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想结婚吗
那你就玩吧
玩到你想结的时候
再结吧
可是,你想结的时候
已没人想和你结了
为什么呢
你枯了,烂了
你的花开败了……

写一写沈佩贞,从她的简历开始。据1915年北京《醒华报》披露,其号义新,原名慕贞,号少华。桂人,生于粤。但沈佩贞不这么说,她说她家是浙江世族,父宦两粤,幼承慈训,长学师范,曾随叔父留学日、法,游历各国。她说的“长学师范”,就是她曾在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里读书。但人们却在北洋女师范学堂1906年第一届一部、二部学生名单中,没能找到她的名字。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1.她不在这届就读;2.她就读用了其他的名字。
沈佩贞曾有一张很牛的名片,中间写着“大总统(袁世凯)门生沈佩贞”、旁边写着“原籍黄陂,寄籍香山,现籍项城”,意思是她与湖北黄陂人黎元洪、广东香山人孙中山、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都是同乡。另外,她当时还拜九门提督江朝宗为干爹,奉袁世凯亲信段芝贵为叔父,凡是总统府要人都与她有很深的交情。
名片背后的她曾是大名鼎鼎的女英雄。辛亥革命爆发时,她加入了杭州女子敢死队,往来于天津、北京、张家口、滦州等地,秘密策动武装起义,将“为国捐躯”等壮烈词句当成行动口号,最终在上海放手大干了起来。为此,她发表了《创办女子尚武会绪言》,认为女性身为国民,当效花木兰、秦良玉之举动,投身行伍,与男子一起担当保家卫国之责。
1912年初,上海《申报》刊出一篇报道,对她大加赞扬:“沈佩贞女士,去年曾要求满政府速开国会不允,遂奔走两粤,跋涉三江,提倡革命……其志愿,要在推倒满政府,扫除专制政体,建设共和民国。才识高卓,诚近今女界之伟人也。”也就是在这一时段,她组织女子尚武会,招募勇敢女生500名,为北伐培养女性侦探和特工人才。她们宣称:“天赋人权男女本无一轩轾,人自为战,雌雄可立决须臾”,平时“军纪风纪肃然可观,巾帼须眉中外特色”,战时“勇猛异常,一洗柔弱之习”,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其后,她的一帧戎装小照传出,成为那个年代人们争相崇拜偶像、女性们学习的榜样。
然而,这支女子的军队并没有派上多少用场,随着南北和谈的成功,被下令解散。沈佩贞并未气馁,转而意气风发地投身于女子参政运动,风风火火地参与到“男女平权”的运动中,在南京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成为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锋人物。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和参议院北迁,沈佩贞联合女子参政代表北上,向当时的参议院递交请愿书,商议斗争之法,但她们的请求却被完全被无视,甚至进不了参议院的大门。一气之下,沈佩贞带了30多个姐妹,全副武装勇闯参议院。在门卫那里,她们被拦了下来,开始怒火中烧,猛砸玻璃窗,玻璃破碎,致使沈佩贞手上鲜血直流,警卫上前劝阻,她飞起一脚将其踢倒在地。
勇猛的女人们涌入参议院,惊呆了在里面办公的男人,他们或躲或跑,溜得剩下没几个。女人们扑上前来,质问他们女子参政之事该如何,他们这才称“约法案尚未最后确定,还需再议,到时必议之”,之后苦口婆心劝说,女人们极不情愿地离去。
也许,动手打人是可以上瘾的,沈佩贞一脚踢倒警卫让她的拳脚功夫从此不同凡响了起来。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大会在湖广会馆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吸纳四个小党,成立一个大党,进而实现组阁的目标。秘书长宋教仁在台上磕磕巴巴地念着新的章程,女子参政同盟会的代表们在台下认认真真地听,一直未能听到那个可以让她们欢呼甚至是沸腾的条款——“男女平权”——甚至,章程里还加入了这样一条——不接受任何女性加入。女子参政同盟会的代表们脑子嗡嗡地响着,大声质问台上的人,台上的人却装着听不见。沈佩贞坐不住了,拉起一个姐妹冲上主席台,扭住宋教仁直接开打。媒体其后这样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举手抓其额,扭其胡”,“以纤手乱批宋颊,清脆之声震于屋瓦”。
屋瓦都被震响了,却没有改变男人的主张与观点。女子参政同盟会的代表们一不做二不休,很快,就将捍卫女权的要求与全国上下正在兴起的“讨袁”运动结合起来,称:“凡反对女子参政者将来必有最后之对待方法,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参政权,亦不必承认袁者为大总统。”同时,她们还借助自己创办的《女子白话报》进行抨击:“欺压女界实在太甚,所订的议院选举权,没有女子的选举权,便是将吾二万多同胞一概抹煞了。”呼吁妇女一次争不到,二次再争,二次争不到,三次四次,乃至无数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袁世凯被激怒了,1913年11月强令解散女子参政同盟会,并悬赏一万银元通缉沈佩贞等人。这样,中国妇女史上首次具有独立意义的参政火焰,被男权的冷水浇灭,风光一时的女子参政同盟会烟消云散。那些曾经的代表们有的改头换面继续斗争,有的则陷入悲观,甚至遁入空门。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沈佩贞忽然摇身一变,成了通缉她的袁大总统的门生,原因是袁世凯是她年少时就读的北洋学堂的创办人。
这就有了前文中所说那张很牛的名片。沈佩贞带着这张名片去找袁世凯,袁世凯不但点头默认,还任命她为总统府顾问。这中间有一不知是真是假的说法,即是沈佩贞发现袁世凯很好色,家里养着多房姨太太,就和袁世凯玩起了权色的交易。为此,她特意召集了一批所谓的新女性,成立了一个高级的娱乐会所,用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的话说,就是“权贵又借她们勾引介绍‘女志士’寻欢作乐,湖船朝车出入新华宫而警卫不禁”。如此,沈佩贞便由一个“女英雄”变成了一个“女流氓”,为人所不齿。
被封了官,手上有了权,就得干一些事情。沈佩贞凭借着那张名片,开始不把他人放在眼里,有次,她令警厅抓赌,交通总长、参谋次长、财政次长均在之列,她硬是让警察将这些人扣留了一个小时。人就这样一次次地被她得罪了下来,得罪得越多她就觉得越无所谓,不再习惯正眼看人,行事亦全无忌惮。最终,一则很无聊的新闻缠上了她,说她与步军统领江朝宗在北京城里的醒春居酒楼,“划拳喝酒嗅脚”。刊发新闻的是《神州日报》,采用的是小说笔法,连登三天。内容大致如下:
1915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沈佩贞邀约一批腻友在“醒春居”饮宴。酒筵布置在假山边的旷地,男女主宾三十多人纵情吃喝,其中有人提议“诸位佳人跣足入座,圆肤光滑如洗凝脂。可用‘闻臭脚’做酒令,顺着行酒,即用此三字连贯成文,要全用成语。如令到不成的,罚依醒春居酒数(一茶杯绍兴酒)闻臭脚一次”。是日,男客中只有一人没有罚闻臭脚,而第一个罚闻臭脚的男宾是清室贝子、庆亲王奕劻的大儿子载振。有些男客以一亲芳泽为无上艳福,故意被罚闻臭脚。
沈佩贞一看,火了,我清清白白的名声,怎容你如此糟蹋?报社的老板叫汪彭年,沈佩贞要求汪彭年澄清事实,向自己道歉。汪彭年不干,沈佩贞连说三天也没用,来了气,又用上了自己的拳脚功夫。她带了20多个娘子军,外加10多个男士兵,浩浩荡荡冲进汪彭年家中。汪彭年见阵势对自己不利,悄悄溜了出去,把这事儿交给自己的姨太太处理。几个女人迎了上来,沈佩贞大喊着交出汪彭年,很绅士地不与女斗,双方拉拉扯扯,争争吵吵,引出了一个闲人——当时寄住在汪彭年家的国会议员郭同。
“怎么回事,吵个什么呀!”郭同上前来问。沈佩贞不由分说,上前一脚将郭同踹倒在地,掉在了花园里。按理说,如果郭同此时缩缩头,也便不会有啥事,可他却不是这样的人。从花圈里爬了起来,他还要和沈佩贞理论,结果被沈佩贞一顿痛打。挨了揍,他还不屈服,站起来接着与沈佩贞对骂,汪彭年的姨太太们拉他,可能是拉的地方有些不对,竟将他的皮带给扯断了。这时候,前文中说到的那位写《世载堂杂忆》、同为国会议员的刘成禺来了,他参加晚宴后正好路过汪彭年家,看见郭同满身泥土,提着裤子与沈佩贞等人对骂,便做了这件事的调解员。
沈佩贞说:“汪彭年必须道歉!”
郭同说:“道不道歉与我无关,你纠众殴打我,我要告你!”
双方散了。
开庭,人们写诗在报纸上讽刺,郭同胜诉,沈佩贞被判处监禁三个月,并赔偿财物损失40元。随后,人们发现,沈佩贞的那张名片出于虚构捏造,而她也就此默默无闻了下去。出狱后,沈佩贞还想将一些事扳回来,但很不幸,她遇到了一个叫魏肇文的男人,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同居了。据说,还拍了一张婚纱照,当作婚约的凭证。
几个月后,魏肇文感到不再新鲜,打算丢开沈佩贞。沈佩贞说:“你当时写给我的诗里绕梁二字,证明你是爱我的,你若抛弃我,我就告你赖婚!”魏肇文躲着沈佩贞,沈佩贞天天去魏肇文门口等,但怎么也等不着魏肇文,并不知道有人给魏肇文报信。擦一把眼泪,沈佩贞真的把魏肇文告上了法庭。
赖婚?不会吧?这是个啥概念……开庭当天,引来很多人围观。沈佩贞当庭出示魏肇文赠给她的一副楹联作为求婚证据。的确,上联中有“绕梁”等字样,法官认为这是举案齐眉之意,确实可以作为求婚证据。但魏肇文的代理律师黎某却公然声称上联中称沈为“先生”,是男性嫖客对于上海妓女的称呼,并无丈夫对妻子称先生的。
据张耀杰《沈佩贞:男权社会的照妖镜》一书描述:沈佩贞抗议对方侮辱人格,黎姓律师却劝告她说:“肉体关系与婚姻绝然两回事,男女有肉体关系而非夫妻者不知凡几,决不能因有肉体关系即视为婚姻也。况肉体关系之有无谁能为之证明?”沈佩贞当庭大骂黎姓律师:“肉体关系非婚姻何者?”(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
审着审着,案子就审不下去了,法官觉得有些言论不适合出现于法庭,旁听的人们却不答应,甚至举起手来高呼:“没有沈佩贞,我们去哪里看这出戏?”沈佩贞哭了,她表白自己曾是处子之身,因受魏肇文侮辱不能再嫁他人。如不成婚姻,她就抬棺材到法庭,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法官只好在一片哄闹声中宣布退庭。
最终,法庭做出判决:此案两造全是姘居性质,既无合约文件,又没有生男育女,双方随时可以分手,和正式夫妻的关系完全不同。本案撤销,不予受理。诉讼费由原告沈佩贞负担,此后不得滋生事端,否则依法惩处。至此,沈佩贞再无下文,人间蒸发。
今天,很多人都说,沈佩贞由女英雄变节为女流氓,还说她是“民国第一女流氓”,但我们要说的是,流氓不会在法庭上以处子之身证明自己。
那只打男人的手呢
曾清脆地震动了屋瓦
哪里去了呢
成了划拳喝酒的脚
划拳喝酒的脚呢
去采花了
采的什么花呢
戴在女人头上的花
那花呢
被女人带走了,没有踪影
为啥呢
屋瓦上没有脚印……
本文配图除沈佩贞外,其余均为民国女子形象,与文无实质性关联。感谢原作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西部人文地理