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突厥的性格特点:崇拜英雄,愿为英雄死,现代突厥早不这样了

提示:今天,应该看到,古代突厥部族消亡后,在从中亚到西亚的广大地区,能够使讲突厥语诸民族仍然认同于“突厥”的就剩下语言了。这中间除了拉扯一些不是突厥的“突厥人”之外,也把古代突厥人身上崇拜英雄的可贵品质,早早地甩进了历史的长河里。

古代突厥的性格特点:崇拜英雄,愿为英雄死,现代突厥早不这样了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现在,一些所谓的学者把突厥这个概念弄得有些太大了,在他们的“学术”里,全球约有1.82亿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都被他们称为了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对使用突厥语的很多民族的统称,主要包括有土耳其人、土克曼人,哈萨克人,撒拉族,鞑靼人(新疆及周边地区的塔塔尔族),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和雅库特人等等。

这种做法就像一个现代人去做DNA,忽然发现自己的基因里有一点匈奴人的“元素”,就声称自己是匈奴人。事实是,人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这23对染色体每一代人都要完成配对传承,有匈奴人的“元素”只能说明祖上的某一个父系的祖先,可能是匈奴人,分明是一个远得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不能因此就说自己是匈奴人,而忘记了自己的基因更多来自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人。

这是基因要告诉人们的,至于语言,突厥语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有着大量的来自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蒙古语和藏语的借词,也说明了突厥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种族概念,是不能被突厥语笼统地“概括”起来的。这种表现就像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就让大家都到那里去抱着人类起源的某块石化,哭爹喊妈。太没有必要,也太可笑了。

古代突厥的性格特点:崇拜英雄,愿为英雄死,现代突厥早不这样了

古代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真正的突厥最早只是指阿史那部,其他说突厥语的民族是铁勒,这是两个民族,但由于语言相通,被一些人“混淆”成了一个民族。

铁勒是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其分布东至大兴安岭西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公元546年突厥统一铁勒诸部,建立突厥汗国。而后来突厥汗国携带大量大漠的游牧部落越过阿尔泰山西征中亚、东欧,于是铁勒人分布达到东欧。这是突厥人的西迁。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这是铁勒人或者回纥人的西迁,其中也有不少突厥人。

两次西迁使两个民族自中亚而西,吸收了不少当地尤其是西亚的文化,而使本来可以称为突厥-回鹘语的突厥语,直接没有了回鹘人的成分,或者说,把回鹘人也纳入了突厥人的行列。

突厥人最早与铁勒人一起住在叶尼塞河,向后者学习冶炼。坚昆即是唐代称的黠加斯,突厥人在这些人群里最先拥有文字的语言,坚昆是赤发碧瞳的白种人,同期的铁勒主体是黄种人,突厥人亦是黄种人。所以,在蒙古崛起以前,北亚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分布区域大体以西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界,叶尼塞河流域是白种人,东边则是黄种人势力范围。肤色相近,甚至相同,语言相近,让突厥人与铁勒人有了天然融合的优势,所以,也便有了铁勒人“俗大抵与突厥同”的说法。

但是,在“大抵同”中也有不同:首先是铁勒人“唯丈夫婚毕,便就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意思是铁勒人结婚后,要在妻子家待一段时间,等妻子生下了孩子才带他们回到自己家里去。其次是突厥人的葬俗有坐葬和火葬,铁勒人则“死者埋殡之”,“此其异也”。

古代突厥的性格特点:崇拜英雄,愿为英雄死,现代突厥早不这样了

今天,关于古代突厥人,人们大约都知道,除了葬俗外,他们以狼为图腾(这个我们在以前的文字里专门论述过,其实所谓的狼是犬,古代突厥可能来自犬戎,曾活跃于今陕、甘一带),崇拜太阳天地,崇信中亚的拜火教,后又信奉佛教。婚俗中尚存“收继婚”,外族嫁入者亦无例外。

另外,突厥汗国最高首领称“可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官爵依次分为二十八等。突厥的兵制与其游牧和射猎的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军队大体可分三种,侍卫之士,控弦之士,拓揭;军事编制与部落组织相结合,其酋长与部民的从属关系及父子宗法关关使军队组织稳固,战斗力强。突厥早期刑法规定简单而严厉,说明当时已处于以男子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

除了这些,突厥人似乎还有这样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对于英雄的崇拜,甚至站着不动,有时甘愿死于英雄刀枪之下。

割耳剺面是草原游牧民族中盛行的葬俗,以此来表达送别的悲伤。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按《资治通鉴》的说法,“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这些人中有突厥王族阿史那·社尔,也有铁勒人契苾何力,他们不但割耳剺面,还请朝廷杀了他们为唐太宗殉葬。

虽然,唐高宗李治没有同意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的请求,但655年,阿史那社尔去世,仍陪葬昭陵了;契苾何力也一样,677年病逝后,被追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亦陪葬于昭陵。从中,多少能看到一些突厥人、铁勒人对于英雄的崇拜。而此前,契苾何力的经历似乎更感人。

契苾何力出身于铁勒可汗世家,是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莫贺咄特勒契苾葛之子。铁勒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因经常与吐谷浑发生冲突,便迁到热海(今伊塞克湖)一带居住。契苾何力九岁时父亲去世,他于是继任可汗之位,降号为大俟利发。

630年,唐朝消灭东突厥后,铁勒势力逐渐强盛。632年,契苾何力与母亲率领本部落一千多家(一作六千多家)前往沙州(今甘肃敦煌)投降唐朝,唐太宗下诏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之间,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并封其母为姑臧郡夫人,其弟契苾沙门为贺兰州都督。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中说,642年,唐太宗派契苾何力回凉州省亲,顺便安抚其部落。当时薛延陀(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势力正强大,契苾何力部落都想归附薛延陀,契苾何力十分惊奇地说:“大唐天子待我们如此厚恩,为什么还要叛离呢?”契苾何力部落的人说:“老夫人和都督此前都已到薛延陀那里,你何不前往?”契苾何力说:“沙门孝敬老人家,而我要对皇上忠心,坚决不跟你们去。”

契苾何力的部落之人将契苾何力捆绑起来送到薛延陀,扔在真珠可汗(一作毘伽可汗)乙失夷男牙帐前。契苾何力伸直双腿,拔出佩刀向东面大声喊道:“岂有大唐忠烈之士受你们的侮辱,天日昭昭,望你们知道我的真心。”(岂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于是将左耳割掉发誓不从。最终是唐太宗派人至薛延陀,以和亲为条件,换回了契苾何力。

一个人被自己的部落逼迫了这样,仍然对大唐一片真心,契苾何力对唐朝的赤诚之心,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了,而这中间无非是这样两个因素:一是对于中原文明的向往,二是对于唐太宗的个人崇拜。

古代突厥的性格特点:崇拜英雄,愿为英雄死,现代突厥早不这样了

和突厥王族阿史那·社尔与铁勒人一样,有着英雄崇拜情结的是更多突厥人。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是指唐太宗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时间是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面对来攻的突厥,唐太宗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突厥人看到后,觉得这才是英雄,纷纷倒地跪拜。《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这要是在其他场合,唐太宗的人头恐怕是很难保住的。

薛仁贵,唐初名将,故事因为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在民间广为流传。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李治诏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铁勒人在天山依托地形阻击唐军,薛仁贵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三名将领应声坠马而亡,敌军立即混乱,被唐军杀得大败。

《新唐书·薛仁贵传》中说,薛仁贵发三箭射死三人后,铁勒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从此,军中传出歌谣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铁勒遂衰。

古代突厥的性格特点:崇拜英雄,愿为英雄死,现代突厥早不这样了

681年,薛仁贵被重新起用,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682年,突厥阿史德元珍进犯并州(今山西太原)与单于都护府北境,又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新唐书·薛仁贵传》记载,突厥问曰:“唐将为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

这段白话文即是:突厥人问:“唐朝的将领是谁?”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能复生?”薛仁贵脱掉头盔去见他们,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排队拜揖,渐渐逃走。战争的结果在这里已经可想而知了,在突厥人的身上让人感动的依然是见到英雄后的“下马罗拜”。

今天,应该看到,古代突厥部族消亡后,在从中亚到西亚的广大地区,能够使讲突厥语诸民族仍然认同于“突厥”的就剩下语言了。这中间除了拉扯一些不是突厥的“突厥人”(比如,我们前文中说到的铁勒人)之外,也把古代突厥人身上崇拜英雄的可贵品质,早早地甩进了历史的长河里。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西部人文地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