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高祖入咸阳,与天下约法三章以来,汉朝制度就大体上确立为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基本制度.
其中关于皇帝宗氏的非刘姓者,不封王,确立了皇家王权的专有性,为后世诸侯王动荡国家埋下了隐患,历朝皆有藩王造反之事发生,而这一场场闹剧的后果,也只是让百姓备受苦难而已。
明朝时期,皇帝的两位藩王叔叔造反,而皇帝最终只杀了朱高煦,这而朱高燧却安然无恙。

靖难的功臣朱高煦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八年驾崩,传位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由于建文帝大力的削藩,引起燕王朱棣不满,深感危机的朱棣从北平起兵造反,号称靖难。
公元1398年,朱允炆即位,当时太祖皇帝为了国家稳固,大肆封赏自己的儿子为藩王,且享有兵权,在外镇守边关,地方上的大事以及军队调动,都要向藩王请示,才能实施,权利不可谓不大。
即位之初,因明太祖传位于皇太孙,便引起诸王不满,藩王问题愈发突出,建文帝决定削藩,首先就是与朱棣一母同胞的周王获罪,被贬为庶人,同一时间,诸王或死或流放的数人。
而在削藩的初始,朱棣就开始为造反做准备,在朝廷下诏逮捕燕王官署之时,朱棣抗命誓师,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在这场战争里,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大放异彩,为靖难立下汗马功劳。
朱高煦是燕王朱棣的嫡次子,早年与诸王子就学于南京,因行为轻佻而不受朱元璋的喜爱,但其人心性狡诈,狠毒,计谋百出,因此在朱棣起兵后,以其人为先锋,随军出征。
在白沟河之战中,朱高煦率精骑冲阵,斩杀敌将父子于阵前,军心大振,名声传遍燕军。
正在朱高煦勇冠三军的时候,准备大战一场的时候,前线朱棣大败于东昌,燕军大将张玉战死,朱棣被困将被俘之时,朱高煦率军赶到,其人率部死战,终于击退敌军,救下朱棣。
被救下的朱棣感慨万千,他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出了让其人奋斗一生的话:“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病。”
暗示可能会将世子的位置传给他,借此激励朱高煦,为了这句话,朱高煦产生了夺嫡的想法,愈发的在战场上拼杀,此后多次营救朱棣于危难之际。
大胜之下,朱棣一举攻破南京城,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即位之后,朱棣为继承人的问题开始纠结起来,他在二儿子朱高煦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心理上,朱棣更倾向于立朱高煦为太子,可是朝堂之上的文官却都一边倒的支持更仁厚且素有贤名的嫡长子朱高炽,而废长立幼自古就是乱象。
再三考虑之下,朱棣最终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则成了一个藩王,可朱高煦怎会甘心于一个藩王,他在朱棣多次下旨令其回封地的情况下,依旧留在南京,他在等待时机,并且始终忘不了朱棣给他的承诺。
朱棣死前,强行把朱高煦送回封地,可其人在封地也并不安分,招兵买马,伺机谋反。
随后明仁宗即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太子从北平返回的时候,作为叔叔的朱高煦甚至想在半路截杀,只是仓促之下,并未成功。太子即位后,不但未追究其人半路截杀的罪过,反而对其大加封赏。
这在朱高煦眼中成了懦弱的表现,他想要造反的心思愈发的躁动了。终于,在御史的告发下,朱高煦谋反的意图暴露,只得仓促起兵,由于准备并不充足,在仁宗皇帝御驾亲征之下,叛兵溃散,朱高煦连同几个儿子一起被俘。
在这场反叛中,一同谋反的还有朱高燧。
懦弱的反贼朱高燧
同朱高煦一样,朱高燧同样渴望皇位。他是朱棣的第三个儿子,深受朱棣信任。
据史书记载,朱棣登基后,封朱高燧为赵王,负责北平的一切政务,而北平正是朱棣起兵的老家,也是朱棣的根本所在,这个任命足见朱棣对其能力的肯定。
但是朱棣同样没有把最重要的位置交给他,他也同二哥一样不满,可他并未像二哥那样起兵造反,他走的是另一条路。
朱棣对小儿子尤为喜爱,仗着这一点,朱高燧就在朱棣跟前开始诬陷太子的属官,于是太子身边的人大多获罪入狱,借此削弱太子的力量。
随后他嫁祸太子谋反的事情败露,朱棣大怒,最终在太子的求情之下才免罪,可朱棣却专门为其找了德高望重的老师严加看管,有了严师的教导,他的行为也日渐收敛起来。
可不甘心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头发了芽,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朱高燧以为他的时机来了,与内侍密谋毒死朱棣,造伪诏废太子,立朱高燧为帝,却再次被人告发,事情败露后,被朱棣叫到跟前问罪,朱棣喝问:“是你做的吗?”
此时朱高燧早已因为恐惧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太子在一旁为其大力辩解:“一定是属下人自作主张,弟弟并不知情。”
看在太子的颜面上,朱棣并未追究,经此一事,朱高燧的野心不敢表现出来了。
谋反的兄弟
朱高燧的野心收敛了很多,但是他依旧对那个位置十分渴望,于是在朱高煦的鼓动下,他还是动起了歪心思,他与朱高煦商议,造反之时,他为内应,一举拿下北京城。
事情败露得太快,朱高煦兵败得也快,此时有人向宣宗皇帝进言,一并拿下赵王朱高燧。
宣宗皇帝并未允许,他说:“先皇与两位叔叔素来要好,且赵王并未有谋反之实,朕不忍杀之。”
被宣宗皇帝释放后,赵王主动把兵权交出来,野心也完全息灭,宣宗也非常照顾他,对其大加封赏,死后更是给了谥号。
与朱高燧的安分相反,朱高煦却更为激进,他不仅毫无悔改,兵败被俘的他,在宣宗皇帝来探望的时候,伸脚绊倒了皇帝,自觉颜面受辱的皇帝,盛怒之下宣宗皇帝下令用大火生生烤死,了却了他一代奸雄的一生。
此时的朱高煦是抱着死志的,临死了还要挑衅皇帝,自从朱棣给他许诺后,加上军伍上的百战血气,他已经不敢再居于人下。
哪怕他已经位极人臣,野心一旦烧起来就难以熄灭,一山无二虎之下,他是必死的,而朱高燧却是相反的,他本是文人出身,性子带着懦弱,加上接连的败露,他也放下了自己的雄心,专心于一个太平王爷,自然是能得善了。
枭雄逐鹿,历史总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