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脉(俄语:Алтай;英语:Altai Mountains),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山体长达500余公里,海拔1000—3000米。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

这是人们今天给予阿尔泰山脉的地理概念。友谊峰位于我国境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距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四国交界处很近。若以这里为起点,阿尔泰山南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南边属于我国阿尔泰地区,北边属于蒙古国布尔根省。

从这个两个区域向东、向西,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地理和历史现象,即阿尔泰山脉成了古代中国白种人与黄种人的分界线,由此以东是没有白种人的;由此以西,人种的成分在黄种的基础上有了白种的成分。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一、大山阻隔出的人文风景线

布尔根省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漠北地区,其北部与今俄罗斯接壤,唐努乌拉山、汗呼赫山以及杭爱山(中国古籍中的燕然山)和阿尔泰山在这一区域构成了一个“走廊”(或称狭长盆地),使这一带的人文交流汇集于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是图瓦旧称,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1914年被沙俄占领,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6.8604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这一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1727年《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中俄在此以萨彦岭为界,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清代唐努乌梁海是乌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东北部、“阿尔泰边疆区”东南部、“克麦罗沃州”南部、“哈卡斯共和国”南部及蒙古国的“库苏古尔省”大部分,总面积约38-40万平方公里。

这种地理构造,让阿尔泰山以友谊峰为起点,向南理论上成为了中国古代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线。

需要说明的是,今我国新疆不能等同于古代西域,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古代西域的地理面积要比今日新疆更为广阔,除了前文中说到的图瓦地区,还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外伊犁”以及中亚一些地方。在这样一个区域里,阿尔泰山基本扮演了中国古代人种分界线的概念。即从今布尔根省向西越过阿尔泰山,中国古代西域就有了白种人。

也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汉唐时代,是没有今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之概念的。而今阿尔泰山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境内后称鲁德内阿尔泰山,南部在蒙古国称戈壁阿尔泰山。在历史上,这座山以北、以东和以南、以西的民族交流,主要通过前文所说的唐努乌梁海,也就是前文中所说的“走廊”北部地区。这是被大山阻隔出的一道人文地理的风景。

重要的事情,再强调一遍:在中国古籍里,由友谊峰至戈壁阿尔泰山这一线向东是没有白种人的。这个没有白种人的区域大约包括,由友谊峰向北至鲁德内阿尔泰山至北纬50度线,然后以北纬50度线为界,一直到今日中国东北的北纬50度线以南。也就是说,由阿尔泰山向西进入古代中国西域,才可以见到白种人的;向北,只有越过北纬50度线,或许才能见到白种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二、北纬50度线以北的人种融合

在阿尔泰山这条分界线之后,我拽出了北纬50度线,并用了“或许才能见到白种人”的表述,这是因为越过北纬50度线,为中国古代地理概念中的“极北”概念,那里有很多历史我们尚不十分清楚,却似有白种人的存在。在中国古代史中,关于那里的白种人的来源表述与黠戛斯和西丁零有关。

黠戛斯(突厥语:Qrqz,Kirγiz),是唐代西北的一个小部族。地处回纥西北三千里,约当今叶尼塞河上游。汉作鬲昆,又作隔昆,或坚昆;南北朝至隋作护骨,或结骨、契骨、纥骨;8世纪中叶鄂尔浑突厥文碑作Qrqz,唐朝通用的汉译名是黠戛斯。他们本来是古亚细亚人的一支,为黄种人。但因与周边部落、民族交流频繁,到后来逐渐变成了白种人,成了红头发绿眼睛,“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

关于这一点,史籍记载是,匈奴征服黠戛斯后曾让李陵管理黠戛斯,后来在突厥的吞并战争中,黠戛斯收容了大量白种人居多的西丁零人,逐渐变得白种人成分居多。形象虽然变了,但黠戛斯坚信自己是李陵的后代,曾来到长安与唐中宗认亲。唐中宗不但认了他们,还说:“尔国与我国同宗,非他蕃比。”

那么,影响黠戛斯人长相的丁零人又是怎样的一个族群呢?丁零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灵、钉灵。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阿尔泰山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影响黠戛斯人长相的是西丁零人,从地域上看,很显然,西丁零人的白种人成分来自今天所说的中亚和我国新疆。但白种人原生地主要是在欧洲,西伯利亚的白种人主要是欧洲人后裔,当年也许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即白种人越过乌拉尔山脉,过鄂毕河,在叶尼塞河完成与黠戛斯人的融合。

叶尼塞河起源于蒙古国,朝北流向喀拉海。叶尼塞河也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东,是西伯利亚河流中流入北冰洋的最大河流。

鄂毕河上源为中国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元朝时称作也儿的石河),与发源于阿尔泰山的比亚河和卡通河在阿尔泰边疆区的比斯克西南汇流形成鄂毕河,最终向东注入北冰洋。

叶尼塞河与鄂毕河都是今俄罗斯的大河,均属北冰洋水系,主要流域也都在北纬50度线以北。虽然,人们今天不知道历史上的白种人是沿河而下,还是越过乌拉尔山脉出现在这两条河之间平原上,但白种人确实是在那个年代里影响到了西丁零人和黠戛斯人的长相。

如果能把河流可以理解为山脉的一种延续,河源也在阿尔泰山的鄂毕河,却没有起到阿尔泰山黄白人种分界的作用,而这也是我拽出北纬50度线的原因。在此,古代的人种融合,过河似乎比越山容易。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地理现象。

阿尔泰山就是一道屏障,很难逾越,这也让前文中所说的“走廊”在其南部产生了一个与唐努乌梁海一样的人文交流融合的风景区,这个风景区即是阿尔泰山与戈壁阿尔泰山间的这一地带,从这一地带进入今中国境内,或经北塔山至今奇台、吉木萨尔一带;或经今额济纳通过河西走廊至敦煌、哈密一带。这就是说,古代中国史上的白种人,也有可能从今新疆南疆、北疆而来,到达今河西走廊以及内蒙古高原。阿尔泰山脉作为古代中国白种人与黄种人的分界线在此更加明显。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三、鲜卑人也有白种人的成分?

从祖国的西北至东北,就是直线的距离也是非常漫长的。但更为有趣的是,影响了黠戛斯人长相的丁零人,也影响到了一部分鲜卑人的长相。

鲜卑族起源于被匈奴击破后退保鲜卑山的东胡余部,现代考古证明,东胡属黄种人,不具有白种人特征。但鲜卑族的成分并不是东胡余部这么简单,历史上,匈奴人征服东胡后,是有过向东的迁移的,所以,鲜卑人与匈奴人与匈奴人在习俗方面是相近的。

同样,匈奴人上征服过丁零人的,《史记·匈奴列传》与《汉书·匈奴传》都记载匈奴冒顿单于“北服丁零”,有部分丁零人逐渐南迁与匈奴人杂居的事实,而那个在历史上很有名的卫律就被匈奴单于封为了“丁零王”。

所以,丁零人影响鲜卑人的长相。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匈奴人的东徙;二是鲜卑人的崛起。

宇文部鲜卑是鲜卑中重要的一支,但他们并不是起源于东北的,和其他鲜卑部落一样,他们主要是匈奴人。《周书·文帝纪》载,宇文部的首领“自阴山而徙,始居辽西”,从中可以看到宇文部移居东北的事实。慕容鲜卑也是鲜卑中重要的一支,魏初,慕容鲜卑因魏灭燕之战从山西塞外迁至辽西郡。《晋书·慕容廆传》载:“(慕容廆)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司马懿)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也说明了鲜卑移居东北的事实。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说:“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 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这些历史的记载都说明了,不管是鲜卑的迁徙还是鲜卑的强大,都混了不少匈奴人的血,还是北匈奴的,而北匈奴人是和丁零人杂居的。所以,在古籍中,鲜卑人中有部分为金发黄须,多少具有些白种人的相貌特征。

然而,我想要说的是,这种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很快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并不影响中国古代阿尔泰山脉作为黄种人与白种人分界线的地理概念。而唐努乌拉山、汗呼赫山以及杭爱山和阿尔泰山构成的“走廊”两端的人种和民族融合风景,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阿尔泰山:古代中国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分界,由此向西中国始有白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西部人文地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