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悼天王冉闵,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因为西晋王朝政治腐烂、剥削阶级对北方地区胡族的挤压及岐视及地理环境恶变等缘故,造成了少数名族抵抗事情的持续产生。

武悼天王冉闵,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伴随着胡汉分歧的加重,胡族头领陆续举兵抵抗汉朝暴虐执政,创建军阀混战政党。在这其中,冉闵与十六国时期中的后赵密不可分,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和真实的历史呢?

一、后赵国的衰亡

1、后赵国的内乱

石虎统治末期,由于其暴虐无道,苦役民众,导致后赵国内矛盾重重,梁犊起义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梁犊起义虽然失败,但也深深动摇了后赵国的统治基础,张贺度、石苞、李农等后赵主力已经无法镇压民众的反抗,氐、羌民族的兴起,意味着羯族势力在北方的衰落。

2、冉闵屠胡

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刘氏临朝听政,政权完全掌握在张豺的手中。石鉴即位后,以石闵为大将军、武德王,司空李农为大司马,录尚书事。石鉴虽为皇帝,实属徒有虚名,后赵国实权掌握在石闵、李农手中。

次年,冉闵建立冉魏政权,杀死赵主石鉴,并杀石虎二十八孙,尽灭石氏。从此,羯族在中原的统治也宣告结束。

二、五胡乱华时期的冉闵兴衰

1、冉魏建立与衰亡

石闵屠胡后,原后赵国内逐步形成两个政治中心,即以石闵的邺城和石祗的襄国为中心。东晋永和六年,石闵杀死傀儡皇帝石鉴,自立为帝,复姓冉氏,改元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新兴王石祗亦在襄国即皇帝位,后赵旧臣太宰赵庶、太尉张举、中军将军张春等人反对石闵政权,纷纷出奔襄国。同年四月,在襄国称帝的石衹,以石琨为相国,派遣其率十万大军讨伐冉魏。

此时的冉魏却爆发了内乱,冉闵与李农突然爆发矛盾,致使李农及其三子,并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朝中大员被杀,邺城人心惶惶。冉闵遣使告晋,希望得到东晋的支持,但东晋以冉闵己称帝为由,不予理会。

武悼天王冉闵,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流言传冉闵战死,国中军民惴惴不安。射声校尉张艾请冉闵出城以安众心,闵从之,讹言乃止。不过最终的命运是慕容儁以董氏奉传国玉玺,赐号为奉玺君。赐冉智为海宾侯,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命慕容评镇守邺城,冉魏宣告灭亡。

2、冉闵屠胡的深思

魏晋时期,汉人对这些进入中原地区的异民族压迫是较为严重的,作为“部落小率”的石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司马腾“两胡一枷”贩卖至山东为奴。后赵建立后,胡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减弱。

石勒“讳胡”,提高国人地位,“号胡人为国人”,“专门管理胡人诉讼”等措施,表面上体现了石氏为解决胡汉矛盾的努力,可实际恰恰暴露了其不善于处理民族矛盾的问题。第一,十六国时期,“胡”之称谓并非针对羯族。伴随着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胡族与汉人中间矛盾加剧,“胡”之称呼逐渐拥有蔑称之义。

武悼天王冉闵,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但即使如此,也未见别的政党对这般比较敏感,连汉赵国都沒有“讳胡”一说,而提升突厥人影响力的做法,显著是对于汉人“夷夏之辨”的见解。在十六国时期,一些内徙民族在面对汉人“夷夏观”的时候,总是努力向“华夏化”靠拢,而排斥那些“非华夏化”的因素。

羯族却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提高“胡人”地位,殊不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以承认“夷夏之辨”为前提,自称“胡”为“国人”,并提高胡族地位,自然不会得到广大汉人的拥护和支持。加之胡、汉民族在社会地位、司法诉讼、职业选择上的偏差性,都使后赵政权下民族关系异常复杂,民族异常矛盾尖锐。

石虎末期,“为苦役晋人”,导致民怨沸腾,这己经为胡汉矛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胡、羯政权的储君、新君地位不稳,很大程度上源于草原传统的军制体制继承方式。

皇帝的继位者并不一定是储君,更有可能是羯族集团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人。石邃之谋反,石宣、石韬内乱,石虎、石遵的登基都是如此。尽管如此,羯族集团内部的夺位者对待被废的新君的态度并不极端。

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作为政权法理的继承人储君,政变者即使成功,也一般不会立即将其杀害。石虎篡位,先逼立石弘,扫除政敌之后,再“废为海阳王”;石遵对待石世,也“封世为谯王”,尽管最后石弘、石世还是被寻机除掉,但比之冉闵的简单粗暴做法,已是较有政治考量。

3、冉闵夺取政权失败的根源

冉闵本希望借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屠胡灭种并非其所期望。冉闵出战襄国前,令其子冉胤为大单于,并配一千降胡于手下,因此还干掉了劝说的韦謖,能够看得出冉闵還是期待运用后赵阶段完善的“胡汉分治算法”方式保持执政。

而诛灭李农父子俩三人,也证实了他想与汉人集团断绝来往,这种都能够看得出,冉闵屠胡并不是说白了“汉”观念出芽,或遭受汉人“夷夏观”危害,只是是将宫廷政变引进了日趋猛烈的中华民族矛盾之中,悲剧产生的中华民族残杀惨案。

屠胡事情因胡汉分歧爆发所导致的时期不幸,并非冉闵单纯性的行为。石鉴人死之后,后赵旧部突厥人及各界军镇陆续适用襄国石衹,汉人乞活军、坞壁、晋代都没有给与冉闵充足的适用,是造成冉魏速败的关键要素。

武悼天王冉闵,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屠胡以后,冉闵并没有获得什么好的政治资产,与石衹、石琨等战斗也是限于后赵内讧的范围。这样的情况下,被新兴崛起的慕容鲜卑势力吞并就不足为奇。

三、冉闵施行的政策

1、对汉官群体的拉拢

关于冉闵拉拢汉官群体的记载发生在永和五年,当此之时,石遵毁弃之前以冉闵为太子的承诺,转立石斌子石衍为太子。

在此情况下,不管是出于保全自身的考虑还是为了获取更高权力,冉闵都急需强力的盟友,因此才有了所谓“劫李农及右卫王基”事件的发生。那么冉闵为何又将李农和王基二人作为联合的对象呢?王基其人材料无多,姑且不论。

而李农之所以成为冉闵拉拢和联合的对象,则主要是由于李农的政治威望和其在邺城附近保有的强大势力。冉闵对汉官的拉拢最早即是由权力斗争促成的,并且汉官更多地是处于被冉闵裹挟的状态,这种情况直到冉闵通过政变掌握后赵政权以后,方有所改观。

武悼天王冉闵,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后赵政权中的汉官群体虽然占据了包括三省诸官在内的大部分职位,但部分重要职位如录尚书事、尚书令等官一直被胡羯把持,汉官被限制担任,也就是说,汉官群体相对于胡羯官僚一直处于被相对压制的状态,这也造就了后赵政权中胡羯官员与汉官之间天然的政治矛盾。

而冉闵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汉官群体作为自己拉拢的对象,试图借助他们的力量以达到扩大自身的统治基础的目的。

2、冉闵对胡羯的打压

对汉官群体的拉拢任用,损害了后赵宗室和羯胡官员的政治利益,而这两者长期以来处于后赵政权的最顶端,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因此,冉闵为了避免事态的扩大,处理手段相对克制,矛头只对准直接参与反抗活动的胡羯官僚。

石遵在位时,冉闵为了自保及获取更高的权力地位,选择拉拢任用长期受胡羯官僚压制的汉官群体,从而引起了胡羯官僚勋贵的不满和反抗。

而对于这部分反对势力,冉闵起初的政策也是以克制、怀柔为主,但随着大量谋士的加入,让冉闵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最终不得不采取屠杀清洗的策略以稳固自身统治,而清洗的对象正是以反抗自身统治的胡羯官僚和士兵为主,未与其中的胡羯官僚勋贵则不在屠杀范围内。

由此可知,冉闵所实施的包括拉拢汉官群体及打压乃至屠杀胡羯等一系列政策的直接诱因皆为权力斗争,而非由血统出身带来的民族矛盾。

结语:

历史要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评价一段历史要考虑当时的大环境,五胡乱华时期,冉闵的冉魏政权的建立到灭亡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小政权先杀胡再拉拢中原人士。这种行为并不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正大光明的做法,最终也得不到历代皇帝的推崇和借鉴。

武悼天王冉闵,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中华多民族的融合是历史的潮流趋势,不会因为这样的政权建立而统一,相反,会加剧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参考文献:

《史记》

《资治通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