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央视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让人觉得仿佛能够回望历史长河。而他的作者杨慎,却不为人所熟知,他是明代首辅杨廷和之子,曾高中状元,更是明朝公认的第一才子,唐伯虎等人都要靠边站。只是他的人生际遇,却非常的凄苦。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杨慎出身

杨慎出生于公元1488年,当时的皇帝是明孝宗。而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杨廷和,就是这样一个官二代,偏偏他还是个才子,不仅诗书文采出众,更重要的是,连状元都中了。杨慎的聪慧从他小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杨慎的父亲是礼部尚书,所以杨慎很小就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他十一岁就可以写近体诗,12岁就可以写出《吊古战场文》:''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十三岁时,就已经写出了名动京城的《黄叶诗》,甚至当时的首辅李东阳都说要拜在他的门下''令受业门下'',称他为小友。他24岁那年,获得了殿试第一名,中了状元,做了翰林院的编修,从此迈入了政治生涯。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杨慎政治生涯

杨慎的从政之路,走的非常的艰难。因为他为人非常的中正,又有文人的风骨,就算是皇帝他也会骂。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个不太靠谱的皇帝,天天的和豹子玩儿,连妓院都去逛,整天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百官是敢怒不敢言,此时杨慎直接写了封奏章,说皇帝不做正事,只知道闲逛:''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回归正途,而朱厚照此人,一向我行我素,根本不听劝,杨慎一气之下辞职了。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一直到了公元1521年,朱厚照辞世,嘉靖登基。因为嘉靖登基,杨廷和出了大力,所以杨慎也被重新启用,被命名为翰林院编修,还参与编辑了《武宗实录》。后来,因为有给嘉靖讲课的机会,就常常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嘉靖,惹来嘉靖不快。如此一来,原本就性格耿直的杨慎,连皇帝都不想搭理他了,所以他根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再加上,''大礼仪''事件,杨廷和和嘉靖失和,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和以嘉靖为首的皇权间的斗争,文官集团落败。嘉靖通过残忍的手段,夺得了百官的敬仰和惧怕。可是,杨慎不仅是杨廷和的儿子,还是大明的文官,大礼仪事件中,他出了很大的力,来和嘉靖斗争。大礼仪事件后,首辅杨廷和辞官归乡,原本支持嘉靖的张璁、桂萼等新贵,开始在朝中掌权。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而杨慎,却不认为此事结束。他频频上书,指责张璁、桂萼是奸佞,说不想和奸佞同朝为官。而嘉靖当时感刚刚赢得了对战杨廷和的胜利,正是心高气傲之时,杨慎此举直接让他愤怒,他正式下诏书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和其他几位学士,纷纷上书反对,嘉靖直接暴力镇压。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杨慎等读书人的怒气被彻底激发,约了几百个书生,在金水桥、左顺门大哭,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抗议朝廷命官被无辜镇压、关押。然后,嘉靖让人直接庭杖了百官。杨慎15日被打过一次,17日又被打,十天后又被打,不到八个月被庭杖三次,几乎去掉半条命。之后醒来,直接被发配到了云南充军。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杨慎被流放

而他的一路上更是危险重重。因为他的父亲在被罢官之前,曾经罢免了一批滥领军功之人,被罢免的人心怀怨恨,决定要杨慎父债子偿。召集了一大批人,在半路狙杀杨慎。而杨慎一路拖着病庭杖未愈的身体,还要小心他人击杀,实在是凄惨。到达云南时,身体都站不起来。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而杨慎一生的时光,都在云南渡过了。之后,嘉靖曾三次下令大赦天下,杨慎都不在其中。因为杨慎即便已经远离朝堂,到那时嘉靖还是对他恨得牙痒痒,没事就问问身边人杨慎怎么样了,听到他又老又病的,就高兴的很。所以,杨慎一生中,经历六次大赦,仍然在滇南充军。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状元之身、首辅之子,为何会惨遭流放30多年?

之后,除了杨廷和重病、病逝时,杨慎都在云南渡过。可他在边陲之地仍然不忘家国,探亲途中遇到贼寇之乱,还带着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与副使张峩用计击破叛军,平定叛乱。知道不平之事,还写诗抨击:《海门行》、《后海门行》,等就是专门抨击劳民伤财的政治工程的。一直到了公元1559年8月8日,杨慎在戍所逝世,时年七十二岁。一直到了嘉靖四十年冬,才迁葬到自己父亲杨廷和的墓旁。杨慎的一生,才高八斗却不受重用,被誉为明代第一大才子,却因得罪皇帝,在边陲之地流放三十多年,实在是让人唏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