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这张照片,并特意撰写了一篇文章,列举了美军士兵在日本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这篇文章虽然有点调侃的味道,不过也真实反映了日本战败后,驻日美军的一些生活写照。
二战结束后,一些驻守日本的美军士兵们心态完全改变了,毕竟此前还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战斗,而之后却又变得十分悠闲。
在这种悠闲的生活环境中,美军士兵们为了充实生活,于是便努力尝试去培养一些爱好,他们有的会学习日文,有的会去一些日料店打卡,有的还会去了解日本的各种文化,还有的甚至都谈起了对象。
而这种放松的状态传回美国国内后,也遭到了一些百姓的批评,毕竟他们认为美军应该是在训练场练兵,而不是在日本享受悠闲的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生活》杂志刊登的这篇文章也算是在警醒美军士兵。
此外,《生活》杂志也对这张照片说明了情况,原来这位脱鞋子的美军士兵,其实是按照日本的风俗,先脱鞋再进入餐厅和友人相聚,而他们这一次相聚的主题自然就是品尝日本美食了。
这两名手持AK的儿童,可不是拿着玩具枪在摆拍,他们属于北越东莱团(K-3)的成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子军。
这些儿童虽然年龄很小,但都接受了较为专业的军事训练,因此在越南战争期间,也属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于他们都是小孩,所以如果不穿军装,美军一般不会将他们和军人联系到一起。因此,这些小孩在情报收集、传递信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根据资料统计,光是在1968年,南越方面便关押了1000多名童子军,他们的年龄都在11岁到17岁之间,极个别的年龄可能更小。
这便是越南战争时期的真实现象,也从侧面可以看出什么叫全民皆兵。
1943年11月,地点所罗门群岛,一位美军士兵拎起两个日本兵往沙滩走。乍一看还以为美军在虐待日本战俘,其实,这位美军士兵是在帮助这两个日本士兵。
由于日军的物资补给出现了严重问题,所以这些守岛的日军已经瘦成了皮包骨,不仅没有了战斗能力,有些日本兵甚至行动都很困难。
因此,美军在这个叫达尔卡纳尔岛的日军据点,轻松俘虏了上百名日本士兵。
而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日本兵无不例外都极度消瘦。注意看画面右下角,有一个日本兵不知道是不是饿昏了头脑,还顶着一块布玩起了“躲猫猫”,引得旁边的同伴和美军士兵忍俊不禁。
从这也不难看出,如果美军控制了日军的补给线,那么打起仗来就要轻松很多。
1943年3月,两名英国士兵的难兄难弟在对着镜头大笑着,他们是在庆幸,自己虽然受了重伤,脑袋被开瓢,眼睛也受伤了都被裹着,但是最起码保住了性命,安全回到了英国,没有客死他乡尸骨不全。
这哥儿俩是在北非作战时,被意大利人的大炮弄伤的,在二战时期,英国在北非战场上共计伤亡5万多人,其中阵亡3.5万人。
1892年,日本东京一家妓馆里几名艺伎正在一起吃面条。
几名艺伎吃面的动作也太夸张,好像多少年没吃过饱饭一样,根本不顾自己精致的妆容和华丽的和服,就是一个字“吃”!
她们身旁摆放着好多便当饭盒,里面盛满了面条,看样子是真饿了,少了不够吃。这张照片很可能是当时日本摄影师让艺伎摆拍的一张照片。
这是一名德军士兵,他的体重有300多斤,与旁边的同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不要觉得他不便于移动,他的优势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首先,在真正打仗时,往往会使用到一些后坐力比较大的武器,比如说机枪、火箭筒等等。对于这类武器而言,想要提升精准度,那么就要求士兵能承受得住这种强大的后坐力。所以,这名德军士兵自然会有这方面的优势。
其次,对于打仗而言,不一定所有的士兵都是在前线直接作战,也可能是从事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而这位士兵如果在炊事班工作,或许能发挥出他的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在二战后期,德军的兵源已经比较紧张,为了募兵,一些年幼的少年甚至都被送上了战场。
所以,相对而言,德军能招募到成年的兵员,哪怕体重大了一些,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有一些大体重的士兵,往往在军营里训练几个月,体重反倒是恢复了正常。
综上所述,能在德军阵营里看到大体重的士兵也不足为奇了。
1945年,几名日本战俘正在新加坡市政大楼前参加劳动,而围观的人除了有普通老百姓,还有澳大利亚的战俘们。也就是说,这些澳大利亚士兵此前是这些日本兵的俘虏,而现在倒过来了,变成日本兵成了澳大利亚士兵的俘虏。
对于这个场景,可以说是有意安排的。因为在之前,日本投降时,英国方面便特意安排刚从战俘营获救的帕西瓦尔参加受降仪式。
而不管是英国士兵还是澳大利亚的士兵,他们对于驻守新加坡的这批日军可谓是恨之入骨,因为他们此时被日军强迫修建了“死亡铁路”。
“死亡铁路”,顾名思义是因为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而修成的铁路。当时,日军强迫6万2千名盟军俘虏参加铁路修建,其中包括6318名英国士兵,以及2815名澳大利亚士兵。
这些6万多人中,有超过1.2万人失去了生命,而活下来的也遭受到了残酷的虐待。
因此,当这些澳大利亚士兵亲自监督日本战俘劳作时,他们的心情自然有点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