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悼天王冉闵,在曆朝統治者眼中,是以什麼形象出現的?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的動蕩時期,因為西晉王朝政治腐爛、剝削階級對北方地區胡族的擠壓及岐視及地理環境惡變等緣故,造成了少數名族抵抗事情的持續産生。

武悼天王冉闵,在曆朝統治者眼中,是以什麼形象出現的?

伴随着胡漢分歧的加重,胡族頭領陸續舉兵抵抗漢朝暴虐執政,建立軍閥混戰政黨。在這其中,冉闵與十六國時期中的後趙密不可分,他又有着怎樣的傳奇和真實的曆史呢?

一、後趙國的衰亡

1、後趙國的内亂

石虎統治末期,由于其暴虐無道,苦役群眾,導緻後趙國内沖突重重,梁犢起義即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梁犢起義雖然失敗,但也深深動搖了後趙國的統治基礎,張賀度、石苞、李農等後趙主力已經無法鎮壓群眾的反抗,氐、羌民族的興起,意味着羯族勢力在北方的衰落。

2、冉闵屠胡

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劉氏臨朝聽政,政權完全掌握在張豺的手中。石鑒即位後,以石闵為大将軍、武德王,司空李農為大司馬,錄尚書事。石鑒雖為皇帝,實屬徒有虛名,後趙國實權掌握在石闵、李農手中。

次年,冉闵建立冉魏政權,殺死趙主石鑒,并殺石虎二十八孫,盡滅石氏。從此,羯族在中原的統治也宣告結束。

二、五胡亂華時期的冉闵興衰

1、冉魏建立與衰亡

石闵屠胡後,原後趙國内逐漸形成兩個政治中心,即以石闵的邺城和石祗的襄國為中心。東晉永和六年,石闵殺死傀儡皇帝石鑒,自立為帝,複姓冉氏,改元永興,國号大魏,史稱冉魏。

新興王石祗亦在襄國即皇帝位,後趙舊臣太宰趙庶、太尉張舉、中軍将軍張春等人反對石闵政權,紛紛出奔襄國。同年四月,在襄國稱帝的石衹,以石琨為相國,派遣其率十萬大軍讨伐冉魏。

此時的冉魏卻爆發了内亂,冉闵與李農突然爆發沖突,緻使李農及其三子,并尚書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嚴震、趙升等朝中大員被殺,邺城人心惶惶。冉闵遣使告晉,希望得到東晉的支援,但東晉以冉闵己稱帝為由,不予理會。

武悼天王冉闵,在曆朝統治者眼中,是以什麼形象出現的?

流言傳冉闵戰死,國中軍民惴惴不安。射聲校尉張艾請冉闵出城以安衆心,闵從之,訛言乃止。不過最終的命運是慕容儁以董氏奉傳國玉玺,賜号為奉玺君。賜冉智為海賓侯,申鐘為大将軍右長史,命慕容評鎮守邺城,冉魏宣告滅亡。

2、冉闵屠胡的深思

魏晉時期,漢人對這些進入中原地區的異民族壓迫是較為嚴重的,作為“部落小率”的石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司馬騰“兩胡一枷”販賣至山東為奴。後趙建立後,胡漢之間的沖突并沒有減弱。

石勒“諱胡”,提高國人地位,“号胡人為國人”,“專門管理胡人訴訟”等措施,表面上展現了石氏為解決胡漢沖突的努力,可實際恰恰暴露了其不善于處理民族沖突的問題。第一,十六國時期,“胡”之稱謂并非針對羯族。伴随着十六國時期北方地區胡族與漢人中間沖突加劇,“胡”之稱呼逐漸擁有蔑稱之義。

武悼天王冉闵,在曆朝統治者眼中,是以什麼形象出現的?

但即使如此,也未見别的政黨對這般比較敏感,連漢趙國都沒有“諱胡”一說,而提升突厥人影響力的做法,顯著是對于漢人“夷夏之辨”的見解。在十六國時期,一些内徙民族在面對漢人“夷夏觀”的時候,總是努力向“華夏化”靠攏,而排斥那些“非華夏化”的因素。

羯族卻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提高“胡人”地位,殊不知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以承認“夷夏之辨”為前提,自稱“胡”為“國人”,并提高胡族地位,自然不會得到廣大漢人的擁護和支援。加之胡、漢民族在社會地位、司法訴訟、職業選擇上的偏差性,都使後趙政權下民族關系異常複雜,民族異常沖突尖銳。

石虎末期,“為苦役晉人”,導緻民怨沸騰,這己經為胡漢沖突的爆發埋下了隐患。胡、羯政權的儲君、新君地位不穩,很大程度上源于草原傳統的軍制體制繼承方式。

皇帝的繼位者并不一定是儲君,更有可能是羯族集團中軍事實力最強的人。石邃之謀反,石宣、石韬内亂,石虎、石遵的登基都是如此。盡管如此,羯族集團内部的奪位者對待被廢的新君的态度并不極端。

在華夏文化的影響下,作為政權法理的繼承人儲君,政變者即使成功,也一般不會立即将其殺害。石虎篡位,先逼立石弘,掃除政敵之後,再“廢為海陽王”;石遵對待石世,也“封世為谯王”,盡管最後石弘、石世還是被尋機除掉,但比之冉闵的簡單粗暴做法,已是較有政治考量。

3、冉闵奪取政權失敗的根源

冉闵本希望借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屠胡滅種并非其所期望。冉闵出戰襄國前,令其子冉胤為大單于,并配一千降胡于手下,是以還幹掉了勸說的韋謖,能夠看得出冉闵還是期待運用後趙階段完善的“胡漢分治算法”方式保持執政。

而誅滅李農父子倆三人,也證明了他想與漢人集團斷絕來往,這種都能夠看得出,冉闵屠胡并不是說白了“漢”觀念出芽,或遭受漢人“夷夏觀”危害,隻是是将宮廷政變引進了日趨猛烈的中華民族沖突之中,悲劇産生的中華民族殘殺慘案。

屠胡事情因胡漢分歧爆發所導緻的時期不幸,并非冉闵單純性的行為。石鑒人死之後,後趙舊部突厥人及各界軍鎮陸續适用襄國石衹,漢人乞活軍、塢壁、晉代都沒有給與冉闵充足的适用,是造成冉魏速敗的關鍵要素。

武悼天王冉闵,在曆朝統治者眼中,是以什麼形象出現的?

屠胡以後,冉闵并沒有獲得什麼好的政治資産,與石衹、石琨等戰鬥也是限于後趙内讧的範圍。這樣的情況下,被新興崛起的慕容鮮卑勢力吞并就不足為奇。

三、冉闵施行的政策

1、對漢官群體的拉攏

關于冉闵拉攏漢官群體的記載發生在永和五年,當此之時,石遵毀棄之前以冉闵為太子的承諾,轉立石斌子石衍為太子。

在此情況下,不管是出于保全自身的考慮還是為了擷取更高權力,冉闵都急需強力的盟友,是以才有了所謂“劫李農及右衛王基”事件的發生。那麼冉闵為何又将李農和王基二人作為聯合的對象呢?王基其人材料無多,姑且不論。

而李農之是以成為冉闵拉攏和聯合的對象,則主要是由于李農的政治威望和其在邺城附近保有的強大勢力。冉闵對漢官的拉攏最早即是由權力鬥争促成的,并且漢官更多地是處于被冉闵裹挾的狀态,這種情況直到冉闵通過政變掌握後趙政權以後,方有所改觀。

武悼天王冉闵,在曆朝統治者眼中,是以什麼形象出現的?

後趙政權中的漢官群體雖然占據了包括三省諸官在内的大部分職位,但部分重要職位如錄尚書事、尚書令等官一直被胡羯把持,漢官被限制擔任,也就是說,漢官群體相對于胡羯官僚一直處于被相對壓制的狀态,這也造就了後趙政權中胡羯官員與漢官之間天然的政治沖突。

而冉闵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是以才選擇漢官群體作為自己拉攏的對象,試圖借助他們的力量以達到擴大自身的統治基礎的目的。

2、冉闵對胡羯的打壓

對漢官群體的拉攏任用,損害了後趙宗室和羯胡官員的政治利益,而這兩者長期以來處于後趙政權的最頂端,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是以,冉闵為了避免事态的擴大,處理手段相對克制,矛頭隻對準直接參與反抗活動的胡羯官僚。

石遵在位時,冉闵為了自保及擷取更高的權力地位,選擇拉攏任用長期受胡羯官僚壓制的漢官群體,進而引起了胡羯官僚勳貴的不滿和反抗。

而對于這部分反對勢力,冉闵起初的政策也是以克制、懷柔為主,但随着大量謀士的加入,讓冉闵意識到了事态的嚴重性,最終不得不采取屠殺清洗的政策以穩固自身統治,而清洗的對象正是以反抗自身統治的胡羯官僚和士兵為主,未與其中的胡羯官僚勳貴則不在屠殺範圍内。

由此可知,冉闵所實施的包括拉攏漢官群體及打壓乃至屠殺胡羯等一系列政策的直接誘因皆為權力鬥争,而非由血統出身帶來的民族沖突。

結語:

曆史要以曆史的眼光去看待,評價一段曆史要考慮當時的大環境,五胡亂華時期,冉闵的冉魏政權的建立到滅亡無非是為了自己的小政權先殺胡再拉攏中原人士。這種行為并不是中國封建王朝統治者的正大光明的做法,最終也得不到曆代皇帝的推崇和借鑒。

武悼天王冉闵,在曆朝統治者眼中,是以什麼形象出現的?

中華多民族的融合是曆史的潮流趨勢,不會因為這樣的政權建立而統一,相反,會加劇民族之間的沖突和沖突。

參考文獻:

《史記》

《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