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建国后首次大授衔时,邓华和韩先楚分别被授衔为开国第7上将和开国第11上将,二人从解放战争开始后被调去东北任职长期共事,韩先楚一直在邓华麾下担当副职,相互鼓励,互相成就,双方革命感情很好,但在海南岛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中,邓华却与韩先楚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争执和冲突,这是怎么回事呢?

1950年,邓华出任第15兵团司令,韩先楚任副司令并兼任40军军长职务,于二月份奉命开驻东南沿海,在广州备战解放海南岛的一应事宜。
当时战前军事扩大会议上,兵团内部的大部分干部骨干建议将攻打海南的总攻时间推迟到六月底和七月初,在此之前以渗透作战为主,力求万无一失。
但身为副司令的韩先楚却明显持有反对意见,他坚持认为六月底这个时间太靠后了,必须将决战的时间提前到三至四月期间,并在众目睽睽下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首先,解放海南的是跨海作战,与渡河和渡江作战不同,一旦过了四月份,海上的洋流风向都会发生变化,我军如果逆风直上,不利于作战推进。
其次,我军准备时间越长,那留给敌军的准备时间也就越长,加之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诡谲莫测,不确定因素很多。
第三,渗透作战不仅无法扩大战果,而且风险很大,一旦遭到敌军优势兵力的奇袭和围攻,我军有限船只就会遭到重创。
但邓华作为兵团司令,在明知韩先楚有理的情况下不得不从全盘考虑,目前15兵团并未做好跨海登陆夺岛的准备,贸然出兵风险太大,毕竟驻防海南岛的是号称“战神”的国军名将薛岳,麾下10万重兵,还有空中飞机和海中战舰作为支援。
而海南岛战役是跨海登陆作战,必须一击制胜,没有任何冒险的资本,所以二人针对出兵时间的问题,每天都会在作战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直到四月初,眼看就要丧失风向优势时,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结果,韩先楚很着急,就当机立断越级给毛主席发送了一封电报,电报指出:我军渗透作战,了解敌军动向之于,敌人也对我军部署摸清规律,已经加强机动兵力防守反击,如果一意孤行继续渗透作战,很有可能被敌军抓住战机,船只一旦受损不能返回,则不利跨海夺岛之战,而且一旦战机时间拖到五、六月,久攻不下,战斗一旦拖到明年,局势对我军更加不利,所以建议主力大规模强渡强攻。
电报末尾,韩先楚还表示这一战他可放下个人荣辱和生死,一起随军出海亲自指挥前线作战,这份电报快马加鞭呈送北京后,毛主席非常高兴,当众赞扬韩先楚有勇有谋,是有胆识敢担当的猛将。
随即亲笔批示,发回邓华兵团,邓华受到战令后,审时度势思虑再三,亲自下令:韩先楚率一个军的兵力于三月初乘坐木船出征,趁有利风向强渡海南岛。
56天血战,战败薛岳,击毁敌军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攻防体系横扫全岛,终于赶在朝鲜战争前胜利解放海南,否则一旦被美国海军的远洋舰队驻扎,那解放海南岛北唯恐遥遥无期。
而此战之贡献也让毛主席铭记在心,在195年建国后首次大授衔上,亲自特批将韩先楚的中将军衔晋升为上将。
邓华和韩先楚的第二次争执冲突是在1951年1月底开始的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韩先楚主张应趁着敌军防守薄弱,先打砥平里,继而威胁敌军侧后方,而邓华则是主张先打横城,那里兵力虽然集中,但普遍战斗力低下,更容易取胜。
两方截然不同的作战建议让彭德怀非常为难,但在反复权衡利弊下,彭德怀最终下令攻打横城,但遗憾的是横城虽然顺利解放,但砥平里却等来了援军,久攻不下,让韩先楚深感遗憾。
他始终坚持认为,志愿军一开始就应该趁敌军立足未稳先占砥平里,足以影响全局,而打横城则是贻误战机,所以最后邓华的战略决策有明显的失误。
韩先楚的策略正确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李奇微认为砥平里位置特殊,不仅拒绝了前线将士的撤兵请求,还坚持要求他们固守待援,最终力保阵地不失。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采取韩先楚的战术建议或许也会出现其他不可控的情况,但韩先楚先人一步意识到砥平里的重要性,这样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是非常令人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