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家說貨币史|石俊志博士談大流士的“彌那”與楚平王的“兩益”

導讀

大流士的彌那重量制度影響了後世;楚國的益铢重量制度也影響了後世。中國古代的重量機關“兩益”與波斯帝國的重量機關“彌那”重量相同。比“益”更小的重量機關,即貨币重量制度最基本的機關,在波斯帝國是“舍客勒”;在中國古代是“半兩”。然而,這兩個最基本的貨币重量機關之間卻出現了差異。

來源 |《當代金融家》雜志2021年第11期

波斯帝國的國王大流士(DARIUS),是曆史上著名的弑君篡權者,他殺了他的堂叔巴爾迪亞,遭到全部屬國的反抗,引發了大規模的戰争。與此同時,中國南方的楚國也發生着弑君篡權的事情。楚平王謀害了他的哥哥,奪取了王位,但是楚國人并不反對,隻有一個伍子胥帶了太子建逃出國外,伺機反抗。波斯帝國的衡制源于兩河流域,重量機關是“彌那”(MINA)。大流士将法定重量标準制成石刻法瑪,1彌那重量500克,是兩捧大麥的重量。楚國的重量機關是“益”,法定重量标準被制成銅環權,出土數量衆多,兩益重量也是500克,是兩捧小米的重量。

1

彌那制度

波斯人的重量機關起源于用手捧起麥粒的重量。用手捧起麥粒的最大量,可以達到250克。兩捧麥粒的重量為500克,這就是波斯重量機關“彌那”的由來。

彌那這個重量機關的确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兩河流域的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096年至公元前2047年,烏爾第三王朝的國王舒爾基(SHULGI)在蘇美爾重量制度的基礎上确立了彌那重量标準。公元前605年至公元前562年,新巴比倫王國的國王尼布甲尼撒找到了一個舒爾基的兩彌那石制砝碼,将它複制,确定為新巴比倫王國的重量标準。公元前539年,居魯士消滅了新巴比倫王國,繼承了新巴比倫的重量标準。根據出土實物考證,一枚名曰“大流士宮殿”的石制砝碼表明: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使用的彌那重量标準折合現代500.2克。

彌那被等分為60個舍客勒(SHEKEL),每個舍客勒的重量為8.33克。舍客勒是波斯國王大流士時期重量制度的基本機關。波斯國王大流士就是根據舍客勒的标準重量制造了大流克金币(DARIC)。

彌那可以用來稱量黃金,也可以用來稱量糧食。當然,人們稱量糧食還需要有更大的重量機關。于是,60個彌那是1個他連得(TALENT),1個他連得的重量折合現代30000克。

舍客勒是黃金重量制度的基本機關。黃金重量制度的更小機關是“色”(SE),是1個麥粒的重量,即0.0463克。1個舍客勒可以等分為180個色。然而,古波斯人更喜歡使用數字360,這可能是因為考慮糧食收成與1年360個日夜有關。于是,在波斯帝國,1個舍客勒被等分為360個“半色”。

2

益铢制度

公元前522年,波斯帝國的大流士弑君篡權,自立為國王。幾乎與此同時,公元前529年,中國南方楚國的王子熊棄疾,弑君篡權,自立為國王。

楚平王是楚共王的第5個兒子。大哥楚康王病死後,二哥殺死剛剛即位的侄子,自立為王,是為楚靈王。楚靈王倒行逆施,民心背向,率軍出征時國内發生政變。于是,出征的楚軍潰散,楚靈王被餓死在途中,楚平王的三哥繼位,是為楚初王。公元前529年,楚平王陰謀害死了三哥楚初王、四哥令尹子晰,自立為王。數年之後,楚平王搶奪兒子太子建的未婚妻——秦國公主孟嬴。于是,伍子胥奉太子建出逃。楚平王死後,伍子胥引領吳國軍隊攻入楚國,将楚平王的屍體從墓中掘出鞭打,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楚國的衡制采用益铢制度,法定重量标準被制成銅環權,即銅制環形砝碼。楚平王在位之前及之後,楚國皆有銅環權,且目前都有出土。湖北江陵雨台山410号春秋中期楚墓出土銅環權4枚,說明楚國在春秋中期已經使用銅環權作為衡量的法定标準。楚平王是春秋晚期楚國的君主。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銅環權更為完善。長沙近郊出土戰國時期楚國銅環權10枚,總重兩益,實測近500克。

根據出土實物測量結果,我們推定楚國衡制1益為250克,等于16兩;1兩為15.63克,等于24铢,并據此清單。

根據推定重量機關及理論重量,與實測重量進行比較,誤差在1%以下者5枚;誤差在1%以上,3.04%以下者4枚;隻有1枚誤差為6.15%,即1铢的銅環權,實測誤差隻有0.04克, 10枚銅環權總量差額1.11克,誤差總幅度0.22%,應屬兩千年青銅氧化的結果。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益和斤是等同的概念。到了漢朝,人們不再使用益作為重量機關,而主要使用斤作為重量機關。

3

制度比較

大流士的彌那重量制度影響了後世;楚國的益铢重量制度也影響了後世。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和項羽奉熊心為楚懷王,推翻暴秦。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使用楚國制度:1斤250克,等于16兩;1兩15.63克,等于24铢;1铢0.651克。

與波斯帝國的情況一樣,中國古代也用手捧糧食的數量作為重量機關的标準。《小爾雅》曰:“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

金融家說貨币史|石俊志博士談大流士的“彌那”與楚平王的“兩益”

波斯人兩手捧起大麥的最大量是250克;中國古人兩手捧起小米的最大量也是250克。小米密度大于大麥密度,但是,兩手捧起大麥的體積大于小米的體積,因為小米捧起的頂端容易滑落。是以,兩種不同糧食用兩手捧起的最大量十分接近。

波斯人稱量糧食采用一個更大的重量機關——他連得,等于60彌那,重量30000克。中國古人稱量糧食也采用一個更大的重量機關——石,等于120益,重量也是30000克。

波斯人稱量貨币采用一個較小的重量機關——舍客勒,等于1/60彌那,重量8.33克。中國古人稱量貨币也采用一個較小的重量機關——半兩,重量7.8125克。

中國古代很少使用黃金,而是使用銅錢。是以,中國古代貨币重量制度的使用,多用于稱量青銅。中國古人喜歡用“兩”來計算數量,兩個機關為1兩,1個機關就是半兩。是以,半兩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貨币重量機關。秦朝及西漢初期使用的銅錢,銘文“半兩”,後世稱之為“秦半兩”。

半兩是中國古代貨币重量制度的基本機關,貨币重量制度的更小機關是铢,是100粒粟的重量。半兩就是12铢,是1200粒粟的重量。1粒粟的理論重量為0.00651克,與兩河流域1粒大麥重量0.0463相比較,1粒大麥的重量等于7.11粒粟。

中國古代的重量機關“石”與波斯帝國的重量機關“他連得”重量相同;中國古代的重量機關“兩益”與波斯帝國的重量機關“彌那”重量相同。比“益”更小的重量機關,即貨币重量制度最基本的機關,在波斯帝國是“舍客勒”,在中國古代是“半兩”。然而,這兩個最基本的貨币重量機關之間卻出現了差異。

為什麼兩者重量之間出現了差異?原因是中國古人使用2進制,而波斯人使用60進制。

中國古人使用2進制,重量機關以半數等級遞減,依次為:1益(16兩)、8兩、4兩、2兩、1兩、半兩、1分。是以,中國古代的1益被等分為32個半兩。半兩成為中國古代貨币重量制度的最基本機關。1益250克,半兩就是7.8125克。

波斯人使用60進制,重量機關以60的倍數等級遞減,依次為:1他連得等分為60個彌那,1彌那等分為60個舍客勒。半彌那等同于中國古代的1益,被等分為30個舍客勒,而不是32個舍客勒。舍客勒是波斯帝國貨币重量制度的最基本機關。半彌那250克,1舍客勒就是8.33克。

于是,我們将波斯帝國貨币重量制度的最基本機關“舍客勒”與中國古代貨币重量制度的最基本機關“半兩”相比較,兩者的重量相差了0.5175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