斯人称量货币采用一个较小的重量单位——舍客勒,等于1/60弥那,重量8.33克。中国古人称量货币也采用一个较小的重量单位——半两,重量7.8125克。

中国古代很少使用黄金,而是使用铜钱。因此,中国古代货币重量制度的使用,多用于称量青铜。中国古人喜欢用“两”来计算数量,两个单位为1两,1个单位就是半两。所以,半两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货币重量单位。秦朝及西汉初期使用的铜钱,铭文“半两”,后世称之为“秦半两”。

半两是中国古代货币重量制度的基本单位,货币重量制度的更小单位是铢,是100粒粟的重量。半两就是12铢,是1200粒粟的重量。1粒粟的理论重量为0.00651克,与两河流域1粒大麦重量0.0463相比较,1粒大麦的重量等于7.11粒粟。

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石”与波斯帝国的重量单位“他连得”重量相同;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两益”与波斯帝国的重量单位“弥那”重量相同。比“益”更小的重量单位,即货币重量制度最基本的单位,在波斯帝国是“舍客勒”,在中国古代是“半两”。然而,这两个最基本的货币重量单位之间却出现了差异。

为什么两者重量之间出现了差异?原因是中国古人使用2进制,而波斯人使用60进制。

中国古人使用2进制,重量单位以半数等级递减,依次为:1益(16两)、8两、4两、2两、1两、半两、1分。所以,中国古代的1益被等分为32个半两。半两成为中国古代货币重量制度的最基本单位。1益250克,半两就是7.8125克。

波斯人使用60进制,重量单位以60的倍数等级递减,依次为:1他连得等分为60个弥那,1弥那等分为60个舍客勒。半弥那等同于中国古代的1益,被等分为30个舍客勒,而不是32个舍客勒。舍客勒是波斯帝国货币重量制度的最基本单位。半弥那250克,1舍客勒就是8.33克。

于是,我们将波斯帝国货币重量制度的最基本单位“舍客勒”与中国古代货币重量制度的最基本单位“半两”相比较,两者的重量相差了0.5175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